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贾谊、刘安、桑弘羊、牟子、严君平
发布时间:2025-06-02 11:28 浏览量:37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哲学家、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时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时年二十余,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参与朝政。后迁太中大夫。上书文帝,建议发展生产,加强蓄备,确保百姓安居乐业。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一说为邓通行谗),谪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赋吊屈原以自伤悼。其文激越慷慨,音促调急,文字铺张飞扬,具有悲壮之美。曾上《谏铸钱疏》,主张由国家统一铸钱。后召为梁怀王太傅。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议。怀王堕马死,他郁郁自伤,不久去世。建议行仁义必须以“权势法制”为基础;“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新书·制不定》)。重视礼仪治国,认为“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数也”(《礼》)。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认为诸侯王只要力量强大,就会造反(《藩强》);主张重农抑商,“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用“三表”、“五饵”办法“与单于争其民”(《匈奴》)。指出“以民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大政上》)强调“与民以福”,“与民以财”,施行德教,反对“繁法严刑”。认为不应继续“无为”政治,而应积极有力。哲学上,其早期著作《道德说》,以“德”为宇宙万物以至仁义道德的根源。“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一切变化亦由德中产生。“德者,变及物理之所出也。”但又认为“德者离无而之有”,“德之有也,以道为本”,德由道生。指出“道者无形,平和而神”。其道、德之论源于《老子》,有唯心主义倾向。其后期著作《鸟赋》认为,宇宙万物是天地阴阳自然产生的。“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肯定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未始有极”,永恒运动。“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认识到事物的对立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但其思想有消极成分,认为祸福无常,变化无极。认识上主张像镜子和秤一样如实反映、衡量事物,不持个人主观意见。“镜仪而居,无执不臧”,“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道术》)。还提出“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要求了解事物全部情况,并检验其正确与否。社会历史观上,以人的衣食条件解释社会治乱和人的荣辱观念,指出“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邪,不可德也”(《治安策》)。否认天对社会人事的决定作用,认为“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大政上》)。但又相信“诬神而逆天,则天必败其事”。又相信占卜和谶纬,认为鸟入室是不祥之兆而作《鸟赋》。并指出社会发展中“势”的作用:“大抵强者先反”,“非独性异人也,其形势然也”(《藩强》)。文学艺术思想继承先秦儒家观点,认为书、诗、易、春秋、礼等六艺,其功效就是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注本有清卢文弨校注的《贾谊新书》、清王耕心《贾子次诂》等。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即《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其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要略》)。《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然“其旨近老子”,“归之于道”(见《淮南子》高诱叙)。哲学上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淮南子·原道训》)。还指出“道者”,“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同上);“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认为道是“覆天载地”,充塞宇宙,无限无形,“含阴阳”的“气”(同上)。在形神关系上,认为人死“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但又认为“形有摩而神未尝化”,“不得形神俱没”(《精神训》)。并提出以养神为主的养生论,反对贪欲享乐的养生论。认识上提出“物至而神应”,“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原道训》)。人通过与外界的接触而能认识事物。强调世界可知,规律可循:“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物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缪称训》)。并强调后天的学问和教养,“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消极的“无为”,说:“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修务训》)。并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同上)提倡变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主张“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氾论训》)。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有《淮南子》。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政治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十三岁到长安宫廷当侍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制订和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置“均输”、“平准”机构,控制全国商品和价格,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了盐铁酒类和贸易的控制权,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将各郡国铜币铸造权收归中央,铸造国家统一的“五铢钱”。主张抗击匈奴的袭扰,反对屈辱的“和亲”政策。认为边界区域与内地,“犹支体与腹心也”,“唇亡则齿寒”(《盐铁论·和亲》)。主张“险固”、“自备”,防御外来的侵扰,曾组织六十万人屯垦,以备御匈奴的袭击。昭帝年幼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在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坚持盐铁官营,认为兴盐铁,置均输平准,“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本议》),“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力耕》),“非独为利人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复古》)。反对“符瑞”说,认为:“四时五行,迭废迭兴,阴阳异类,水火不同器。”(《论灾》)指出水灾与旱灾、饥荒和丰年是“天之所为”(《水旱》)。次年,被控谋反昭帝而被杀。其思想保存在《盐铁论》中。
严君平(约前73—后17)西汉学者。名遵,字君平。蜀(治今四川成都)人。隐居不仕,常以占卜为业,兼授《老子》、《庄子》,尤精《易》。继承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提出“气化分离”。认为“道德”本为浑沌未分之气,经分离而化生万物,“道德变化,陶冶元首,禀受性命乎太虚之域,玄冥之中,而万物混沌始焉。神明交,清浊分,太和行乎荡荡之野,纤妙之中,而万物生焉”(《道德真经指归》卷八)。强调“道德虚无”,主张“有生于无,实生于虚”(同上)。肯定“天道自然无为”,“道德无为而神明然矣,神明无为而太和自起,太和无为而万物自理”(同上)。要求因时顺理,“奉道顺天,与物相参”(《道德真经指归》卷十二)。提出“审实定名”,认为事物的“名”须合符“实”,“一名一实,平和周密,方圆曲直,不得相失”(《道德真经指归》卷十)。视“虚静”为得“道”的功夫,“守静致虚,我为道室”(《道德真经指归》卷九)。有《老子指归》,存于《道藏》,称《道德真经指归》。
牟子东汉末学者。名不详。一说名牟子博(《弘明集》卷一),后世误传为牟融。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梧州)人。原为儒生,博通经史诸子。中平六年(189)灵帝死,避乱至交趾(今越南北部),后回故乡娶妻。无意仕宦,曾坚辞佐吏、州吏之任。后认为“方世扰扰,非显己之秋”,遂由儒入佛,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广引《老子》和儒家经书,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据《理惑论·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