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风雨兼程,刘观海在经济与人口教研中绘就璀璨画卷
发布时间:2024-09-22 23:29 浏览量:29
“社科领域路漫漫,专家风采不平凡。”刘观海教授六十余载风雨兼程,在社科领域深耕细作,成绩斐然。从经济理论的深入探究,到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独到见解,再到姓氏源流的精心钻研,他用创新思维和不懈努力绘就了一幅璀璨画卷。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刘观海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1937 年 10 月,他出生于闽清县白中乡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7岁踏入小学的大门,1951 年进入中学。1956 年,他投身初等教育工作,成为一名小学教员,曾调任县委文教办工作,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阅历,更让他深刻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1960 年 3 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道路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使命。
1960 年 9 月,刘观海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开启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造之旅。在厦大的岁月里,他是经济系学生会干部,曾到厦门前线何厝调查,1962年暑假党员学生留校军训。他还利用每周两个晚上上夜大学,增修《中共党史》“党的建设”课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储备。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1964 年 8 月,刘观海被分配至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经济学会工作。在这里,他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等部门的教研人员撰写文章,举办学术研讨会,尤其是在暑期于庐山举行的学术活动,为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1965 年秋,刘观海参加了省“四清”工作队,前往抚州地区临川县油吨公社大队,深入农村生产队,开展“四清”工作。这段艰苦的经历,让他更加贴近基层,了解百姓的生活和需求,也为他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1966 年春至 7 月,他在中共抚州地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秘书处担任秘书工作,繁忙的工作并没有磨灭他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的决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风雨中砥砺前行,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刘观海的经历,恰如这傲雪凌霜的梅花,在时代的风雨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1966 年 7 月底,刘观海返回江西省社科联,负责经济学会工作。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坚守岗位,撰写经济和破四旧及反对“资、封、修”等文章,开展学术活动。在一次研讨会上对学者关于《资本论》书中提的疑点开展研讨,并发表个人见解。参加编辑江西《社科联通讯》刊物,为经济领域的研究默默耕耘。
1968 年 3 月,他被抽调到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宣传部工作,与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吴主任一同肩负起“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材料的重任。深入赣州、吉安地区调查,撰写典型材料,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们不辞辛劳,深入基层,挖掘真实而感人的事迹。在这个过程中,老红军甘祖昌的材料给刘观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甘祖昌将军放弃高位,回归家乡,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时代的楷模。后来的《初心》电视剧,也正是对甘将军伟大事迹的传颂。刘观海等人通过自己的笔,将这些先进事迹呈现出来,激励着更多的人。
5 月上旬的某个晚上,刘观海参加会议向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等领导汇报调查情况。这是对他们工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认可。会后,他们参与撰写省“积代会”报告材料,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最终形成正式文件《江西省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报告》。这份报告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成为了当时推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献。
“积代会”后,刘观海带领宣讲团6位学习《毛泽东选集》积极分子赴上饶专区 17 个县宣讲 45 天。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个角落,将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传播给广大群众。在鹰潭时遇见程世清主任,向他汇报,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大鼓舞。
1968 年 10 月,机关干部下放和知青下乡的浪潮涌起,江西省社科联干部与省委办公厅、省委党校、省社科所、农业厅等干部近百人下放宜春地区丰城县荣塘公社,组成“五七大军”。省社科联和省社科所干部被安排在联合大队,刘观海兼任大队副主任,并分管南昌下乡插队的 7 位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以身作则,关心知青的生活和成长,与大家同艰苦,同劳动,并调查农村经济生活现状。
1971 年春,刘观海调中共丰城县委党校(当时叫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承担起《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书的讲课任务。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表达能力,他以扎实的学术素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乡镇干部们对这些经典著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72 年 6 月,刘观海调回福建,在中共莆田地委党校工作,担任教育科副科长兼教研组长。在此期间,他肩负起了重要的使命,举办培训轮训班,为地区干部、县乡镇领导干部提供学习的平台。他精心组织学员深入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众多干部指引前进的方向。这种对知识的传播和理念的灌输,宛如古代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为地方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79 年 8 月,党校兼办莆田地区理论大专班(政教专业二年制),招收100名学生。刘观海负责其中至关重要的教务和教学工作,主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为社会发掘和培养潜在的人才。而这批学生在毕业后,也如繁星般散落在各县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正应了古人那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刘观海也以师者的身份,为学生们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据 2010 年10月的统计,大专班百名学员中有科级职务、中级职称 74 名,副处级 11 名,正处 10 名,高级职称 1 名,副厅级 1 名。这一斐然的成绩,无疑是党校教师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这也让人想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老师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人才森林。
1983 年行政区划调整,刘观海从中共莆田地委党校调至福州市委党校工作。他担任过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任等职务,为各类班次的学员讲授重要课程。他的课堂,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学员们在这里汲取着智慧的养分。他所担任的课程,无论是二年制大专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还是共青妇和军转干部学习班,以及中共党校函授学历(本科、专科)教育班,都充满了深度和广度。他将自己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1991 年 6 月,福州市委、市府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精神,研究决定在市委党校成立“福州市人口教育学校”。刘观海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配合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全市乡镇主要干部进行人口理论、计生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他的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4 年党校增设人口学教研室,刘观海教授担任主任,为学员讲授《人口理论与人口形势》《计划生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他的宣讲不仅在校内,还延伸到校外有关单位和部队,应邀到县区党校、干校讲人口课,深入乡(镇)街道、工厂、机关、学校和驻榕陆、海、空三军部队的计生干部培训班作辅导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人口思想》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理论、法规课。同时撰写《加强人口理论教育》等文曾在《中国人口报》发表。他的努力,犹如愚公移山,坚定不移地为推动人口政策的落实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刘观海教授是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不懈努力。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社团活动展风采,观海身兼数职忙”。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恢复和成立。刘观海积极投身其中,展现出非凡的热情和才华。
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于 1983 年 3 月 27 日在福建省委党校成立,刘观海成为其中的理事。他参加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在江西、江苏、上海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编《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和我国价格体系改革》等书,撰写经济方面的论文。《资本论》这部鸿篇巨著,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刘观海教授参与其中,无疑是在经济理论的研究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就如同古代学者为了追求真理,不惜日夜苦读,皓首穷经。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刘观海教授对《资本论》的研究,正是这种不断深入、追求精髓的精神体现。
福建省经济学会于 1978 年 10 月在泉州晋江县成立,刘观海担任理事。曾于1986年10-11月参加省《战略与决策》研讨班和发展战略研究会。撰写《福州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研究》《关于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探讨》等文章。在这个学会中,他与众多志同道合之士共同探讨经济发展的路径,为福建的经济繁荣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刘观海教授在福建省经济学会中的工作,也充满了这种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省人口学会于 1979 年在福州成立,刘观海担任理事,特约研究员。此后,福州市人口学会于 1984 年 11 月成立,刘观海教授先后担任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等职务。主编《福州市人口志》《福州市人口学会志》,承担《福州市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关于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与福州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等课题。在长达 32 年的时间里,市人口学会共举办学术研讨会 35 次,参会人数达 1690 人次,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 1380 多篇,并在本会《福州人口》刊物发表(共办 32 期),有的文章还被全国、省市 20 多家刊物刊载或转载。2003年1月省人口学会会长刘文耀出席福州市人口科学研讨会时,曾十分感叹地说:“福建省九个设区市人口学会目前仅福州市一直保留和出版《福州人口》杂志,是很不容易的,这里凝聚着刘观海教授的许多心血。”在此过程中,他的付出和努力不可谓不大。这不禁让人想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艰辛历程,历经十数年,忍辱负重,终成史家之绝唱。刘观海教授在人口学会的工作,也是这般持之以恒,为人口研究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福州市老年学会(1992 年 9 月)、福建省老年学会(1995年2月)在福州先后成立,刘观海教授担任理事,特约研究员,撰写《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对策》《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等文章,并踊跃参加研讨会,为老年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观海教授的参与,体现了他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刘氏委员会中,刘观海教授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从 2002 年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到 2012 年成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全省刘氏研究会理事和热心的宗亲编修福建刘氏族谱,至2015年全省出版了45部,次年还有13部相继出版。10多年来都参加闽台双方每年轮流举办的“海峡百姓论坛”。2007年9月参加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在福州举办首届海峡百姓论坛,参会的有省内外各姓宗亲代表千余人,其中台湾200多人。开幕式上游嘉瑞会长讲话。下午参加西湖福建大会堂国际厅举行 的“论坛”大会,提交《闽台同胞同根同宗同文初探》一文,会后被收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文选》。参加世界刘氏联谊总会在河南平顶山(2004年5月)、新加坡、陕西西安(2008年9月)、广东梅州兴宁、台湾省苗栗等地举办的联谊活动。2014年9月,他组织福建刘氏宗亲代表118人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刘氏联谊会,作为福建代表团团长在大会上作《乡情》报告。本会于2013年12月在福州承办“世界刘氏联谊总会二届三次理事会暨恳亲大会”,国内外刘氏宗亲280多人参会。本会还多次与海外联谊,跨国交流,增进友谊。他为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心尽力。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民族的传承。刘观海教授的工作,犹如守护着一座文化宝库,让古老的姓氏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外,刘观海教授还在省市社科联、城科会、地方志等学会担任理事,为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贡献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正如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在众多学会中的点滴付出,汇聚成了推动社科领域发展的强大力量。
厦门大学福州校友会也是刘观海教授活跃的舞台。从 1984 年校友会成立,他先后担任联络员、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务,参与各项活动和办学讲课,为福州建联财经学校(校友会与工商联联办)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等课程。1995 年还参与编《历届校友通讯录》,收录校友 5085 人。校友会是校友们联络感情、共同发展的平台,刘观海教授的积极参与,为校友们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增进了校友之间的情谊和凝聚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社科领域的漫漫长路中,刘观海教授六十余载风雨兼程,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经济、人口及姓氏研究中绘就了一幅璀璨的画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指引。
六十多年来,刘观海教授长期致力于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主讲的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学》《马列经典著作选读》《对外开放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人口理论》等诸多领域。每一门课程,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子们求知的道路;每一次授课,都仿佛一场智慧的盛宴,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
在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刘观海教授犹如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他参编的《政治经济学》《对外开放经济》《市场经济》等教材和著作,深入探究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深邃的见解。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刘观海教授深知此理,故而在经济理论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为我们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奥秘。
在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面,刘观海教授更是功不可没。他敏锐地洞察到人口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其中。其主编的《福州市人口志》《福州市志·人口篇》等作品,宛如一部部史诗,记录了人口发展的历程和规律。人口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福祉,刘观海教授以关爱之心,为人口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姓氏源流的研究中,刘观海教授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他参编《福州市姓氏志》《闽台百家姓》;主编的《福建刘氏族谱丛书·福州人物卷》《福建刘氏族谱丛书·源流与文化卷》《八闽刘氏名村重镇》《世界刘氏通志》《福州市刘氏志》等著作,仿佛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追溯家族的渊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刘观海教授的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观海教授不仅在著作编撰方面成果丰硕,还在刊物主编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主编的《福州人口》《福州凤岗刘氏通讯》《福建刘氏》会刊等,成为了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这些刊物犹如一扇扇窗户,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几十年来,刘观海主持完成的《福州市人口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福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福州市人口文化素质研究》《关于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与福州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福州市实现小康社会的研究》等课题。主编《福州市人口志》《福州市志·人口篇》《福州市人口学会志》《八闽刘氏名村重镇》《世界刘氏通志》《福州市刘姓志》等8本;参编《政治经济学》《福州百科全书》《跨世纪的中国人口·福建卷》《对外开放经济学教程》等22本;发表论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思考》《福建刘氏族谱初探》《闽台刘氏人口迁移》等150多篇。
他先后获省市科学优秀成果奖:1989年获福州市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1992年获福州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二等奖各1项,1991、1996年获福建省委党校系统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1994年获福建省第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1995年获福建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1997年获福州市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等。他两次获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称号,获福州市社科联授予的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2015年1月获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授予的会务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党校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获颁中共中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党龄已超60周年)。传略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人口科学研究者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中华姓氏文化名人辞海》《共和国里程》等辞书。
刘观海教授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他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断突破自我,开拓创新。他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刘观海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经济、人口及姓氏研究领域深耕细作,成果斐然。
刘观海教授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见解,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之路。他指出,中华姓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诚如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便是中国人家族的根源所在,是连接家族血脉的纽带。
从远古时期的炎帝黄帝,到夏商周三代,姓氏不断繁衍发展,逐渐构建起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主体架构。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恰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传承有序。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述:“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姓氏,便是我们在历史长河中追溯本源的重要线索。
中华姓氏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海外华侨华人凝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异国他乡,华人社团众多,而姓氏社团尤为重要。乡亲、行亲与宗亲,以姓氏为纽带团结一心,共同谋求发展。这正如古语所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他们凭借着对姓氏的认同和对家族的归属感,汇聚力量,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入探究中华姓氏文化,其意义非凡。刘观海教授强调,我们应善于运用姓氏文化中的正能量,梳理出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传承优秀传统,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部落联盟,早期姓氏的发展,大致反映了人类进化的规律。透过姓氏的起源,我们能够解读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程,探寻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的痕迹。中华民族恰似一个庞大的“联合体”,而姓氏无疑是实现联合的坚固纽带。
在姓氏文化中,“认祖归宗”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弃恶扬善”则蕴含着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心怀坦荡、团结一心的优秀基因。在家谱中,正面人物被后辈引以为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子孙;而负面人物则遭家族唾弃,甚至导致某些姓氏的消亡。这一现象深刻表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始终追求清正廉洁的文化理念。正如《论语》中所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姓氏文化倡导寻根求仁,个体在其中找到与家族的最大认同,从而实现融合共生。中华民族能够由小变大、由分散走向集中,姓氏文化的凝聚力功不可没。
姓氏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同样不可小觑。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外华侨华人到中国大陆的寻根问祖以及随之而来的投资发展。他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先进的理念和雄厚的资金,投身家乡建设,助力祖地发展。这不仅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海外华侨华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刘观海教授在社科领域的成就,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勇攀学术高峰。他的精神如同火炬,将在我们心中永远燃烧,照亮我们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刘观海教授的事迹,以他为榜样,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有诗赞曰:
礼贤下士才学厚,
赞语声声颂德优。
刘老辛勤成果硕,
观今鉴古美名留。
海怀霞想研科路,
栉比鳞臻岁月悠。
风舞云扬佳绩创,
沐仁浴义谱春秋。
雨顺风调桃李秀,
六旬砥砺志无休。
十全功绩传佳话,
载誉而归乐未愁。
结语:刘观海教授六十余载的社科研究之路,堪称典范。他在经济、人口及姓氏等领域的深耕,展现出坚定的学术信念与不懈的探索精神。其成果不仅丰富了相关学科的内容,更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他的创新思维和接地气的研究方法,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共同探讨其学术成就对我们的启示,让社科研究不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