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新修订)对“寻常”注释不准确

发布时间:2024-09-25 20:49  浏览量:17

语文七年级上册(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对“寻常”注释不准确。

课本75页,有大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其第一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课本上把“寻常”注释为“经常”。我觉得这个注释是不够准确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权威辞书对“寻常”的注释: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注为:平常。举的例子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平常。并且说明: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举的例子是:寻常人家;异乎寻常;拾金不昧,在今天是寻常的事了。

商务印书馆的《辞海》注为:平常。举的例子是:寻常事,异乎寻常,飞入寻常百姓家。

各大权威辞书不约而同注为“平常”,可见这是一个词义没有异议的词,可不知道教科书的编者为什么要抛开权威注释而另立“词义”。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教科书上的其他课文中的“寻常”。

我搜了一下,发现初中课本有好几处用了“寻常”。请看书上的句子:

1.朱自清《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2.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

3.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4.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神秘而不寻常的来信。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注释“经常”来解释的话,上面句子中的“寻常”竟然没有一处是说得通的。而如果采用辞书上的“平常”来解释“寻常”,就全部说得通。如果不信的话,就来带入试试:“雨是最寻常的”,改为“雨是最经常的”说不通,而改为“雨是最平常的”就说得通了。代入其他各句也是如此。

第三,我们来选取一些古代诗歌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用“寻常”的吧:

1.唐诗:飞入寻常百姓家

2.宋诗:今辰天地不寻常

3.宋词:奇花不比寻常艳

4.元诗:不是寻常一腐儒

5.明诗:英雄失足寻常事

6.清诗:饥来一食寻常事

我从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诗词中选了6句,其中的“寻常”都可以“平常”代替,却不能用“经常”代替。

从上面的所有例子来看,作为一个常用词,“寻常”从古到今词义没有变化,属于古今同义的词,意思都是“平常”。

我们平时经常用否定式表述,比如:不寻常、非同寻常、不同寻常,其意思就是不平常、不平凡,换一个词说就是独特,或者说特别、奇特、非常。

我们还经常说:寻常事、寻常见、寻常人家、异乎寻常。

这些“寻常”都可以用“平常”去代替。所谓“寻常事”就是平常事,也就是事情不大,是小事情;寻常人家就是平常人家,也就是普通家庭的意思;“异乎寻常”就是和平常不一样,显得很特别、特殊、奇特。

至于“寻常见”,其意思就是平常见,也就是平常都能见到,当然也可以说是经常见到。而杜甫的那句“岐王宅里寻常见”,意思是说杜甫在岐王宅里平常可以看到李龟年,因为李龟年经常到这里演出。这里的“寻常”就是“平常”的意思,当然在此句中也含有“经常”的意思,解释为“经常见到”也是可以的。

因此,课本上的注释应该顾及“寻常”的一般意义,然后再考虑其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最好解释为“寻常:平常,这里是经常的意思”。这样就是完整的,准确的,也是无懈可击的。而课本简单地解释为“经常”显然是不准确的。 #一年一度开学季#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