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火牛阵‖第001章-老子天下第一
发布时间:2025-06-02 19:44 浏览量:26
作者/赵志文
浩渺的岁月长河中,流传着数不胜数的神话故事。
细心的老铁们,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些神秘莫测的神话故事情节,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经常变来变去。
不同朝代的神话,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故事,到了不同的地域,立马就能给你整出好几个版本。
同一个神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位也是忽高忽低。
同一个人物,因为需求不同,又能给你演绎出各式各样的情节内容。
甚至是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被架构出了一些传说,充满了奇幻与神秘色彩,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历史。
正式的历史记录与民间传说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偏差。
不过,正是这种差异,使得神话与历史之间,又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联系,比如,道教中那个大名鼎鼎的老子。
老子这位大佬,据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的人物,他的道家思想那可是杠杠的,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道教更是把他奉为教主,尊称为“太上老君”,听起来就牛气冲天!
那么,问题来了,老子和太上老君,这俩是同一个人吗?答案可能跟大多数朋友想的不一样。
在道教里,太上老君是造化万物的先天大神,宇宙还没诞生的时候他就已经存在。
他化生出无数世界,就像个超级大导演,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搞出各种化身,每个化身还有不同的名字,这些化身,全都是太上老君的“小号”。
据说,太上老君在天地间,总共有八十一个化身。
有人说,太上老君在上三皇时期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期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期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期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期是广寿子,黄帝时期是广成子,颛顼时期是赤精子,帝喾时期是禄图子,尧时期是务成子,舜时期是尹寿子,夏禹时期是真行子,殷商时期是锡则子,到了周文王时期,变成了守藏史老子。
这样看来,老子不过是太上老君要度化众生时,用的人类身份的一个分身而已,相当于是太上老君的“人间代言人”。
总而言之,咱们可以这么认为:老子是太上老君,但,太上老君不是老子。
关于他的身世,也比较好玩,据说是,他老妈有一次闲着无聊抬头望天,发现有一颗大流星嗖的一下划过,然后就怀上了!
虽然说是神灵之气附体而受孕,但这奇异的现象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出生后依旧以李为姓。
也有人八卦说,老子的母亲本来就没有丈夫,李是他母亲家的姓氏。
还有一种更逗的说法,说是老子的母亲走到一棵李树下时,恰好生下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小手一指李树说:“就用它做我的姓吧。”
你们瞅瞅,人家老子就是这么任性。
而在民间有些地方,给老子的瓜果供品中,不能有李子,估计就是为了避讳其姓的原因。
说到老子的名字,那更是玄乎得不行!
有一种说法是,他老妈怀了他整整七十二年,才终于把他给“憋”出来!
出生时就一头白发,跟个小老头似的,于是就给他取名老子。
这些传说,一个比一个离奇,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怀胎七十二年才生下老子这事,本身就不符合科学,但是,神话传说,本身也无法用科学去解释。
其实,如果我们翻一翻古今中外的那些传说故事,会发现那些古代的大佬们,他们的出生经历,那简直是比科幻电影还要劲爆,绝对能把你的三观震得稀碎!
比如以治水闻名的大禹,他的老妈修己,年过三十还没当上妈。
有一天,修己跑到玲珑山下打水,看到水边有一颗红果,随手拾起,一激动,就把这颗红果当成了零食,咔嚓一口,吞了下去。
结果,回家后没多久,就怀孕了。
怀胎13个月后,禹仍未出生,这下可急坏了大禹的老爹,他一拍大腿,决定来个DIY剖腹产,不过,他这刀可不是开在肚子上,而是直接在修己的背上划了一刀,把大禹给“撬”了出来!
这操作,完全可以载入史册,成为最早的“背部剖腹产”记录了!(史曰:修己背坼而生禹)
不仅如此,禹一出生就是个超级大巨婴,嘴巴大得能吞下一个鸡蛋,鼻子像老虎,关键是,他还戴着耳环、首饰,脚上还穿着鞋子,这个就有点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了。
这些大人物的出生过程,为什么都如此另类?其实,这与古人“圣人之生,不因人气,乃禀精于天”的思想有关。
说白了,就是圣人或者英雄出生时,都得来点“天降异象”,也就是:圣人出世,必有异象。
仿佛他们的到来,连老天爷都得对其特殊照顾一下!
在古代,但凡大人物出世,要是不来点异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他们的出生,必得有些异象出现,以彰显其独特天命,这点在古代帝王中尤为明显,后来的史书上,还会留下一些类似的怪异记载。
比如汉高祖刘邦,据记载临出生时,家里屋顶上盘旋着一条龙,金光闪闪的,整个屋子都被罩得一片金黄,直到刘邦“呱呱坠地”,那龙才悠哉游哉地飞走。
宋太祖赵匡胤,在《宋史》中载,他出生时,周身环绕着赤红色的光环,还散发着奇异的香味,宛若金身罗汉下凡,而且,光环三日都不见消散。
明太祖朱元璋,《明史》记载,他老妈陈氏怀他的时候,夜里梦见一位神仙,给自己送了一粒金丹,吞服之后,嘭!朱元璋就来了,简直比现在的仙侠剧还仙侠!
不仅帝王出生伴有异象,不凡之人也有这样的记述:
李白,唐代大诗人,他老妈生他的时候,据说梦到了长庚星,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哦!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他出生的时候,屋里飞来了一只大鹏。
张三丰,武当掌门人,出生的时候,房顶上飞来了一个仙鹤。
……
还有还多国内外的宗教大神,出生的时候,也都很反常规,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在此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这些大人物的出生,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样?还是当事人或者后人,为了达到某种个人诉求,而强加上了一个异于常人的标签,以此证明跟普通人的不同?
这个,就需要诸位自行解读了,这里,单说老子。
长大以后的老子,也是一副神仙异相,与众不同。
《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形象:“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剑,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
晋代的道学大师葛洪,对当时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的观点评价道:“老子如果真是来自上天的神仙,应该世代都会出现在人间。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哪里仅仅只有一个老子呢?这都是后来一些学道较晚的人,为了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编造这些个奇闻异说罢了。”
葛洪的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
实事求是地说,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但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
老子本来是人中之灵杰,只不过一些浅薄之人,为了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人为的把他包装成了神仙。
很多年之后,这种行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如野草般顽固,愈演愈烈。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网络发达、信息泛滥的时代,出现了一群所谓的公知、网红,身后还跟随着一群拥趸,他们如同狂热的信徒,跟打了鸡血似的,为他们摇旗呐喊。
其实,网红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大家知道他们存在的问题。
最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披着文化外衣的伪君子。
他们披着文化人的外衣,表面上温文尔雅,满腹经纶,却做着毁坏文化的事情,肆意践踏侮辱文化。
有些人,读了几本书,就被粉丝捧上了神坛,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成为了所谓的“文化人”, 没啥学术成就,就靠着一口流利的诗词典故背诵,愣是把一群粉丝迷得神魂颠倒,恨不能把他们塑造成孔子转世重生。
这种现象,在书画圈,尤为明显,一些学了点皮毛的书画爱好者,就敢恬不知耻的自称为书画家,更有甚者,自称是:国学大师、书画泰斗、当代大儒,为了包装自己,再去花上一笔不菲的钱财,买几个“国礼艺术家”、“艺术大师”的证书,忽悠了一些二傻子在一旁为其摇旗呐喊。
难道文化人的门槛,竟如此轻易就能跨越?
这样的标准,未免太过草率。
这样的“文化人”标签,怎么看,都让人恶心。
这是当今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这种人的欺骗性最大,危害性也最大。
全民文化觉醒,任重而道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乱象,原因就是“书画家”这种文科类的称呼,是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的,而要成为“科学家”、“教育家”,那种标准就比较明确或明显。
所以,“书画家”是最没有含金量的一种“家”,连“水货”都不如。
接着说老子。
根据《史记》上记载,老子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迁说老子是周朝看管“藏策之府”的“守藏室之史”。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做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分封在了段。
李宗的儿子是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其玄孙李瑕在汉朝做过官。
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
有人说,“守藏室之史”的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看字面意思,两个职务的确很接近,不过,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区别。
在古代,史官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职权上,应该还无法跟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相比。
但是,无论如何,史官绝对都是拥有大文化大智慧的人才能担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儒家先贤孔子,就多次向老子请教过学问。
当时,孔子派了自己的学生子贡去拜见老子。
不过,老子这小老头比较狂,见到子贡后,并没有太搭理他,而是对他说:“你回去告诉你的老师孔丘,他想跟我请教,先让他跟着我混三年再说!”
后来,孔子亲自出马,才见到了老子。
老子一看,这孔丘也确实有两把刷子,但就是太爱显摆了,容易招黑。
于是,他就苦口婆心地劝道:“你看那些做生意的,一个个富得流油,但人家低调啊,懂得藏拙。你呢,道德高尚是没错,但也得学会装傻啊!赶紧把你的傲气和那些花花肠子收一收,这些东西,对你可没啥好处!”
孔子吧唧了吧唧嘴,没有回应,而是苦恼的说道:“我熟读六艺,见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国君,给他们传授夏、商、周的治国之道,还分享了周公的成功经验,结果愣是没人买我的账!你说,说服他人咋就这么难呢?”
老子一听乐了,一针见血的回道:“你那些六艺啊,都是老黄历了,拿出来说有啥用啊?你现在学的,也都是些过时的玩意儿,就像走路留下的脚印,前一个和后一个,有啥区别呢?”
孔夫子一听,那叫一个郁闷,从老子那儿回来后,整整三天,愣是一句话都没说。
子贡感到奇怪,询问其中缘由。
孔子直言,自己平生阅人无数,但是他看不透老子,连孔圣人都这样说了,可见老子的实力!
老子这一生极为传奇,更是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连孔子都得喊老子一声老师。
于是,便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说法。
而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却不见升迁。
但人家老子不在乎,最终,他效法自然,骑着一头老青牛西出关外,不知道跑到哪里逍遥快活去了。
本章释义:
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严禁抄袭!
- 上一篇:七绝·万里长征60首之12黎平会议
- 下一篇:端午假期,明察暗访组突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