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铲屎官”:养猫也得下聘礼
发布时间:2025-06-27 23:17 浏览量:1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今,宠物犬和猫咪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一部分。在古代,爱猫爱狗的风潮同样盛行,养宠文化更富有趣味和仪式感——想领养一只猫,需要写聘书,下聘礼。养狗的皇帝们赐给爱犬爵位和金牌,苏轼、陆游等文豪乐当“铲屎官”,17岁清代少女写了本“撸猫手记”……
秦汉已有宠物犬,聪明的狗子会送信
战国时期,狗因其强壮的体格而被用于征战和打猎。到了秦汉,狗的身份和使命逐渐转变,成为了陪伴和玩赏的对象,从皇宫到寻常百姓家,都有“狗子”的身影。
据《汉书》记载:“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久居留”。获胜的汉军初入咸阳城时,刘邦见秦宫中的帷帐、狗、马、重宝、妇女数量很可观,就想留在皇宫居住不愿走了。由此可见,当时秦宫中的贵族男女,有了养宠物狗的爱好。
在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养狗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狗子们不仅是家庭一员,更是生活助手。古人并不认为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汉代崖墓上有石碑刻画着狗叼老鼠的形象,成为“狗拿耗子”的有力证明。无论是作为家园守卫者还是捕鼠能手,狗子们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汉武帝刘彻也是爱狗达人。他在上林苑内专门建立了“犬台宫”,一日亲临看望心爱的狗狗时,刘彻赞叹说,他的狗子们如此聪慧、漂亮,真是无可挑剔!旁边的太监连忙附和:“陛下,您说得对,不过这些词语都无法完全表达出狗子的可爱!”
汉灵帝刘宏为了让自己的宠物狗更显尊贵,还给它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打扮成了真正的“衣冠禽兽”。
而北齐后主高纬更是豪气,竟然给他的爱犬封了官爵,每月还按时发薪水。
在魏晋时期,书法家陆机的爱犬“黄耳”,经常陪伴在主人身边。在陆机孤独的生活中,黄耳不仅是伙伴,还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有一次,陆机的眼皮跳动不已,怀疑家中有事,就试着请黄耳帮他送一封家书询问。这只聪明狗狗很快理解了主人的意思,成功将信送回家。如此善解人意的狗,自然会成为主人心中的宝。
到了唐代,养狗的风尚更加盛行。名画《簪花仕女图》,描绘了贵族与狗之间的亲密互动,狗子们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狗的“颜值”也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贵族们会选择那些外形俊美、气质优雅的犬种,来彰显自己的品位。
北宋文豪苏东坡也是狗的好朋友,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左牵黄就是指他养的大黄狗。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又养了一只叫“乌嘴”的狗子,乌嘴膘肥体壮,忠心懂事,很得文豪欢心。
宋人养猫要下“聘礼”,文豪乐当“铲屎官”
除了狗子,猫咪在古代宠物界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自汉代开始,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将猫带入中原,猫咪就开始怒刷存在感,到宋朝时人们对猫的喜爱度达到了巅峰。
在宋代,从皇宫到民间都盛行养猫,《东京梦华录》书中记载,开封市集中有专卖猫粮的店,“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另外在杭州的市场“养猫,则供鱼酋”。由此可见,猫的地位不简单。
宋朝人想要领养一只猫,得认真对待。首先要准备一份“纳猫契”,然后挑选良辰吉日,带上盐、茶、糖、芝麻等聘礼给猫主人,以示尊重。对方会在“纳猫契”上详细写明猫咪的外貌、性格等特征,并叮嘱索猫者善待它,然后才举行“交接仪式”。
如果收养的是野猫生的小猫,宋代人会为它准备些小鱼干;家猫则需准备盐、糖等小礼物,盐在宋代是贵重物品。
成功“抱得猫咪归”后,就得心甘情愿地充当它的铲屎官了。宋朝诗人胡仲弓写了首《睡猫》,控诉自家猫咪的懒惰:他家中的粮食遭到鼠害,可家养的猫事不关己,天天呼呼大睡,导致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家中人对猫太过宠溺了,经常鱼肉候着。但即使这只猫如此懒惰,家人仍像养孩子一样照顾它。
陆游也写下了数首赞美诗,表达他对猫的热爱,比如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就描绘了与猫相依取暖的温馨画面:“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屋外风雨大作,屋内暖意融融,陆游和“狸奴”(猫的别称)宅在家里玩。
陆游的《赠猫》也挺有名——“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陆游家里老鼠肆虐,荼毒藏书,所以,他很隆重地“聘”了一只猫回家。
“裹盐”是一种古代习俗,向别人讨要小猫时,要送一包盐,表示对小生灵的重视。“聘猫”的另一种习俗叫“穿鱼”。
北宋另一位文坛大咖黄庭坚,就写过一首《乞猫》——“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听说别人家要生猫仔了,就买些小鱼,用柳条穿着,去要一只小猫来养。
古代著名的爱猫人士当属嘉靖皇帝。
他不仅给自己的爱猫起了个名字,还设立了专门的照料机构“猫儿房”,可见嘉靖对猫的宠爱之深。
爱猫离世后,嘉靖又不惜花费重金打造黄金棺材,将它葬于皇家园林,并为其撰写祭文,在墓碑上亲自刻字,命名为“虬龙冢”。这份情感的投入,无疑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
《衔蝉小录》,清代少女“撸猫手记”
虽然猫和狗在各自的领域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对立。在古代的许多家庭中,猫和狗常常一同生活,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生态圈。比起“你追我赶”的争宠场面,猫狗在许多情况下反而表现得很和谐,互相帮助,共同守护着家园。
明代有一户书香门第,家中有一条老狗和一只小猫。老狗因为年纪大了,听力衰退,家中的安全便交给了那只机灵的小猫。每当老鼠出没,猫儿便跃起捉住它们,将老狗唤醒,共同巡查家中。猫捕鼠,狗护宅,它们成为主人书房中不言不语的守护者。这段生活故事被主人记录下来,传为佳话。
到了清代,皇家宠物文化也日益繁盛。乾隆皇帝对一只纯白色的猫宠爱有加,给它取名“玉儿”。这只猫不仅在皇宫内享有极高的地位,还曾在一次庆典上因跳上皇帝的龙椅,而被赐予了一块小金牌,象征它的“特殊身份”。
而乾隆的爱犬“黑风”,则是御前护卫队伍中的常客,这只威风凛凛的狗时常陪伴在皇帝身边,成为他早晨散步的伙伴。
一次,乾隆带着黑风巡视皇家园林,突然看见一群流浪狗扑向一只小猫,危急时刻,“黑风”勇敢冲上前去赶走了那些狗,救下了小猫。乾隆见状,十分赞赏“黑风”的勇敢,命人把受惊的小猫带回宫中收养。
而一般女子,对猫自然更爱不释手,清代年仅17岁的女诗人孙荪意,爱猫成癖,专门为猫写就了一部猫科大全——《衔蝉小录》,堪称古代的“少女撸猫手记”。
其实,无论古今,“铲屎官”心中都流淌着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温情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