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荒滩焕金记:泰安市河长制赋能生态经济双循环

发布时间:2025-06-28 13:20  浏览量:21

鲁网6月28日讯夏日的大汶河畔,马鞭草花海如紫色云霞铺满滩涂,游客穿梭于明石桥与花田之间打卡拍照;杭白菊基地里,村民们采收着饱满的花球,烘干车间飘出沁人清香——这片曾因闲置撂荒而沉寂的河滩地,如今正以“生态+产业+文旅”的三重奏,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创新乐章。

近年来,泰安市以 “河长制” 为总抓手,系统推进滩地集中整治,将党建引领、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文旅赋能熔铸成“点石成金”的治理链条,让2.5万余亩荒滩变身人气满满的“聚宝盆”,打开了河湖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党建红织密治理网络:让“散沙”聚成“磐石”

泰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签发总河长令《关于印发泰安市大汶河滩地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高位推动河滩地集中整治,225名河长并肩作战、合力治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像给荒滩地安了个‘主心骨’”。 面对滩地碎片化、整治缺合力的困境,岱岳区创新“河长制+党建”联动机制,在大汶口镇卫驾庄村打开工作局面。在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驱动下,卫驾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卫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构建起“支部规划—合作社运营—农户分红”的三级联动体系,通过“三资”清理收回闲置土地,用推土机推平高低起伏的沙丘,将200余亩“巴掌地”整合成连片良田。党员带头流转土地,乡贤捐赠苗木,村民义务参与岸坡绿化,昔日无人问津的荒滩上,党旗红与生态绿交织成最坚实的治理底色。望着不远处的河岸,卫驾庄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王克勇蹲下身,随手拨弄着岸边新栽的杭白菊说,“以前这河滩根本没法看,这几年,我们带着党员分片包段治理,发动乡亲们一起干,大家心齐了、劲儿往一处使,这才治出了眼前的好风光,还壮大了村集体收入。”

生态绿筑牢发展基底:让“荒滩”焕生“绿洲”

整治之初,大汶河滩地曾是“风起沙尘扬,雨来泥水淌”的生态痛点。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泰安市以“生态修复+土地盘活”破题,用工程机械削高填洼、清理垃圾,在河堤种植紫花苜蓿固土,岸坡铺设草皮护坡,构建起“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矩阵。

在宁阳县,深耕国有林场生态优势,通过科学化林下种植布局,芍药、花生、山药等经济作物逐渐在林间形成了一片“绿色银行”,年新增产值200万元。

河滩地多为沙质土壤,结构松散,受河流冲刷、季节性洪水或风力影响,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在岱岳区,当地水利部门从优化植物配置入手,选择大面积种植马鞭草、杭白菊等兼具固沙功能与经济价值的作物。据了解,马鞭草根系可深扎土壤1.5米,既能遏制水土流失,又能在夏季绽放紫色花海;杭白菊的叶片覆盖度达80%,形成了天然的水土保持屏障。

如今的滩地,野生鸟类从过去的5种增至17种,野兔、刺猬等小动物重新回归,生态缓冲带让大汶河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标准,绘就出一幅“水碧岸青、万物共生”的自然画卷。

产业链串起价值闭环:让“野花”结出“金果”

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泰安正以“种植—加工—观光”的全链条思维,在黄河岸边书写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大汶口“三季有花”景观带便是着力点之一。自2024年全市实施河滩地集中整治以来,岱岳区开始培育发展“花海经济”,春日芍药绚丽绽红、盛夏马鞭草织就紫缎、深秋杭白菊金浪涌动,匠心勾勒出“三季有花”的诗意画卷。其中,40亩杭白菊基地亩产最高达3500元,产值较整治前提升近3倍,村集体年增收14万元。

这片河滩的浪漫从不局限于花开花落。为了进一步发挥“花海”的更大价值,岱岳区多措并举,打造精品沿汶旅游专线,触发了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据统计,马鞭草花田与明石桥、遗址博物馆串联成“考古探秘+花海观光”的旅游专线,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杭白菊基地开发出菊花茶、菊花糕点等衍生产品,游客可参与采摘、烘干全过程,体验式消费让农产品溢价30%以上。

一条“生态作物种植—文旅场景变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价值链条,让滩地资源实现了从“单一产出”到“多元增值”的蝶变。

文旅潮激活品牌价值:让“冷门”变身“网红”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大汶口花海”“三娘庙黄金沙滩”,超百万条打卡视频展现着这片滩地的蜕变。

当镜头对准花海与沙滩,曾经的荒芜已化作网友镜头里和群众身边的“诗与远方”。骑行爱好者张辉指着附近的游客服务中心标识牌说,“沿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条旅游线路骑行,环境很好,每个季节景色也不一样,最惊喜的是前阵子看到大片大片的紫色小花,真的太美了。”

无独有偶,在肥城的三娘庙“黄金沙滩”,周末有很多前来露营、游玩和垂钓的游客。来自周边地区的李女士正带着女儿在沙滩上用铲子堆着“城堡”,她热情地对记者说,“每逢周末,我都会带孩子来玩,没想到这里竟然藏着这么一处亲子乐园。” 近年来,肥城市通过创新“滩地分级利用”策略,打造了三娘庙“黄金沙滩”,沙滩营地、休闲垂钓等业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既能保障防洪安全,又能激活土地经济价值,成为“水农旅融合”示范样板。当地农户也抓住商机,在河滩地周边开设农家乐、手作工坊和特色民宿,经营活动实现“淡季不淡、旺季爆满”。

从“风吹荒草低”到“花海游人织”,每一朵绽放的鲜花、每一粒闪光的细沙,仿佛都在讲述着一个关于河滩治理、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的泰安故事。

眼下,这片重生的滩地两岸,明石桥、大汶口遗址、禹王庙、戴村坝等历史文化遗产与宁阳汶禹景区、东平戴村坝文化公园等新建文化景观节点古今辉映、相得益彰,恰似一棵在沙砾中拔节生长的生命树,年轮里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新篇。(通讯员 杜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