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陆路,通洋艘,将军令在下梅打响万里茶路第一站

发布时间:2024-09-15 01:26  浏览量:32

在央视热播剧《乔家大院》的引领下,一段段关于晋商乔致庸等晋商巨擘深入武夷山,历经艰难险阻、开辟茶叶贸易的传奇故事,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武夷山下梅村。这个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村落,不仅是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万里茶路”的璀璨起点。

当“丝绸之路”逐渐沉寂,下梅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茶叶资源,成为了晋商南下开辟新商路的起点。发源于万里茶路、承自晋商代表乔致庸的将军令,随着茶叶贸易的兴起,在下梅村刻下繁荣的历史印记。

水路交织间,传颂国茶文化

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武夷茶市集于下梅,盛况空前,每日行筏多达三百艘,茶叶转运络绎不绝。至乾隆年间,下梅更是发展成为崇安(今武夷山)最大的茶市,吸引了无数茶商云集。晋商常氏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远道而来,在下梅设立茶庄,精选当地优质茶叶,通过复杂而精细的贸易网络,将武夷岩茶远销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乃至更远的欧洲。

公元1730年,晋商们开启了全长约13000 公里的万里茶道。他们选择水路结合陆路,将武夷岩茶远播至俄罗斯及欧洲,使武夷茶成为欧洲人心中的中国茶代名词。而将军令,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贯通古今,铸就专属“茗”片

将军令自万里茶路第一站下梅起步,依托下梅得天独厚的历史气息与自然优势茁壮成长,后又与下梅相辅相成。

2005年11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市的下梅村名列其中,获得一张通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与下梅村共同成长的的将军令,亦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茗”片。

将军令现已拥有6000平方米的精加工基地和两个配套加工基地,以及第二代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为核心的技术团队,集中产出高质量大红袍。同时,将军令以武夷岩茶为核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茶中之王,将军令“红袍”加身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苏轼的《咏茶》足见武夷茶古时作为贡茶的地位。武夷茶古今颇负盛名,其中尤以山中大红袍一茶脍炙人口。

将军令在下梅村主要种植生产的便是大红袍。大红袍,人称茶中之王,好事者且以无稽神话相互传闻。外间对大红袍传言有谓:大红袍为岩上神之所有,寺僧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于佛前,若有盗窃,立即腹痛。种种神话为大红袍附上一层神秘色彩。

大红袍之成名,一半为好事者过分宣传,一半源于其独特品质。茶可冲至第九次,仍不脱原茶桂花香味。其他名枞,经七次冲泡,味已极淡。

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将军令招牌大红袍茶叶的制作工艺名列其中,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

走陆路,通洋艘,贯古今,将军令与下梅村共谱一段茶之佳话。如今的将军令牢牢扎根武夷山下梅村的慧苑坑百年老枞基地及下梅上岩古茶园,继续传承武夷山传统茶道茶艺,让大家都能喝到万里茶道源点茗茶。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