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诗文破解“孔子入周问礼乐”弘志觉醒的修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6-02 18:31  浏览量:36

千年文脉中的精神图谱重构——深层解读《修行者——观洛阳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十八号“孔子问礼居”官舍遗址有感》

《修行者》原文:三十弘志奔洛邑,官舍执礼拜贤老;去子骄气与多欲,醍醐灌顶创仁学;心止一处即庙堂,身静体动皆道场;五善化舟无人渡,澄明觉醒立苍茫。

在洛阳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十八号的历史尘埃深处,赵星福(字忆海,号弘乐)挥笔写下《修行者》一诗,于孔子问礼的古老遗址之上,绘就一幅纵贯古今的精神修行长卷。这位出身洛阳新安军人世家,师承国学泰斗曾仕强的文化践行者,身兼“环球国际旅游皇后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世界汉字文化艺术节”创办人等多重身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到的艺术眼光,将儒道哲学融入洛阳瀍河遗址的时空坐标。在历史纵深与现代语境的激烈碰撞中,不断探寻精神觉醒这一永恒命题。

一、志启洛邑:溯源求道的谦卑之行

“三十弘志奔洛邑,官舍执礼拜贤老”,诗人用凝练且极具张力的文字,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精神朝圣之旅。当时,周室衰微,礼乐崩坏,身为鲁国司寇的孔子,深知“礼失而求诸野”的道理,毅然踏上前往洛阳的道路。洛阳作为周公制礼作乐正统的传承之地,不仅留存着周代典章制度的原始文献,更汇聚了以老子为代表的智者群体。在东关大街十八号的官舍内,孔子行束脩之礼,虚心求教。这一细节,既彰显了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品格,又与道家“上善若水”的处下智慧不谋而合。正如《礼记·曲礼》所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孔子的虔诚礼拜,不仅是对周礼仪轨的尊崇,更表明修行者应以空杯心态叩响智慧之门。

二、破执开悟:思想蜕变的智慧共鸣

“去子骄气与多欲,醍醐灌顶创仁学”,诗人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化作精神觉醒的鲜活画面。老子以“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箴言,直指孔子因学识渊博可能产生的傲慢,以及推行周礼过程中潜在的功利之心。这场跨越学派的对话,实则是两种思维范式的深度碰撞: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的内省之道,与孔子“克己复礼”的外求之路在此交汇。当老子的智慧如醍醐灌顶,孔子突破了对礼制的机械遵循,将“礼”升华为“仁者爱人”的哲学内核。这一转变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标志着儒家思想从制度层面的传承,迈向人性本质与伦理秩序的哲学构建。

三、圆融境界:儒道互鉴的修行真谛

“心止一处即庙堂,身静体动皆道场”,此句构建起儒道修行的辩证统一。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入世情怀,与道家“大隐隐于市”的超然境界在此达成和解。“心止一处”既呼应《大学》“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修身次第,又暗合《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守一之法。这种融合体现在王阳明“事上磨炼”的实践哲学中——无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奔波,还是老子函谷著经的静思,都可成为证道的道场。正如禅宗所言“搬柴运水,无非妙道”,修行的本质不在于形式的差异,而在于能否在动静之间保持“此心光明”的澄明状态。

四、证道苍茫:自我觉醒的终极升华

“五善化舟无人渡,澄明觉醒立苍茫”,诗人将修行推向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五善”既可以对应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也能关联道家“居善地,心善渊”的上善哲学。这些道德准则如同渡河之舟,然而终究需要修行者自己掌舵。《庄子·大宗师》中“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论述在此得到印证:真正的觉醒是对自我主体性的深刻认知。当修行者实现“澄明觉醒”,便完成了儒家“成己成物”与道家“见独”境界的融合,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视野,独立于苍茫宇宙之间,展现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担当。

五、多维哲学架构: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型

(一)修行路径的螺旋式发展

诗歌以“求礼—破执—圆融—证道”的进阶轨迹,展现了修行过程的辩证发展。从洛阳问礼时对周礼的考据学习(知识积累),到老子点化后的思想突破(认知重构),再到儒道融合的实践智慧(知行合一),最终抵达精神觉醒的自由境界(天人合一),完整诠释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哲学内涵。

(二)文明基因的互补共融

儒道两家在诗中形成动态平衡,儒家的“修齐治平”为修行注入社会责任,避免陷入虚无主义;道家的“道法自然”则消解儒家实践中的教条化倾向,赋予其灵活的应变智慧。这种互补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与发展,在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与陆王心学“心即理”的论争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修行范式的现代转型

诗中“庙堂道场”之辨,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启示。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修行不再局限于寺院道观,而是演变为“在办公室修专注,于市井间炼心性”的日常实践。正如《坛经》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修行应是将精神追求融入柴米油盐的生命实践,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超越。

孙武(右一)著名武术教练、国家一级运动员,陈氏太极拳第二十四代传承人与世界汉字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秘书长赵星福先生到“孔子问礼居”参观。

《修行者》一诗以洛阳遗址为时空坐标,将孔子问礼的历史事件转化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诗人通过对这一古老故事的现代诠释,不仅实现了对中华文明轴心时代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更为现代人提供了在物欲横流中守护精神家园的方法论指引。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彰显出古老智慧在当代语境下的强大生命力,为我们探寻精神觉醒之路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