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二三事” | 2024教师节特辑

发布时间:2024-09-11 22:07  浏览量:26

“教师节特辑”

ZJUSOM

又是一年教师节,提到“老师”,你会想起什么?

纵观古今,无论时代如何演变,即便有号称“无所不知”的互联网、人工智能,“老师”这一职业也从未被取代。因为“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助力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我们面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同学、校友征集了管院老师们铭刻在他们心中的“高亮瞬间”。

“三年过去了,

我至今犹记颁奖台上

与他的那个拥抱。”

“他总在我们需要的时候

第一时间出现,

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困难。”

“他明明不了解这个行业,

却为了指导我们闭关钻研,

20多页的PPT上密密麻麻

满是他的修改标注。”

“他常常忙到没时间好好就餐,

总是一边吃冷菜冷饭,

一边听同学们汇报。”

桃李不言,花开有声,在他们讲诉的一个个暖心故事里,“老师”这个角色似亲人、似朋友,似灯塔、似阶梯……

【“我的老师二三事”2024教师节特辑】,且听他们分享管院老师们育人过程中那些平凡却又触人心魄的“高亮瞬间”。

01

照亮前路

“我至今难忘那个给予我无限力量的拥抱”

钱文鑫

2012级博士毕业生、华盛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幸运】

创业路上有位良师

受浙大管院创新创业氛围与“健康力量”价值观影响,我在管院读博时就萌发了创业梦。当时碰上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一起立志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组织管理和资本创新,为推动中国科研进步作贡献。

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的确,自创业以来,我和我的创业团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困境,有些困境甚至差点将我们逼至生存的深渊。但幸运的是,每次困境最终都顺利走出来了。

而之所以有这些“幸运”,是因为在我的创业之路上遇到过许多为我照亮前路的良师,比如自始至终从未停止给予我指导的吴晓波老师。

浙大管院吴晓波教授

吴晓波教授(右4)在浙江大学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先进表彰会接受表彰

【温暖】

难忘那个有力的拥抱

“睿智、儒雅、正直,高高的个子,西装笔挺,常戴一副框架眼镜,满身的学者气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吴老师时对他的印象,而随着与他接触的逐渐深入,我发现他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慈父,我至今难忘三年前他在颁奖台上给予我的温暖“拥抱”。

那是在2021年10月,我因为荣获了“2021年度创新创业英才奖”,去南昌参加颁奖典礼。虽然这个奖是国家教育部支持下多个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奖项,是对响应国家号召、在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创业者的最高认可及荣誉,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

2021年度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现场

因为当时我们收购的项目正处于关键重组期,又恰逢疫情带来的“不便”,项目推进较为艰难。所以上台前,我还在为此犯愁。直到上台领奖时,我突然在一群陌生人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吴晓波老师。

他是教育部首届“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当时作为颁奖嘉宾为我颁奖。看见我迎面走来,他微笑着给了我一个亲切又有力的“拥抱”,我当时特别激动、兴奋,仿佛一切困难都不算什么,浑身充满了干劲与力量。

钱文鑫(左2)与吴晓波教授(左1)合影

【感动】

他为很多人照亮前路

如果说这个“拥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那么吴老师平日里从未间断的“无私指导”,则更为清晰且具象的为我照亮了前路。

记得有一次,他单独与我在办公室深入探讨“企业治理和重组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他提出要用数智化思维颠覆原有企业范式,并解释了为何要做、应该如何做,我当时听完茅塞顿开,很快就启动了全面的数智化转型,包括组织架构设计、激励模式、管理工具等的升级,最终在去年4月完成项目重组,成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我看来,吴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最令人敬佩之处并不在于他教会了我们多少专业知识,而在于他那种永远默默为我们照亮前路、有教无类的教育家精神与情怀。他不只是对我如此,对我们团队中的很多管院学生甚至是远在昭觉的非管院学子,都是如此。

吴晓波教授因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突出表现获教育部首届“杰出教学奖”

吴老师在拿到首届“杰出教学奖”的第二年,就以该奖的全部奖金(100万)作为本金发起成立了“浙江大学昭华创新创业基金”,只为鼓励以四川昭觉县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们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带领当地彻底脱贫、走向富裕。而且这并非他第一次向昭觉发起捐赠,自2004年起,他一直默默以设立奖教金/奖学金、助力教学帮扶的方式,向昭觉传递求是精神与健康力量。

吴晓波教授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仪式现场

更令人感动与振奋的是,吴老师之所以将这项基金命名为“昭华”,是因为“昭”代表光明,而“华”代表中华,寓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吴老师,我创新创业路上的“明灯”,始终引领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毅前行。

02

严谨治学

“真正的完美永远在前方等待探索”

张荣芊

2022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

【反馈】

重新认识“完美”

在学术探索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有时候,当我自认为已将材料或论文打磨得足够完美,提交给我的导师华中生老师审阅时心中充满期待和自信。然而在与他的讨论中,我总能深刻体会到一种差距,华老师总能指出许多我未曾注意到的问题。

他的反馈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完美永远在前方等待探索。这种感受不仅仅反映了学术能力上的差距,更是对老师那超乎寻常的严谨治学态度的深刻领悟。

与学生交流时的华中生教授(右2)

【选题】

不能为做科研而做科研

在科研选题这一关键环节,华老师强调“问题驱动”的思维方式,常常教导我们:一个好的研究始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与问题的敏锐捕捉。

记得在一次课堂上,华老师分享了他对于“科研选题”的独到见解,他说,我们不能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即便是学生,也应当学会独立选题,主动深入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亲自查阅资料,发掘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独立科研能力。

同时,华老师还鼓励我们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视角,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相融合,从而拓宽研究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华中生教授在团队组会上与师生们讨论热烈

这样的指导理念,让我们在科研选题时更加关注实际问题和创新性,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用跨学科的方法寻找解决方案。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与现实社会相关的创新点,提升了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力。

【传承】

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华老师的指导如同智慧的灯塔,照亮我们的前行道路。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经验,剖析问题根源,提出独到见解和改进方案。这些建议帮助我们克服学术中的困难,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自进入浙大以来,老师的身影一直伴随着我的学术成长。他的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让我深受感动与启发。他不仅传授我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且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这些都是我学术生涯的重要财富。

华中生教授与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我将铭记老师的教诲,继续秉承严谨的态度,不断追求卓越,并传承他的研究精神和理念,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华中生团队获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称号

03

谆谆教诲

“他颠覆了我对商学与学习目标的认知”

汪 军

2022级MBA学生

【初见】

第一次听他讲话就被深深吸引

两年前,我怀着对入学的憧憬参加了2022级MBA新生见面会,其中有个环节是“领导致辞”。

由于工作以来听了不少领导讲话,心想这次也是“四平八稳”的官话吧,但万万没想到,谢小云老师以其博古通今又紧密联系实际的致辞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

致辞中,他回顾了MBA教育的发展史和浙大管院自创立以来所肩负的使命以及管院的中央大厅设计灵感来源。“管理学院中央大厅的设计灵感来自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那张画上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还有苏格拉底等,那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希望很多年后,我们再回忆起今天,这里也同样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他在说这番话时气定神闲、不疾不徐,却令我们内心激荡、壮志满怀。

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中国一流商学院老师的魅力所在。

浙大管院谢小云教授

那晚我便暗下决心:要以谢老师为榜样。也因此,在论文选导环节我选了他做论文导师。

【听课】

因何学习?一瞬间豁然开朗

当初之所以报考MBA,是因为我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因此从入学的一天起,我就对管院的课堂充满了期待。直到听了谢老师的课,我的学习目标有了深刻改变。

那是2023年的一天,我作为旁听生听了谢老师主讲的《领导力与组织行为》课。本以为谢老师会直接讲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结果让我很意外。

他没有从经典理论,或从企业案例切入课程,而是用了较大篇幅介绍全球MBA教育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工业化时代商科教育的蓬勃发展,随后介绍了邓小平访美后,新中国MBA教育发展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迅速演进……

正当我对授课内容与课程主题关联度心存疑惑之际,谢老师提纲挈领地总结道:“商学教育源于观照现实、回应当下、服务需求,应该紧密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管院学习时的汪军(一排右2)

那一刻,我瞬间豁然开朗:商学教育绝不应是坐而论道,而是要真正赋能实体产业,服务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谢老师的课让我站在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更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管院的学生,我应该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而读书,而不只是为个人发展而读书。

或许是因为过去埋头于工作之中,目光所及之处非常聚焦,仅限于某项事务,如今听到谢老师讲的这些引人深思的话才会格外有感触。

他的课总是给我一种感觉——“来浙大MBA学习是做过最正确的选择,即便有时候工作连轴转还要学习很累、很苦,但一切都值得!”

【指导】

学术规范无小事

谢老师指导论文时也非常认真细致、尽心尽责。由于他平日里工作繁忙,加上要指导的学生很多,有时候忙到深夜还在指导学生,从不会因为疲劳而让学生改日前来。

我还记得与谢老师第一次面对面交流,请他指导我的论文。由于当初选导时他曾告诉我们“我对论文的要求很高,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所以我内心非常忐忑。但这种心情很快被对谢老师严谨治学的敬佩所代替。

当时他已经指导了好几个学生了,轮到我时已是晚上。他将我的论文稿一页页打印出来,逐字逐句审阅,手写详尽反馈,连最细节的标点符号错误也不放过,从论文的章节安排、内容衔接、范式要求等方面给我指出了诸多问题。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指导我文献综述章节时,多次提醒我:文献综述内容一定要书写规范、认真推敲,对于“二次引用”的情况要按规范标注,文字和图表的引用务必严格参照规定格式,这些看上去是小瑕疵,实际上是可以“一票否决”的大问题,因为“学术规范无小事”。

谢小云和团队里的部分学生

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深深打动了我,也激励我始终将论文当成是自己MBA学习生涯的一件工艺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04

师者风范

“他总在我们深陷困境时第一时间出现”

于 蕾

2022级企业家学者项目学生

在求是园的学术天地中,有一位被学生们尊称为“郭大侠”的教授,他就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郭斌。

他文韬武略,博古通今,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成就,更具“侠骨柔情,胸怀天下”之风范。

浙大管院郭斌教授

【文海寻径】

我的犹豫很多余

一日中午,我在图书馆中苦苦研读学术文献,其中一些深奥的理论令我头昏脑涨,仿佛身陷迷雾丛林。那时正值午饭时间,我原本有点犹豫,怕打扰郭老师难得的午休。

但我深知他对学生的关心从不因时间和地点而有所改变。于是我鼓起勇气,怀着几分不安给他发了一条微信,详尽诉说了心中的疑虑。

不出所料,郭教授的电话瞬间便打了过来。“哈哈,午饭时间都不休息,看来你真是遇到难题了!”电话那头,传来他爽朗的笑声,他以其一贯的幽默风格,将文献中那些晦涩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使我渐渐走出迷雾,找到了破解难题的要诀。

于蕾与郭斌教授

这并非他第一次展现如此关怀。我曾多次在国庆佳节、春节团圆这样的日子里向他请教,每次他都毫不迟疑地给予回应,即便他当时并不方便。

比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紧急难题发消息向他求助。和往常一样,他的回复不到片刻就跃然于屏幕之上。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正守在医院陪伴生病住院的母亲。没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以最快的速度帮我解决难题。

郭老师就是这样,从不提及自己的困难,总是默默承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如此胸怀,真乃江湖中的一代大侠,令人崇敬!

【道与术的交汇】

他的智慧远超我的想象

郭老师的智慧还深刻影响着我在企业管理中的决策。一次,公司决定进行重大战略转型,进军一个全新市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冒险尝试。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前景和团队内部的分歧,我夜不能寐,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深怕一个错误决定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听完我对公司当前局面的详细描述和我的担忧后,郭老师静静思考了一会儿,眼中透出一丝深邃的笑意,仿佛在衡量时机的成熟与否。他问道:“你知道追赶阶梯理论吗?”

我点点头,想起了他在《大国制造》中提到的理论。他继续说道:“就像中国制造业在市场和技术上逐步追赶领先者,企业在新市场中的成长也需要一步步来。”停顿片刻,他接着说:“你们现在就像站在一个新的阶梯上,急于爬到顶端反而容易摔下来。有时候,机会稍纵即逝,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反而会错失良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稳步前行,学习和借鉴比你们更有经验的企业。”

他的言语如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我问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郭老师淡淡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首先,冷静下来,分析市场,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如在武林中,了解对手的强弱,方能制定出最佳策略。你们可以从那些比你们高一级的企业中学习,逐步缩小差距,同时稳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深受启发后,我决定重新审视公司的策略。我们暂停了所有的市场行动,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几周后,我们制定出一套更加稳健的策略:一方面稳固现有市场的根基,另一方面有条不紊地试探新市场的潜力。

这一策略看似保守,实际上却蕴藏着深思熟虑和长远规划,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几个月后,新市场逐渐回暖,公司也逐步站稳了脚跟。这一成果不仅巩固了我们在原有市场中的地位,还为进一步开拓新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斌教授课后与学生合影

郭老师的智慧包含了道与术的完美结合,他不仅授我以知识,还帮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

他那渊博的学识、深远的目光,以及总是第一时刻救学生于“水火”的侠肝义胆,完美彰显师者风范。作为他的学生,我深感荣幸,对他充满无尽的敬仰与感激。

05

极致温柔

“他将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学术与我们”

楼傅亦成

2023级数智创新与管理博士生

读博以前,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老师,但很少有像我的导师魏江老师这样——平日里不苟言笑,严苛要求自己,却默默将所有温柔都给了学术和学生。

作为浙大管院Co-learning团队的一员,在今日这一重要时刻,我想结合全体Co-learners对魏老师的印象聊聊这位“极致温柔”、令我们由衷敬佩与仰望的师者。

魏江教授与楼傅亦成

【震撼】

繁忙中仍坚持‘学生至上’

魏江老师为人睿智、治学严谨,常教导我们要“知行合一”,拥有家国情怀,提醒我们要扎根中国实践,挖掘“真现象”、思考“真问题”、研究“真学问”,做到“格物知著致世间”。

虽然他平日里工作繁忙,但每周一次与学生的组会,他二十年来如一日从未落下。他为我们剖析问题本质,提出针对意见,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向。他常常没时间好好就餐,长期用冷饭冷菜或盒饭匆匆解决,有时甚至带到组会上边吃、边听同学们汇报。记得一个普通的组会日,魏老师刚从外地参加完一个重要会议回来,一下飞机就马不停蹄来到会议室。

也许是最近劳累过度,会议进行中他突然说自己有些晕,需要休息一会。我们都很关心他的身体状况,然而他却在几分钟后恢复神色,继续投入到会议中。

会后,我本以为他会好好休息,没想到凌晨时分收到了他满满的文章修改意见。每条疑问,他都一一认真回复,仿佛面对面与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学术对话。

那一刻我深受震撼,也倍觉感恩,脑海中已然浮现出他“只身寒窗现灯影”的样子。

【领悟】

他让我明白何为学者风范

事实上,深夜回复每个同学的邮件已成为魏老师的习惯,对于每篇文章,他都逐字逐句修改,力求在内容和格式上都做到完美。这种敬业精神和学术追求,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责任与坚持。

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从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如何在复杂的学术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理智。

魏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学术导师,更是指引我们人生的明灯。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努力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师从魏老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魏江教授与浙大管院Co-learning学术团队

06

自由探索

“有她在,我们从不害怕做选择”

池正昊

2021级智能财务本科生

【抉择】

她的指引让我们不再迷茫

2022年秋,我和我的好朋友窦冠群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步入大二,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是选择科研还是选择专硕?

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重大抉择。有幸选择邵帅老师作为我们的本科生导师,在她的指引下,一切迷茫与纠结都烟消云散。

她当时专门为我们开设了科研讨论班,手把手地指导我们阅读文献、处理数据、构建模型、撰写论文,引领我们进入会计学的学术殿堂。

浙大管院邵帅副教授

还记得做人生中第一个科研训练项目时,邵老师不仅尽己所能为我们提供帮助,还邀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领域的老师为我们点拨技术方面的难题,邀请研究生学长学姐助我们一起攻克实操方面的难关。

【梦想】

希望以后成为像她那样的人

虽然她时常为我们指引方向,但从不给我们设限。她会充分尊重我们的喜好,鼓励我们勇敢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记得第一次跟邵老师约谈时,她说:“我可以带你们体验研究的全过程,但未来是否继续走这条路,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与判断。我希望你们最终选择的路,是你们真正感兴趣的路。”

我们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师真好,她既为我们探索兴趣创造了条件,又给了我们选择未来的自由。更没想到的是,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们真的在她的指导下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未来发展方向。

邵帅老师与窦冠群同学

冠群在做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中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决定继续在科研中探索。每周、每月的项目讨论,邵老师都带着他参会、做项目,每当冠群的研究进展不顺利,心情陷入低谷时,邵老师都会给予暖心安慰与切实引导。

冠群说:“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像邵老师一样的老师和学者。”

我也在探索兴趣的过程中找到了方向——继续攻读专硕,以所学知识赋能中国财务与会计行业健康发展。

在确定这一方向前,我找她请教过职业发展道路该如何选择,她给了我很多宝贵建议,还一直关心我的各方面情况,时不时督促我:“英语要再提高一点,现在很多深造项目都非常看重英语;实习怎么样?可以多去不同行业体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今,我们都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有条不紊地前进着,对未来满怀憧憬与信心,这一切都离不开邵老师的持续关怀,和她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方式。得遇如此良师,何其有幸?

07

视若珍宝

“他们的珍视让我们在创业路上自信前行”

王恺之

2023级MBA学生

【失落】

创业之初的困境

进入管院深造已经一年了,我很庆幸当初选择浙大,因为在浙里不仅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碰撞出了人生新可能,还遇到了很多可爱的管院老师,他们视学生如珍宝,为圆我的创业梦一路保驾护航。

在与求是科创星辰班同学同堂上课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来自浙江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研究所的冯博,并在与他的交流碰撞中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做一款从事水稻制种环节的中耕除杂机器人,赋能我国水稻田间的新质生产力升级转型与乡村振兴。

虽然意义如此深远,但我们的项目一开始并未得到很多投资人青睐,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认识的投资人太少,另一方面是农业类的创业项目在盈利模式上相对存在劣势,感兴趣的投资人不多。

所以一开始,我们对自己的项目也缺乏信心,直到备战“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郑刚、邹腾剑、崔晓宇等管院老师。

王恺之团队备战创赛时的场景

【触动】

他们总是无条件帮助我

那段时间,郑刚老师常常观看我的项目路演,并及时给我提建议、帮我们进一步完善商业计划书,还多次帮我延长创业门诊咨询的时间,为我的项目提供创业理论方面的指导。

更让我感动的是,郑刚老师知道我们缺少外部资源,且对项目的未来缺乏信心后,一直鼓励我们,还带我们见了很多投资人,毫不迟疑地帮我们向投资人介绍项目优势与前景,让我们重拾信心。

浙大管院郑刚教授

此外,还有位老师用他“认真严谨”的关爱深深影响着我,那便是我的班主任老师——邹腾剑。

浙大管院邹腾剑老师

他明明不是农机装备领域的学者,也没有过打创赛的经验,但为了能帮到我们,他花了不少时间看文献与案例、请教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每次帮我们修改20多页的PPT,页页都标注细致,这种严谨、认真的做事方式与不求回报的付出,让我特别感动。

从左至右:山主机器人模型、邹腾剑老师帮王恺之团队打磨PPT的修改标注截图

还有比赛前那段时间,崔晓宇老师每天都陪我们在玉泉旁边的尧坤楼里打磨修改PPT到深夜,还常常给我们带夜宵,生怕我们饿着累着……

这些暖心的点点滴滴,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升华,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管院师者”的形象,不由地心生敬意与感激,内心更是充满力量。

崔晓宇老师陪同王恺之团队参加比赛

也正是在他们的“珍视”与帮助下,我和团队共同打造的创业项目“山主机器人”在今年7月的“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脱颖而出,成功夺得金奖。

我相信,未来我们的项目还将会有很多突出的成果产出,为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型与乡村振兴赋能。

尽管这条路注定荆棘重重,但有这样一群温暖的老师支撑与助推,风雨何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教书育人风范,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自创立以来高度重视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以上故事仅为一代代管院师者躬耕教坛育桃李、言传身教铸栋梁的缩影。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多年来,浙大管院的老师们为此步履不停。

今日教师节,让我们向“教师”这一职业致敬,向所有为教书育人事业潜心钻研、无私奉献的老师们致敬,向教育家精神致敬!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