走进打坐“入静状态”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4-10-10 23:43 浏览量:14
前些日子在做打坐小结时弄了一个顺口溜说;
“打坐初期靠“松”,打坐中期靠“静”,《养气功法》的屋靠两个主力来支撑。
“松”能盘活修复功能力量大,入定在其中,
“静”能使身体柔软劲无穷,入静是枭雄。”
由上面的顺口溜我们可以看出,“静”和“入静”是两个概念。
我把“入静”的定义;是在进入到中期程序后,由“静”盘活出来的一个打坐状态。 这种状态更厉害…,后面再说。
茂盛
下面我们说今天的话题;
我们知道《中国气功》已历经几千年传承,为中华民族文化不断更做出了很大贡献,古代先人们为了使中国气功的精髓更加有效的惠及人民,做了十分深入地探索。
“静”就是历经千年探索而不衰的主要课题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从最早记录传授打坐的广成子,到号称最擅长养生大师彭祖,从道家祖师老子到佛祖释迦摩尼,再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这些先哲大家们,都对“静”有着一系列极为深刻的阐述。
他们都力图利用打坐进入“入静状态“,去探索尚不为人知的更深奥秘。
由于这个题稍微复杂一点,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它,先把两个“入静状态”的实例放在下面,然后说我的体会;
河畔
作者;明代罗洪先,江西吉安府吉水人,他绘制的《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全国地图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他在谈通过打坐进到“入静状态”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当极静之时,恍然觉吾此心中 虚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 ;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 四方,往来古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 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第二个“入静状态”实例;作者:南宋末年的俞琰。他对《周易》的阐释深入且独到,他的易学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
他对最佳“入静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
“当其升时,滃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惚如昼夜之初觉,涣然如沉疴之脱体 ;精神冥合,如夫妇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秋夜
看到上面两段说词,有两个想法;
1是,在查阅了两位古人的资料后,他们的学识和治学都是十分严谨的,这就排除了是否乱说的想法。
2是,他们都说“入静状态”一个题,但是看不到他们有那些共同点?
打坐中有一个不成文的现象,就是千言千面,这是说,就是你使用同一个功法,在同一个阶段,由于人的体质和经历不同,出现的效果也会不同。
“入静状态”虽然都是由“静”中盘活出来的,但是由于出现的阶段不同,一定会造成不同的“入静状态”。
由于“入静状态”虽然都出自中期打坐程序,但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不相同,由此也会造成“入静状态”的不同。
大好河山
为了容易理解这个体会,举两个我亲身打坐的实例;
第一个例子;
“当元气沉降到骶椎后,在静的状态下,大约过了3—4分钟,
从腹部下端出现了一潭像湖水似的映像,随着湖水不断的荡漾,又泛起了轻飘飘的水汽,这些水气从下向上慢慢的越积越多,最后变成翻滚而起的蒸腾之气…”。第二个例子;
“当用右脚后跟抵顶住会阴穴后,不出2分钟元气即刻充满全身,此时全身形成头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 颈椎是头腔和胸腔的连接腔,又过了一会儿,
通过以上,我想着重说的是;
第一个“入静状态”的出现,其作用是导引出五脏之气。
第二个“入静状态”的出现,其作用是使身体进入到柔软阶段。
这两种“入静状态“都出自打坐中期,而且是我一人所为,如果单从“入静状态”看,它们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据此,上面的3个体会,同样也适用两位古人。
以上体会绝不敢妄言,这个小文在成文后又修改了两遍,主要的原因就是,说的话不仅要对得起遍布34个省市自治区的粉丝们,更要对得起《头条号》平台编辑、头条君的扶持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