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很多高度抽象的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5-06-28 01:55 浏览量:25
比如以,然,而,了,着,之,或,且,于,与,焉,哉,这,那,怎,只,非,这之类的,尤其是一些指示代词以及虚词,它们的本义是怎么与这些功能挂上钩的?还有一些与颜色有关的,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是怎么对应上具体的颜色的?而且,像那些否定词,比如不,非,无,莫这样的,是怎么想到去造出来表示否定的?
粗略分析一下吧:
以:本作「㠯」,从反巳。「㠯」右边添上「人」就是以。本义是动词「用」,后亦用作介词。
然:「燃」本字,意思是燃烧,底下的四点表示火。后借为虚词。「然」变成虚词后,重复添加火旁造「燃」字来表示「燃烧」。
而:象形字,本义是两颊的毛。
了:象形字,没有双臂的子。
着:本字「箸」,意思是「筷子」。从「箸」引申出「著作」、「附着」等一系列意思。小篆的竹字头与草字头十分相似,「箸」讹变为「著」,「著」进一步分化出「着」。现代用法:「著(zhù)作」、「著(chú)雍」用「著」,「附着(zhuó)」、「着(zháo)火」、「看着(zhe)」、「看看这着(zhāo,今多写作『招』)」用「着」。
之:小篆隶定作「㞢」,象征「艸」从「一(指土地)」生长出来,所以「之」的本义是「出来」。
或:从囗(wéi,同「围」)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是「國」的本字。(清•段玉裁:「蓋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祇有或字。」)本音于逼切(yù),同「域」。又音胡國切(huò),表示「也许」(南唐-北宋•徐铉:「今俗作胡國切。以爲疑或不定之意。」)。
且:(不太清楚此字的来历)
于:秦代碑刻作「亐」,「说文」讹为「亏(与虧的简化字正好同形)」。本义可能和呼气有关系。
注意:此字作虚词时,与「於(本为『烏』的异体字)」部分相通。但「于」和「於」古音不同,用法有差异,且作姓氏时不可混用。《通用规范汉字表》兼收两字。於姓读Yū。
与:「與」字的传统减省写法。「與」字本来系「从舁(yú,小篆构型是四个又,意思是共举)牙声」,「牙」字讹变为「与」,《说文》误认为「與」字系「从舁从与」,后世沿用之,「与」成为「與」的传统减省写法。(按:「與」是「党羽」的「羽」之本字,后来引申为表并列的助词。)
焉:象形字,本义是一种鸟,后借用为虚词。
哉:《尔雅•释诂》:「哉,始也。」此字本义是「开始」,后来借用为虚词。《说文》:「哉,言之間也。」
这:本字应为「者」,可能因草书写法相似而讹作「言」,又添加辵部,变为「這」,后来减省为「这」。(我之前写文章分析过这个字)
那:本是一个地名,这点从字形里的邑部(在汉字右半边的耳刀旁即为邑部)就能看出来。
怎:此字产生较晚,应该是中古时期为记录口语而造的俗字。宋•李清照《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只:本来是句末语气助词,无义。字形构成是「口」和向下流的气,表示话说完了,气向下流。此字后来被借来代替「隻」和「祇」。「一只」、「只有」等用法皆非正字。
非:字形是相对的翅膀,取「违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