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读书悟道,明理做人
发布时间:2025-06-02 14:43 浏览量:41
文/博华
一走进书的世界里,漫游在文字的海洋里,总会有一份诗意的情绪弥漫在心头。平常看似普通的文字,经过文人生花妙笔进行的艺术加工之后,再去阅读,于是诗词里走出优雅,方言里溢出乡愁,在恬静的心中升腾起时光的烟火,并搭建起一方水土发生的依稀光芒,像星星般散落在我的心中。这是一个“万物闪耀、时光充盈”的精神世界,犹如一首美妙的诗歌或音乐流淌在的我心中,引起我无尽的遐思,让我在漫无边际的精神漫游里,生命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浮现在脑海里,在亦或感动,亦或平静的情绪中,回望自己的生命过往,静观人间万象,生发无尽的感慨与感叹。虽然于事无补,但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却是一份有益的观照。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沉浸在书中,让思绪在追昔抚今中穿梭古往今来,不失为是一种进行自我调整和心灵慰藉的良方。这种诗意的精神生活方式是当下人所缺乏的。经常为生活所迫,在追逐物质利益的生活摩擦中,为钱所困,让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那份精神诗意似乎挥发殆尽。在每日锱铢必较的算计中,人们被打造成了一个个精明的计算机器,围绕着利益的角逐,无所不用其极,稍不留神就会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坑里。
人人算计人,人人被算计,无所不在的物质利益,像一只隐形的大手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整个社会被现代人演绎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棋局。虽然没有刀光剑影,血流成河那样触目惊心的场景,但却处处暗藏玄机,稍不留神,就会进入到别人精心设计的局中,遭到算计。于是乎为了生计,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的人们,除了身体的疲惫,更有精神的高度紧张。最终,身心俱疲,内心怎一个“累”字了得,哪里还顾得上生活的其他方面呢?
为利所困,为名所惑的现代人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带着生活的面具和精神的铠甲生活着,打拼着,像演员一样过着一种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生活。回到家中,面对至亲的人,一旦摘下面具,卸下铠甲的时候,心中却有着万般的无奈和不甘。就这样匍匐在世俗的脚下,向命运屈服,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单纯为了生存,做一个纯粹的利益动物,放弃心中曾经原本美好的人生追求,从而降低了生命的精神高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正是当下人们内心的精神苦闷和心灵之问。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人类早已摆脱了动物兽性的层面,成为了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思想动物。人吃饱喝足之后,总会去思考一些无关乎生计的玄学问题,以此来摆脱世俗的束缚,实现生命境界的升华。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能免俗,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世俗的社会里,自觉放弃高雅的精神追求,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的话,过一种行尸走肉的生活,也许能免去许多人生的苦闷和精神的痛苦,但作为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自然是大大缩水的。
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无可厚非,关键是能把握一个度。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解决了温饱,不再为生存担忧的情况下,换一种活法,走进书的世界里,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大师们打一个精神照面,在他们睿智的人生教诲里,接受一番精神的洗礼。这样也许不再让自己汲汲于名利的得失,从而对人世间的各种或明或暗的利益纷争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达观认识。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什么也不曾带来;又赤条条离开这个世界,什么也不曾带走。事实摆在那里,一说谁都明白,可一遇到实际问题,立刻又走不出利益的泥沼。实际上这是一种庸人自扰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生活久了,思想自然就会麻木了,自己心中那个曾经美好的精神家园自然也就荒芜了。
摆脱这种生命状态最捷径的方式就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功利之心的驱使,主动通过读书,与古今中外圣贤对对话。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活着是一个严肃的哲学意义的命题。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平凡如吾辈的凡俗之人,思考一下这个沉甸甸的命题对自己的人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也”。古今中外那些名垂青史的圣贤之人,无不是一些崇道尚义之人。孔子作为一代千古圣贤,一生命途多舛,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自己的事业,穷其一生的精力,传业弘道。虽然生前栖栖遑遑,但不改其志,将自己的生命熔铸到自己的理想追求中,让中国人一路走来,延续了古今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功莫大焉!作为平凡人,我们的人生无法与圣贤们等量齐观,但秉持见贤思齐的态度,在阅读中向他们求教、问道,还是很有必要的。
闲暇之余,看一点他们留给我们的书籍,让生命之舟暂避一下世俗的航向,放下心中的欲望,在美好的文字世界里过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自由生活。在阅读中让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憩与放松,没有外物的袭扰,在悠然的生命状态里,呼吸一种超然的精神气息,如此一来,生命的负担自然就会减轻了不少,这样一种自我减压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的精神成长来说太有好处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逐利之风盛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虽然人们对此普遍诟病,但此风是不可能消除的。好在人们对此有一个普遍能接受的观念:“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这“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则。逐利的基本规则就是公平与诚信。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人的精神语汇里富与贵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作为一个词汇来使用的。那些靠不正当手段投机取巧发迹的人只能算是一些为富不仁的富人;那些靠正当手段走向富裕,并且富裕之后不忘社会责任,乐善好施的人方能算得上富贵之人。人们都喜欢求富贵,这是所有人的愿望。但在求富贵的过程中,人们的欲望往往变得越来越大。有了十万,还想百万;有了千万,还想亿万。
这方面满足了,那方面不满足;自己满足了,别人不满足。所以追求“富贵无边”的结果,往往是“富贵不全”。这正是我们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惑和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之所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这段简约而充满诗意的文字描述了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我内心都会感到汗颜。一个精神高贵的圣贤,将众人趋之若鹜的追求,视若浮云,如此风轻云淡的描述,体现了圣人的人格是何其高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距离。孔子之所以令人敬仰,其言其行,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效仿。
历尽各种生活磨难的苏东坡曾提出“处富贵”比“处贫贱”更难。他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真有道之士也。”德国的哲学家尼采也这样说:“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贫困。”
到底是处“贫贱难”,还是处“富贵难”?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处“贫贱难”。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贫贱有贫贱的难处,富贵也有富贵的难处。人在贫贱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出自己所有的本能和活力,去战胜困难和适应环境。而一旦到达富贵的时候,这种能力反而会降低。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像有很多条绳索在束缚着自己。富贵难,不是难在事业操劳,不是难在经营风险,而是难在个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而各种各样的欲望一旦膨胀起来,就很可能变得不择手段。到后来,或者东窗事发,或者冒险碰壁,那些财富和权势,也最终如浮云散尽。所以说,要想获得和保持富贵,就必须格外的谨慎、小心和警惕。身边有多少位高权重的人,昨日还风光无限,今日却东窗事发,身陷囹圄。其中的原因一点也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更不意外。一切都是必然,只不过背后的原因虽然看不见,但本质上都是欲壑难填所致吧!
闲来无事的时候,忘却世俗的烦恼,读点闲书,让内心世界散发一点诗意的光环,聆听一下圣贤的教诲,并保持内心的清醒,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实在太有必要了。
- 上一篇:郭谦——全球华人十大杰出艺术家
- 下一篇:“横渠四句”假大空?这是对国学最大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