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熟“地黄”和药典除名的“地黄”
发布时间:2024-09-10 07:55 浏览量:30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熠熠生辉的“地黄”与“熟地黄”,犹如中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皆源自古老而神秘的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深邃块根,后者更是前者历经匠心炮制的艺术结晶,如同凤凰涅槃,重生为药效更佳的瑰宝。而谈及地黄,不得不提其家族中另一位温文尔雅的成员——“毛地黄”,它以观赏之名,悠然自得于庭园之中,却鲜有人知其与药用地黄间的微妙联系。
地黄,这味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药材,其根叶皆可为医所用,渊源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的古老篇章,彼时便以其块根入药,色泽浅红黄,如大地之肤,故得名“地黄”。而“地”字之妙,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对颜色的一种描绘,更是对品质的高度赞誉。《本草图经》中的精妙记载,如同一场自然界的筛选仪式,以水为媒,将地黄分为三六九等,沉者最佳,名为地黄,寓意其深沉内敛、品质上乘。
地黄之叶,亦非等闲之辈,《河南省中药材标准》(2023年版)正式将其纳入殿堂,名曰“地黄叶”。其性味甘淡而寒,游走于心、肝、肾三经之间,犹如一位轻盈的舞者,在人体经络间翩翩起舞,带来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丝丝凉意,专治气阴两虚之症,如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口干咽燥等,更可外用以疗恶疮、手足癣,其效如神。《本草纲目》中对其治疗恶疮的记载,犹如古战场上的战歌,激昂而有力,展示了地黄叶非凡的治愈之力。
此外,地黄叶作为食材的历史亦是源远流长,《山居录》与《救荒本草》中的记载,让这抹绿意不仅局限于药盅之中,更跃然于餐桌之上,成为古人餐桌上的一抹清新与健康,既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又滋养了身心的健康。
鲜地黄,宛如藏于沙土中的秘密,以沙护体,防其受寒侵袭;生地黄,则静置于通风干燥之所,远离霉变与虫蛀的侵扰,守护其纯净药性。然,地黄虽妙,其性寒凉且易滞,对于脾虚湿困、腹满便溏之人,则需慎之又慎,以免雪上加霜。
古今药名更迭,见证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鲜地黄,古时被尊称为生地黄,而时至今日,更添“鲜生地”之美名,彰显其鲜活之态;干燥者,则由干地黄演变为生地黄、干生地,简称生地,简洁而意蕴深远。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亦提及“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一语道破其历史渊源。
二者形态各异,药性亦有所别。鲜地黄,形如纺锤,色泽浅黄,肉质脆嫩,断面油点闪烁,犹如夜空中繁星点点,气微而味兼甜苦,尽显自然之韵味。生地黄则更为沉稳,团块状或长圆形,棕黑或棕灰,质地柔韧,断面光泽如镜,黏而不腻,甜中带微,药力深邃。
于功效而言,鲜地黄以其极寒之性,专攻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犹如酷暑中的一股清泉,直抵心脾;生地黄则侧重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如同细雨润物,滋养心肝肾三经。在《温病条辨》中,鲜地黄与赤芍、金银花等共舞,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于治疗温病重症;而生地黄与玄参、麦冬联手,于增液汤中增水行舟,解救阳明温病之困,展现其非凡疗效。如此地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熟地黄简称“熟地”。《本草衍义》云“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指出了熟地黄与生、干地黄的药性之异。
熟地黄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其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临床可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等。熟地黄为补血之要药,如《和剂局方》四物汤,再加当归、白芍、川芎以加强补血活血之功。熟地黄质润,善于滋补肝肾阴,尤以滋肾见长。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与黄柏、知母等药同用,能增强滋阴清火止渴之功。
清蒸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与其相比,酒制熟地黄借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且滋腻性降低。而熟地黄炭则以补血止血为主,多用于虚性出血症。值得注意的是,熟地黄质地较为黏腻,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药典除名“毛地黄”
植物毛地黄原产欧洲,现主产于浙江。总状花序顶生,花型美丽,是常见园林植物。中药毛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地黄的叶,又名紫花洋地黄〔《中国药典》(1995年)〕。药材干时气微,湿润后具特异气味,味极苦。其味苦,性温,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的功效,主治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毛地黄叶具有数十种强心甙,临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常用的强心甙是地高辛。强心甙安全范围狭窄,据估计,一般治疗剂量约相当于60%的中毒量,故易中毒,1995年版之后药典已不再收录。现仅供生产制剂用。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