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的江南“小长安”感受古今交织 这些文化宝藏不容错过
发布时间:2024-06-13 06:05 浏览量:54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张迪
6月12日下午,2024全国主流都市媒体总编宁波行采访调研走进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的慈城,观民俗表演,看书楼重生,品非遗美食,赏戏曲弦音。在古韵今风交相辉映中,一座千年古城尽放活力与风采。
宁波晚报供图
慈城是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县城。唐开元年间,名相房玄龄的族孙房琯来到这里,成为县城的首任县令。他将他未尽的“长安梦”翻刻至此,规划出“一河一街双棋盘格局”的江南“小长安”。
今天的慈城,保留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街道、店铺、县衙、寺庙、民居排布严整,黛瓦青砖。“井”字形街巷布局自唐延续,是当代人研究古县城的活化石,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
藏书楼里沉淀下多少岁月故事?
慈城的抱珠楼曾拥有数万卷藏书,甚至可以与“天一阁”“五桂楼”媲美。它始建于清代,是我国现存完好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冯氏是慈城望族。据《慈溪县志》记载,冯氏先祖汉末时从北方来句章为官,后三国时遭遇动乱,遂隐居于慈溪金川乡石神桥村(今慈城镇八字桥村)。慈城冯家世代从商重教,既以商养学,亦入仕报国,明清以后更是财丁两旺,支脉众多,在浙江形成“南浔刘家,慈溪冯家”的说法。冯骥才、冯君木、冯定、冯贞群等名流皆出于此。
抱珠楼为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办。抱珠楼历史上曾刻印发行过两部珍贵的地方文献,《溪上诗辑》和《溪上遗闻集录》,至今宁波、杭州、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大连等公共图书馆及民间都藏有原刻本。
令人惋惜的是,显赫一时的书楼,历经沉浮,部分珍藏遗失,建筑失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将已不多的残存藏书、珍稀刻本悉数捐赠给了西泠印社。
2005年前后,抱珠楼的“前世”被慈城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钱文华考证出并找到实体建筑遗存。自此,抱珠楼走上“复兴”之路。
“河蚌含珠”的四角亭、“八相之地”的吉祥八字厅……如今,古今融汇的设计理念渗透在抱珠楼的角角落落。
抱珠楼。 宁波晚报供图
“营造全新的抱珠楼图书馆时,建筑师王灏团队从浙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鸡笼顶’螺旋藻井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穹顶结构,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心态。”抱珠楼工作人员说。
2022年抱珠楼重新开放之日,冯骥才先生以视频形式发起主题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倡议。冯骥才、李冬君、叶嘉莹、白岩松……珍贵的题赠跨越山河,共聚书楼,延续书香文脉。
江北区委常委、慈城镇党委书记余宁说,私人藏书文化是慈城耕读文化的典型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独家记忆,未来,慈城将继续最大限度地激活抱珠楼“众藏、共享”这一特殊属性,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文化传承、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古城旅游要素,拉长慈城旅游路线。
戏剧艺术馆里传来旧时曲调
午后时分,咿咿呀呀的戏曲声从慈城的周信芳戏剧艺术馆里传来。原来,当天有爱心院团在此演出。
周信芳戏剧艺术馆。 宁波晚报供图
一进艺术馆大门,古朴典雅的氛围,混搭富于现代气息的红色廊桥,充满张力又大胆时尚。
在这里,可以读到周信芳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家乡情缘、爱国情操,戴上耳机还能聆听韵味醇厚的旧时唱片。节假日,庭院里还有戏曲表演可供聆赏,管弦清音,水色弥漫,迤逦之声起江南。
文献记载,慈城早在明代已是戏文之乡,“午前开肆,午后闭肆,击鼓吹箫,讴歌唱曲,凡戏玩无不为”。
周信芳生在一个艺人家庭,他的父亲周慰堂是慈城望族的后代,酷爱听戏,自己也登台。
受家庭影响,周信芳从小学戏。第一次登台演出时他还是七岁的孩子,“七龄童”之名由此而来。过了几年,他到上海演出,前台管事报“七龄童”,写海报的老先生误听成“麒麟童”。戏班和周信芳欣然接受并改用了这个艺名,而后红遍大江南北。
周信芳和梅兰芳年龄相仿,曾同在一个戏班学艺,合作过多个剧目,时人称“北有梅兰芳,南有周信芳”。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周信芳也是京剧的大胆改良者,对传统剧目作去芜存菁。他的舞台,无论唱念做打,还是在剧目、唱词、服装、扮相方面,都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设计,走在时代前沿,充满现代精神。他会把好莱坞电影男主角的形体表演运用到京剧舞台上,从华尔兹、伦巴中琢磨舞步,改良京剧的台步,“旧中有新、新中有根”。
“今年恰逢周信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我们已在邀请全国各地的戏曲名家参与纪念活动,让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在千年慈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周信芳戏剧艺术馆负责人王锦文说。
在这里,感受“真理”的力量
“真理,并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好像是玄虚的、神秘的,而是实在的、平凡的。”这句话出自一本旧书,《平凡的真理》。
该书的作者名叫冯定,1902年出生在慈城一个工人家庭,1926年1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冯定就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书于1948年、数十万字的《平凡的真理》一书,便是“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本通俗哲学书,没有艰深玄奥的术语,而用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话来讲述真理的平凡性和实在性,使新哲学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武装万千大众的精神武器,影响深远。
宁波晚报供图
近年来,慈城恢复了冯定故居,建成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真理园”。一份份珍贵的手稿著作,一张张老照片讲述了冯定不平凡的一生。
在“红色印记”展厅,四明大地上的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用鲜血和生命不追寻真理、践行真理的故事,被生动展示。
“观众可以在此回顾百年党史,感悟真理伟力,赓续红色血脉,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不竭的精神力量。”江北区宣传部负责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古今异义(二十八)
- 下一篇:寻找一件心动内衣,看见ENWEIS伊维斯之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