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 | 金城关:襟河枕山 古渡重关
发布时间:2024-10-06 19:07 浏览量:15
【前言】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丝路古道绵亘万里。在甘肃境内,当连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与自西向东的黄河水道相遇,一处处古渡口伴河而生,乘运而兴。至今,一段段“风尘人不息,车马日相催”的传说仍在黄河两岸流传。
即日起,新甘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古渡口、古遗址、古村落以及景区,展现丝路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续写历久弥新的黄河故事。
襟河枕山 古渡重关
黄河、边塞、丝路等
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
铺陈出一幅
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多彩历史长卷
成就了兰州延绵千年的“金城”美誉
这里便是金城关
▲金城关。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供图
津者,渡口也;关者,要塞也
自西汉建渡口算起
兰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
金城津
让人触摸到这座城最早的脉搏
从隋代改金城郡为兰州
改金城津为关
到北宋为抵御西夏
正式修筑金城关城楼
▲约绘制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金城揽胜图》。甘肃省博物馆藏
从明代两度整修金城关
以促“茶马互市”
到晚清时
金城关前建起
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永久固定性桥梁
——兰州黄河铁桥
“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
金城关
几经迁徙重建 饱经岁月风霜
演绎过丝路的荣光与辉煌
见证过“丝绸西进,天马东来”的繁华
也经历过彷徨和失落
不论高潮与低谷
始终澎湃着开拓的力量
兰州的每一次空间拓展和发展变迁
几乎都和它有关
正应了一句老话
“先有金城关,后有兰州城”
▲1943年的兰州金城关。资料图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金城关
山河形胜 文脉连绵
镌刻下许多如
张骞、霍去病、玄奘等
不辱使命、忠于理想、忠于事业
的“孤勇者”足迹
以及百折不挠、砥砺前行
的英雄事迹
而岑参、高适等留下的传世佳作
更让金城关也成为了
黄河万里长图中一帧隽秀的山水画
▲金城关,兰州黄河风情线上一张靓丽的名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今天的金城关既有诗与远方
亦有诗意如画的滨河风光
作为国家4A级景区
黄河桥梁博物馆、秦腔博物馆、彩陶馆等
串联起兰州的历史文化、沧桑巨变
和黄河从天堑变通途的漫长过程
▲在秦腔博物馆,参观者欣赏秦腔表演雕塑。(来源:新华社)
▲黄河桥梁博物馆。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供图
将人文、历史、地理、艺术
甚至现代文明融合得恰到好处
引领观众穿越古今
也让人们对“一带一路”
有了鲜活的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供图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刻葫芦技艺。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供图
基于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兰州鼓子、
刻葫芦、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
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传习所
以现场制作、展示、交流“非遗绝活”
复活文化遗存
传承不朽匠心
解析非遗基因
既是守护兰州的根与魂
也是金城关肩负的新使命
▲金城关夜景。(来源 新华社)
一“关”虽小
联通古今
边塞文化的热血豪迈、丝路文化的古韵悠悠与
黄河文化的壮阔波澜
共同铸就了金城关的独特历史风貌
岁月匆匆
山水依旧
现在的金城关
浸润在优美的黄河之滨
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中
正载着一城文脉 焕发出绚丽光彩
▲金城关,犹如一幅水墨画卷。兰州市文旅局提供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