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探杜陵之三

发布时间:2025-05-27 23:23  浏览量:16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出现的人民皆是群体。

毛泽东主席纵横千秋、波澜壮阔的椽笔下,活跃的是叱咤风云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今朝风流人物。

在田野里,也留下他们的遗迹。“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关中渭河两岸,轰动世界的秦陵,依山而建、居高屹立的汉、唐29座帝陵,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信息。

我所探的杜陵,也是大汉中兴的象征。

这样的“山”“冢”,不仅是风景,更是“开卷有益”的无字史书。

问杜陵

敢问云陵何巍然,

金银化土筑重山!

龙御苍生脂膏尽,

尸位阴宫珠宝烂!

南园遗爱私情重,

荒野流离公义寒!

汉皇若醒临今世,

寸缕愿否民为先?

“南园遗爱”——汉宣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的爱情故事。

“寸缕愿否民为先”——)据《晋书·索琳传》记载,汉朝“天下进贡的赋税分成三份,一份供奉宗庙,一份招待宾客,一份用于营建皇陵。”

杜陵里,长眠着西汉第七位皇帝宣帝刘询,许皇后伴于南园,王皇后陪于东园。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蒙难不死的人,是一个能大忍的人,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又是一个为西汉灭亡埋下祸根的人。杜陵,承载了西汉时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丰富历史信息,堪称别样的“史书”。杜陵,两千年前是一处圣地;如今是杜陵原上的一道风景线,藏绮储秀。走了一回杜陵,走进了风景,走出了快乐,走出了思潮,好似走进了宇宙课堂,又好似游在了浩瀚史海,从千年星河中,瞅见了斑斑点点。

汉宣帝杜陵

西安市东南少陵塬

汉宣帝杜陵

西安市东南少陵塬

杜陵与许皇后少陵方位图

相距6至7公里

2018年的皇后许平君少陵景象

伫立在杜陵汉宣帝陵冢前,望着《汉宣帝杜陵》《杜邑遗址公园》的铭牌,回家翻开《史记》《汉书》泛黄的书页,抚今追昔,千年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 - 公元前49年),原名刘病已,出身皇家却命运多舛。作为汉武帝曾孙、太子刘据之孙,他尚在襁褓之中,便卷入“巫蛊之祸”的惊涛骇浪。与太子有仇隙的江充,利用汉武帝的多疑,精心构陷,迫使太子刘据为求自保而举兵反抗,最终兵败自杀,其母皇后卫子夫也随之自尽。这场灾祸如汹涌潮水,吞噬了刘询祖、父辈众多的亲族和无辜之人,唯有这个尚在襁褓的婴儿侥幸存活。后来,汉武帝知晓太子冤情,灭江充三族。廷尉监丙吉心怀仁善,暗中安排狱中的女犯人赵徵卿和胡组哺乳刘询。遇大赦后,丙吉又将刘询先后送往其祖母史良娣娘家及掖庭令张贺处抚养,让他得以在困境中存活成长。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4月,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无子嗣继承皇位。霍光等大臣先拥立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然而刘贺荒淫无道,在位仅27天被废黜。同年7月,18岁的刘询被霍光等人拥立为帝,但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霍光手中长达8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公元前66年宣帝平定霍氏谋反,次年改元元康,开始真正亲政。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12月,42岁的宣帝在未央宫驾崩,在位25年。次年春正月,元帝将他安葬在杜陵。且有两位皇后作伴。同茔异穴合葬着孝宣王皇后于帝陵东南575米的“东园”;帝陵南约7公里的“南园”少陵,则安息着被霍光夫人毒杀的恭哀皇后许平君。许平君是宣帝在民间的挚爱发妻,封后三年惨遭毒手,“故剑情深”“南园遗爱”的佳话流传至今,宣帝后来灭族霍光,也为许平君报了血海深仇,正如诗中所云:“杜南若有遗灵在,好看仇家且灭门”。杜陵承袭西汉帝陵旧制。西汉帝陵并非单一的陵墓,而是包含陵园、陵庙、陵邑以及陪葬墓等要素的庞大体系。自高祖长陵起,便设置陵邑,迁徙豪强贵族、高官富商与平民百姓居住,以保障帝陵营建、后期祭祀及日常管理。这些陵邑宛如独立小城,闾里、市集、手工业作坊区一应俱全,成为长安城外富豪聚居之地。咸阳原上九座西汉帝陵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均设陵邑,咸阳原因此得名“五陵原”。李白在《少年行》中描写“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生动展现了陵邑的繁华盛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陵邑才是长安真正的繁华所在,市井烟火在此生生不息,各地精英在此汇聚,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杜陵规模宏大,在西汉帝陵中仅次于茂陵。其陵园呈方形,边长430米,四周围墙环绕,墙基宽8 - 10米,四面正中各设一门,门址通宽85米,进深20米。夯筑陵墓封土位于陵园中央,形似“覆斗”,底部边长173米,顶部边长50米,高29米,顶部平整,棱角分明。陵墓四面各有一条羡道通向地宫,宽约8米,深达20米 。以帝陵为中心,南北分布着陪葬坑,陵园东南是用于祭祀的寝园。杜陵邑位于今三兆村西北,东西长约4.5里,南北宽约1.5里。建成后,丞相、将军、列侯、二千石官吏及家产百万以上的富商豪贾纷纷迁入,居住5万多户18万人,居民皆以“杜陵人”为荣。杜陵营建耗时17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亲政并彻底铲除霍家势力后,于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春天,选定杜东塬修建帝陵,还将杜县更名为杜陵县,杜东塬也由此改称杜陵塬。值得一提的是,杜县早在春秋时期便由秦武公设立,西周杜国就此灭亡。汉宣帝选址杜陵塬建造帝陵,缘由众说纷纭。一说他少年时常在杜县、鄠县游历,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二说他的发妻许平君葬在此处,帝陵靠近爱人,以寄哀思;三说杜陵之所海拔618米,是杜陵塬最高点,风景秀丽,南望终南山如屏而立,北眺长安城宫观似锦,东临浐河白鹿原,西傍秦宜春下苑(曲江),无疑是风水绝佳之地。杜陵营建耗费巨大,地宫内珍宝无数。据《晋书·索琳传》记载,西晋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曾盗取杜陵大量财宝。西晋末代皇帝愍帝曾问太尉索綝:“汉代皇陵中的物品为何如此之多?”索綝答道:“汉朝天子即位一年便开始营造皇陵,天下进贡的赋税分成三份,一份供奉宗庙,一份招待宾客,一份用于营建皇陵。”不禁让人深思,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这奢华帝陵的背后,又有几分真正的体现呢?陵前碑群隐于苍翠松柏间,远观仅露碑首微茫;近临方见铁栏内七通石碑,五竖两横,列作三重,如卫士拱卫陵冢。前排右首竖碑巍峨,历经风霜,碑面斑驳,铁箍环护。其上隶书镌刻“汉宣帝杜陵”,笔力苍劲,风骨凛然,虽边款字迹模糊,仍可辨“进士及第兵部侍…(据传是毕沅)”等字样,落款“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咸宁县事丁某志立石”。遥想乾隆丙申即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此碑立处,当如今日之肃穆。

帝陵前黄金大道上窥见的墓碑和陵冢

杜陵帝陵墓碑园

杜陵帝陵墓碑

——“毕沅碑”

乾隆丙申即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立

杜陵帝陵墓碑园

中黑体《杜陵》

为陕西省人民政府

1988年1月13日立

右为“毕沅碑”

“碑林”前,“黄金大道”东西横陈,“神道”南指。《汉宣帝杜陵》铭牌肃立道侧,落款处“西安市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字样,见证守护职责。“碑林”后丈许,铁栏环护陵冢,开启便门,壁立如崖,杂树野草攀附其上。一条幽径如丝带蜿蜒于陵顶。陵冢顶面地平,尺许茅草如毯,周围槐树、酸枣树丛生,槐树飘着被采剩的白花和连着皮的断枝。陵冢顶上俯瞰,但见陵园绿意翻涌,村落星罗棋布,远处楼宇隐于光影,似云海城廓,恍惚间竟与诗仙李白“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的意境相合。晌午时分,四野寂静,独坐陵冢前石凳简餐,遇一女子停驻电动车,提袋“上陵采摘槐花”。未久,又有年轻妈妈载幼童而至,小宝贝向我偷窥,遂馈赠饼干相悦。其母言及居住附近东伍村,带来哄娃开心。又说三兆村一夜拆迁,俺村田里也尽栽树,等候变迁。还热心指引:沿黄金大道东行出园,对面便是王皇后陵。

汉宣帝杜陵铭牌

竖立于陵前黄金大道墓碑园前右侧

杜陵遗址生态公园铭牌

竖立于陵前黄金大道墓碑园前左侧

从杜陵帝陵黄金大道东出陵园,穿过汉凤西路、云漾清野营地,即到王皇后陵。循迹至宣帝陵园东侧,铁栏外“汉风西路”清幽,路东树荫下,三拨远足人,或品茗看书,或卧吊床休憩,“良驹”静候,好不惬意。穿铁栏门而入王皇后陵园,穿越“清野营地”错落帐篷,入林廊百多米处,正中“杜陵王皇后陵”碑屹立,旁立简介,详述其渊源:王皇后祖籍丰沛,先祖随刘邦建功,迁居长陵。宣帝在民间时与王父交好,即位后先封其女为婕妤,霍光死后废霍皇后,再封王为皇后。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皇后崩,合葬杜陵,史称“东园”。

杜陵王皇后陵墓碑

王皇后陵简介

王皇后陵冢

王皇后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米。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145米,顶边长45米,高24米。其陵封土形制殊异,呈阶梯形态,草木稀疏,雨水留痕,顶部方正平坦,西望帝陵,隐于密林草莽之中,若龙潜绿野,似丘陵绵延。遥想当年,金戈铁马俱往矣,唯余此丘冢巍巍,如果不是“杜陵”的显赫,就是一个大土堆。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啊!

从王皇后陵西望帝陵

唐代张九龄感叹:“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汉宣帝重用祖母史家、母亲王家以及妻子许家等外戚势力,汉宣帝儿媳王政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戚势力的壮大,致使其侄儿王莽最终篡夺了西汉政权。

汉宣帝生前与其先人一样,想着高冢压龙脉、汉家江山延万代!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担当生前事,何惜死后身!

汉宣帝假如能料知后事,还要筑这高峻的陵山?能留给百姓一座米粮山?!

今时杜陵田不同往昔,目之所及,阡陌变通途,村落焕新颜,杜陵之畔,已然化作安居乐土,尽显时代蓬勃气象。

临别之际,林间莺歌悠扬,清脆悦耳,似诉古今沧桑。驻足良久,方踏归途,此一程,见古冢之肃穆,感岁月之流转,亦叹盛世之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