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老子》中“亡、無、无”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5-06-14 20:54  浏览量:14

楚簡《老子》中的“亾”, 帛書《老子》甲本作“无”,通行本《老子》作“無”。亾,今文作“亡”。

楚簡《老子》甲組“以正之邦”一章中“無”與“亡”有混用现象(參見下圖)。楚簡《老子》甲組“爲之者敗之”一章中的“亡”,在楚簡《老子》丙組“爲之者敗之”一章中作“橆”。橆,今文作“無”。無,或爲“橆”的省形。

帛書《老子》乙本中存在“无”与“無”的混用现象。如帛書《老子》乙本:“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矣”。

《説文》:“亡,逃也。從入從∟。”入,是人,或與人有關,有進入之意。∟,隱蔽。所以“亡”,有進入隱蔽之處的意思。

《説文解字注》:“亾,逃也。逃者、亡也。二篆爲轉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消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叚(假)爲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从入从∟。會意。謂入於曲隱蔽之處也。武方切。十部。凡亡之屬皆从亡。”

《漢語字典》:“亡,有之對。從∟卜聲。定義派生字:無。”

亡,通“無”,在古代有消失、無有、没有之意。亡爲形符,無爲聲符。《説文》:“無,亡也。从亡橆聲。”

“無”的造字本義是舞蹈,甲骨文象人持牛尾或鳥羽飾舞蹈(甲骨文時期只表示舞蹈,不表示“没有”)。金文時代,“無”開始被假借爲“有無”之“無”。“無”演化出“没有”的含義,可能與古人以跳舞方式祭祀亡靈有關。

《説文》:“无,奇字无,通於元者。”《漢語字典》:“无,道之始也。通於元者。從元從丨。”元,始也。從一從兀。”《漢語字典》:元,首也。從二(上)從人。那“无”字是否體現了“道”的虚无呢?帛書《老子》甲、乙本中“无”的字形有出头现象。

帛書《老子》甲、乙本中的“无”

《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

“亡”、“無”,在楚簡《老子》中表達的意思相同,即没有的意思。“亡”在帛書《老子》中,却是失去、消亡、死亡之意(參見帛書《老子》中的“得與亡孰病”)。“无”在戰國楚簡中未見,在帛書《老子》用得較多,意思與古文“亡”相同。

王寧老師認爲:“亡”、“无”、“無”用在“有無之無”上,可以说是同字。(这个观点似不容置疑)。秦人開始用“无”,漢代通行,所以寫作“无”只能説版本晚出,和“亡”、“無”的用義没有本質上的區別。

周后唐老師認爲:“亡”、“橆”爲古文字,異源,字義相近;“無”乃後起的今文字,由“舞”、“橆”、“亡”字糅合而成(這個説法有點新意);“无”是“無”的簡寫。

好友張勇健提供了 DeepSeek 的素材:亡,主流觀點認爲本義是“逃亡”或“隱藏”(人躲入隱蔽處),引申爲消失、没有,或不存在。“亡”强調從有到無的動態消失。橆(無),甲骨文象人持樹枝舞蹈,本義爲祭祀舞蹈。

《说文解字注》:“無乃橆之隷變。橆訓豐也,與無義正相反。”這個結論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這大概是許多人糾結於“橆(無)”字本義的原因。我個人比較注重古文字的細微差別,所以不贊成將“亡”、“无”、“無”這三個字等同起來。

龐樸認爲,不同版本《老子》中的“亡”、“無”、“无”是三種(不同的)概念:“亡”是一開始有,後來没了(本人注:從有到無);“無”是表面上没有,實際上存在;“无”是一開始就没有的狀態。他的説法,相對通俗,却可以參考!

我研究古今《老子》中的文字,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夠正確理解其本義。對於“亡”、“無”、“无”這三個字,我前年(2013年)曾研究過,那個時候的認知還很有限。最近這幾天,通過與群友的交流討論,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總算想通了。所以在這裏總結一下:

古文“亾(亡)”,有逃亡、隱匿、消失之意。今文“亡”,主要體現的是失去、消亡、死亡,字形也從“亾”改成了“亡”。古文“橆(無)”與古文“亾(亡)”的意思相同(在楚簡本《老子》中這兩個字有混用現象)。帛書《老子》甲本用“无”而不用“亾(亡)”,乙本中有“无”與“無”混用的現象。通行本《老子》用“無”,而不用“无”(是一種復古的現象。楚簡《老子》中與“樸”相關的幾個字,在帛書《老子》甲本中統一作“楃”,而在乙本、通行本《老子》中全部改爲“樸”,也是一種復古的現象)。

附:古今《老子》語句中的用字對比

楚簡《老子》(戰國):又(有)亾(亡)之相生也。
帛書《老子》甲本(秦):有无之相生也。
帛書《老子》乙本(漢):有无之相生也。
通行本《老子》(漢或漢之後):有無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