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疗愈内耗?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4-09-16 04:01 浏览量:26
01
最近,网上关于秋天的打卡,
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进化成秋天的第一首小诗。
分享下朋友圈看到的这首:
《糖炒栗子》
街边卖糖炒栗子的小店开始排起长队,
月色一日比一日清素,
雨声从热闹变得沉寂,
日子忽然缓慢而悠长,
秋天来了。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
反正我读的时候
内心难得片刻宁静。
但总有人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
这也叫诗?
不难理解他们的疑惑,
毕竟在很多人心里,
诗歌文化仰之弥高,
哪会这么好写?
诗人更是颇伟大的一族,
他们未必比普通人高大帅气,
但眼神一定更深邃,
因为那是黑夜和荒原给的;
他们也必然
要比普通人经历更多的磨难,
不然他们的诗
如何成为英雄的旗帜?
可,诗歌当真如此高不可攀吗?
02
当然不是。
前两年,
一首名为《选择权》的小诗,
在小红书上火了,
仅仅两句话,
就让原本寂寂无名的作者,
一天涨粉5000多。
那些不愿意看世界的种子
没有发芽
它的作者@隔花人,
曾是一名贩卖诗歌的地摊摊主。
而这首诗源于她自己的经历:
毕业后工作推着她不停向前,
她感觉生命
处于一种不断下坠的状态,
自己越来越麻木,
越来越疲惫。
这种状态在大城市很常见,
没有人说不对。
可没有人说,
就代表是对的吗?
于是,
她开始了一场“人生试验”:
辞职,摆摊,卖诗。
一段时间后,她写下这首诗。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关注?
因为它真实到扎人,
像极了我们普通人面对选择时,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委屈自己的样子。
而像@隔花人一样,
在互联网上写诗的人还有很多,
对他们来说,
诗歌并不都是怀抱着大道理,
高不可攀,
他们创作一首诗
也不是为了成为诗人,
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
03
写诗,是为了表达,
那读诗呢?
知乎上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
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
网友@牧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慢慢地,我长大了。
看到盛开的桃花,
就明白了什么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跟爸妈去湖上玩,
小舟在荷叶中穿过,
便知道了什么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愁了时,
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了时,
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
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
就忽然明白
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明白了吗?
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
往往决定了
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读诗的人,
也不会问诗有什么用,
因为他们早已感受到诗的魅力——
诗歌,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为我们保留了“自救”的机会。
成年后的我们,
似乎很长的时间都用来内耗,
但别慌,
被孤独感和虚无感支配而emo的你,
总会被一首诗、一句话、
或是一段台词治愈。
04
“突然被这段话治愈了…”
这样的体验
网友@温雪也曾有过:
前不久发现最好的闺蜜,
到处宣扬我的隐私,
我很难过,三天暴瘦七八斤,
直到看见董卿的一段话,
感觉瞬间被治愈了:
我从不后悔对任何一个人好,
哪怕是看错人,
哪怕是被辜负,
哪怕是撞南墙。
因为我对你好,
不代表你有多好,
只是因为我很好。
谁能说这直击人心的句子
不算诗呢?
诗,从不是最美的文字,
而是最合适的文字,
当那些困顿、愁绪和内耗,
在诗境中得以冰释,
自然不会有人
再去质疑它们不够工整,
不够对称。
当然,
古诗也从未缺席于年轻人的世界,
有人甚至用诗
为自己的精神世界
找到了更准确的表达:
别人说“没事哒、没事哒”,
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别人说“已老实,求放过”,
他说“小树不禁攀折苦,
乞君留取两三条”;
别人问“city不city啊”,
他说“遨游半在江湖里,
始觉今朝眼界开”。
看,这就是诗,
忙碌和内耗叫人千篇一律,
唯有诗能让人找回有趣的灵魂。
05
可现代人如此忙碌,
真的还有闲暇读诗吗?
过去一年,
数百万网友
在抖音分享诗歌之美;
诗歌相关视频
累计播放量破300亿,
李白俨然成诗人“顶流”。
这些数据让我恍然大悟,
为什么总能在读诗的评论区
看到这些评论:
李白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杜甫让我豁然开朗,
舒婷抚平了我的焦虑,
阿来让我放下了……
恰是因为这个社会的快节奏,
使得被困在其中的人
充满着焦虑,
所以才更需要诗意抚慰。
我们生活在日常的利益得失中,
为之悲欢内耗,
而诗里丰满的人生世界,
常能给人一种
壮丽和广阔的视野,
观古今之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读诗时豁然开朗的治愈感,
是无与伦比的。
是对平庸无趣的细腻反抗,
是对机械刻板的温柔不满,
是我们与庸常生活的和解。
06
经常有人说:
长大后,
就变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有时候想起我们走过的路,
想起某件事情自己的态度,
想起不得已的委曲求全……
觉得喜欢自己真是一件好难的事情。
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作家李娟写过一段文字:
抬头望向窗外的时候,
那一汪蓝天蓝得令人心碎。
忍不住放下衣料,
把针别在衣襟上,
锁上店门出去了。
这个说关门就关门
出去看天的人,
正是很多人渴望成为的样子——
从容、惬意、自然。
我们活在立体的世界,
可忙碌焦虑
把我们封在平面里。
试想一下,
你与人生的可能性
永远隔着一个时空,
就算幸福来砸门,
你也只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而诗歌就像一个文字搭建的桥梁,
连接我们与外面的世界,
让人看见更好的期待、
更好的向往、更美的感情,
不断敦促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这就是诗,
治愈我们的同时,
终会让我们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07
有的人在写诗,
有的人在读诗,
有的人虽然不写诗也不读诗,
但向往“诗意的生活”。
我们需要诗歌,
就像诗歌需要酒一样。
正如诗能够抚慰心灵,
使之归于宁静与澄明;
酒亦能解放束缚,
使灵感流淌得更加自由奔放。
诗若无酒,
则可能显得拘谨而缺乏活力;
酒若无诗,
则只是单纯的欢愉缺乏共鸣。
历史上爱喝酒的诗人,
我们能说出很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
苏轼、李清照……
可历史上的诗酒名城,
我首先想到的只有泸州。
诗与酒在泸州这片土地上
有着不解之缘。
从唐代杜甫的
“三杯入口心自愧,
枯口无字谢主人”,
到宋代黄庭坚的
“闻道邻家有酒瓶,
三更未尽扣柴荆”,
再到清朝张问陶的
“城下人家水上城,
酒楼红处一江明”,
无数文人墨客在泸州
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泸州老窖当仁不让
续接上了这条诗酒文脉——
自2017年起,
泸州老窖连续举办八届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这场盛会
广邀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
诗歌爱好者
以及酒文化爱好者,
共赴泸州这座诗情酒香之城,
以酒会友,以诗添味,
共同酿造了这一场场
热烈而深刻的文化庆典,
让诗酒有了更深刻的交融:
酒,是瓶子里的诗歌。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是酒城泸州与诗歌的双向奔赴,
也是泸州老窖与诗歌的奇妙融合,
他们携手滋养着
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向世界展示着
中国文化的不世之美,
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总有那么一首小诗、
一句话、一段台词,
在某个瞬间抚平你的兵荒马乱,
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2024年9月11日至9月22日,
泸州老窖
在官方微博@泸州老窖中国荣耀和小红书
发起了#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诗酒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话题互动。
分享你的诗酒治愈瞬间,
就有机会获赠
泸州老窖暖心好礼一份!
让我们与诗酒对话,
在心灵的旷野中,
寻找治愈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