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解父亲球瘾而“筑城寻友”!从“苏超”谈江苏足球溯源!
发布时间:2025-06-27 19:22 浏览量:23
“苏超”赛事的激情呐喊,让足球的魅力再次席卷绿茵场。而你可曾知晓,这项运动的前世——蹴鞠,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近日,记者深入探访发现,南京图书馆与徐州市图书馆珍藏着最早的足球专著,这些泛黄的典籍犹如时光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江苏古代足球辉煌历史的大门。
徐州市图书馆馆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蹴鞠部会考”章节堪称宝藏。这里收录了明代汪云程所著的《蹴鞠图谱》,徐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张菲菲表示,这部著作堪称中国古代足球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球门样式和球场形制的详细插图,更系统地记载了蹴鞠运动的技术要领,从下场口诀到各类玩法,从踢球、盘球、运球的技术术语到球场禁忌和计分规则,一应俱全,充分展现了古代足球的高度专业化。
南京图书馆珍藏的《蹴鞠谱》则是明代学者汇编的蹴鞠集大成之作。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介绍,书中详细记载了十种专业踢法,竞赛规则与现代足球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如对抗双方分“左军”和“右军”,以踢入球门多者为胜。更令人惊叹的是,早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名为“圆社”的专业蹴鞠组织,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雏形。《蹴鞠谱》的流传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它原是民国上海藏书家周越然的珍藏,抗战时期流落书市,后被著名学者郑振铎抢救出来,最终入藏南京图书馆,如今首页的四枚印章见证了它的传奇流转。
在中国古代,蹴鞠运动跨越阶层藩篱,深受各阶层喜爱,造就了一批技艺精湛的足球高手。明末深得崇祯皇帝宠爱的田贵妃堪称宫廷蹴鞠的代表人物,她不仅精通琴棋书画,更以骑射和蹴鞠技艺闻名后宫,是难得的文武全才。
唐代的丹阳掾王瓒也是蹴鞠高手,唐代诗人储光羲在诗中描绘了他在长安街头蹴鞠的英姿,展现了唐代士大夫能文能武、张弛有度的生活情趣。明代镇江画家杜堇的《仕女卷》则为我们留下了古代女子蹴鞠的生动画面,画中仕女们身姿曼妙,展现了蹴鞠作为表演艺术的柔美一面。
而最令人称奇的足球爱好者当数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刘太公迁居长安后郁郁寡欢,只因思念故乡的斗鸡蹴鞠之乐。刘邦为解父亲思乡之苦,特意在长安附近仿建故乡丰县,并将太公的球友们悉数迁来,成就了一段“为父建城”的足球佳话。
徐州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其足球传统与军事训练密不可分。汉代,蹴鞠就被视为重要的练兵手段。汉代徐州学者刘向在《别录》中记载,蹴鞠起源于黄帝时期的军事训练,刘歆在编纂《七略》时更是将《蹴鞠》列入“兵书略”类目,指出蹴鞠可“讲练士”。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的研究表明,汉代军队中已有专业蹴鞠场地,士兵们在激烈对抗中锤炼体魄、提振士气。
唐代,徐州流行着“马上足球”运动——马毬。徐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张菲菲介绍,马毬是一种骑在马上击毬的运动,在古籍中多被归入“蹴鞠”部。唐代诗人韩愈在徐州任职时,曾描绘过张建封举办的马毬比赛盛况,展现了选手们高超的骑术与球技。张建封深谙军事之道,将马毬运动作为锻炼武艺、提振士气、凝聚军心的重要手段。
江苏古代足球历史源远流长,从蹴鞠到马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江苏体育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人能走进这段历史,感受足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