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白俄罗斯驻华大使定居中国!称中国是第二故乡,在中国生俩娃

发布时间:2025-06-18 11:54  浏览量:19

2016年7月,一个几乎没有前奏的决定落地,38岁的鲁德·基里尔接过了卢卡申科总统递出的委任状。派赴中国,白俄罗斯历史上最年轻的驻华大使。场面不隆重,但震动是实打实的。京城的夏天一如既往的闷热,万里之外的明斯克刚刚入夜。这样一次国家使命,把个人一生的轨迹拽进了另一轮巨变。从此,北京的灯火和白俄罗斯的月色,交汇到一个男人的家庭、职业和心灵里头。

他没有单枪匹马过来,带着太太、孩子全家入驻,就是这股子不犹豫,像是与这块土地早有过什么约定。1992年,他作为交换生横跨大洋去美国,宿主竟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妇。2007年,换着头衔来到北京,做商务参赞。期间竟还跑去华为当过白俄罗斯分公司副总。写履历的人眼花缭乱,旁人只觉得神奇。他口中一直有个家,那不见得就是家乡了,有可能是北京春风里临时添的新名字。他喜欢称中国为第二故乡,哪怕语言里夹着生硬的东欧腔调,这句话倒从没拗口。

这么一来被总统任命未尝是负担,大使馆本就是人生已写过的章节,拖家带口来中国,不过水到渠成。叶莲娜也来了,没什么仪式感,北京天安门前倒成了两人婚后的幸福起点。原以为陪丈夫一阵子就回去,谁能想到驻足北京,改写了全家的人生主线。叶莲娜起初满脸忧心,担治安,怕语言。去之前她反复盘问丈夫,用白俄罗斯人的谨慎做底色。结果现实甩来的答案,比想象轻松。北京太大,太现代,像极了一个极具包容力的怪兽,对外来者的善意无需适应期。人与人碰撞出的热情很快融化了小小的不安。

北京,城比明斯克阔大,建筑古今混杂得毫无违和。叶莲娜惊讶那宽广马路和规整小巷之间,哪怕是初来乍到,也能分辨出秩序里的人情味。路人的友好,不是表面的“你好”,而是购物时的一句邻家式唠叨,是刚学会的几个英语词串成的问候。鲁德·基里尔打包全家进京,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安东。后来,妻儿有一阵回国照顾需求。这一回让生活变成两段,东西方的距离又缩短了几分。

五年不到,峰回路转。丈夫升格大使,再度要求妻儿同往。叶莲娜的迟疑并不比当年更少,孩子在家乡刚学会俄语,英语才上手,唯独中文厚重得像未翻开的巨书。对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送进语言不通的地方,是理智父母都想推迟的冒险。可鲁德·基里尔这回口吻坚决,积极得仿佛预见了未来的盛况。他跟妻子解释中文,已是趋势。迟早要学,把孩子放在语言环境中,就是最有效的启蒙。计算机如此,汉语也如此。“现在正好,等什么呢?”听上去既像父亲的远见,也像外交家的老辣。

事实验证了他的选择。安东进了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这地方收各国学生,师资也算顶流,连白俄罗斯语的小语种都照顾。环境适应得快,孩子进步肉眼可见。回家时,母亲已然望尘莫及,孩子用地道的中文自豪地展示一天天的进步。这速度,连叶莲娜也难以置信。谁成想仅一年,孩子竟能与中国同龄人无缝对话。毋庸置疑的成功范本。这直接给了父母足够信心,第二个孩子伊利亚出生,直接决定也送来中国读书。

一家四口很快在北京扎了根。安东成长为哥哥,主动教弟弟中文,耐心且认真的一丝不苟。大人们到菜市场都能用一口流利中文讨价还价。身份由“外国人”变成“老北京”。日子越过越像本地人,家这个词,悄然拓展了边界。

驻华大使的标签只是身份的一面。鲁德·基里尔多了一份职业——天津外国语大学白俄罗斯语教师。对于小语种的推广,他早就颇有心得,大学讲台七年磨炼出来的条理,让他游刃有余。学生们喜欢这位亲切、年轻的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白俄罗斯语,当初国内开设本科最早,那座放着雅库布克拉雕像的学府,给了鲁德·基里尔极为特殊的心理认同。一个全球鲜为人知的小国,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方角落寄存了自豪。课上课下,他尽自己所能讲解白俄罗斯和中国的不同,连带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当成教学素材。

外交工作再忙,三天两头跑学校的机会不多,但每次现身,他都准备万全,不流于形式。师者的热情和东道主国家的包容,混杂进日常里,把文化交流变成生活的有机一环。他不是观光客,而是桥梁的维护工。

孩子们有自己的“重要时刻”。每年参加的“外交官服装赛”,两个小男孩穿上白俄罗斯传统亚麻服饰,走上舞台,自信地展示自己国家的特色。四岁的伊利亚,往人堆里一站,就是全场年纪最小的表演者。但在父母眼里,那种全情投入比奖项更难得。2018年兄弟俩还获得了冠军。全场掌声雷动,台下观众这才知道,东欧平原西部的那一抹红白,是属于白俄罗斯的,属于这些孩子的民族所在。服装比赛是形式,但对他们而言,却是一场成长仪式——身份感的悄然建立,比熟练的中文还要重要。

时光往前推,2022年已然到来。安东到了中学,伊利亚成笨拙的小学生。家庭生活渐趋平实,却有超越常规的融入感。或许世人总以为“他们一家子应该是异国人生的炫耀样板”,其实不然。这家人极少公开露面,被媒体采访过几次而已,平日作息悄无声息。鲁德·基里尔接受记者提问,经常自报家门的方式都不按惯例,说自己出生在邓小平改革开放那年,而不是某年某月。谈及两国交往的历史、政策,是熟稔于心。两国元首频繁会晤,近年来“一带一路”让白俄罗斯获益良多。未来合作前景,他眼里只有乐观。

两国外交如潮流更替,合作有张有弛。全球视野变幻莫测,“一带一路”的顺势推动,让这个小小的东欧国家变成枢纽。基里尔的自豪感不仅源于国家身份,还有被世界认可的渴望。这一情绪,常常像涓涓细流潜入他言语间,随意流露。

书柜里留有两张照片。一张是被任命大使那天与卢卡申科的合影,总统的叮嘱成为人生坐标。另一张是和中国领导人的合照,两人笑谈中国与白俄罗斯只隔着一个俄罗斯——理应很近。世界在他们的笑声中缩短了物理距离。

国际格局的暗流涌动,贸易壁垒、地缘博弈频繁上演。中美贸易战让不少国家转身远离中国。鲁德·基里尔对此直言不讳,称对抗是政客的投机而非理性选择。以他的观点来中国是任何想参与国际秩序的国家都绕不开的存在。信息技术、软件产业的蕴蓄爆发力,让他由衷感叹。他不止一次向本国和国际同行强调这里的创新、不懈和效率,值得全世界学习。这些见闻不是“书本材料”,是亲历者、建设者的体感温度。他说这些时,甚至含着一点“你要是不信,可以亲自来看看”的调侃。

外人其实无法共情这家人的心路。从初来北京胆战心惊,到如今与本地生活风雨同舟。身份和自豪感,既闪烁在舞台灯光下儿子的亚麻服上,也着落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家常里。全家福的背后是选择,是勇气,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正向冒险,是用实践去丈量世界的宽广。

而这也提醒所有曾经排斥外来融入、习惯自我设限的人。一家人的故事不过是缩影,全球化进程下,人与人的联结早已不再是地理和血缘限定的传统计量。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更多来自于持续的学习和主动投入,而非国籍的一纸证明。世界越纷繁复杂,这股依赖与互补的共生关系越发宝贵。借用基里尔的话,如果想让国家更富强,只有更敞开胸怀去合作交流,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归因很简单排外和封闭带来的,从不是安全感,是僵化,是衰落。反之,无论是小国白俄罗斯还是泱泱中国,有勇气迈出“第二故乡”的选择,才可能收获既能安身立命又充满希望的明天。

有的人用护照证明身份,而有的人用一生去丈量“家”的边界。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种跨国流动的生活,未必适合所有人,但它至少给了后人一个新的想象空间——世界若大,勇敢作为,才不枉时代赠予的那些巨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