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林黛玉独自祭奠的是谁呢?

发布时间:2025-06-01 22:35  浏览量:36

《红楼梦》64回,黛玉在夏天,一个人悄悄祭奠谁呢?答案在下面的文字里。

63回,一直在京城外玄真观静养的贾敬,因病去世。死后的贾敬,因为祖上的功德,被追赐为五品之职,灵柩停在铁槛寺。夏日白昼长,贾珍等人因连日劳累困倦,难免在灵旁假寐。宝玉见暂时没有客人,便想着回家看黛玉。

64回,宝玉来到怡红院,院子里静悄悄的,进门看到几个老婆子,小丫头们,在回廊下乘凉,有睡卧的,有坐着打盹的。宝玉没有惊动他们,来到屋里,喝了半盏茶。《红楼梦》里的养生,无处不在。宝玉暑月不敢用冰,芳官给宝玉的,是一杯在凉水内新湃的茶。原来,宝玉在夏天喝茶,用新打上来的井水,把茶连壶浸泡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

宝玉临出门前,嘱咐碧痕,有事去潇湘馆找他。刚走过沁芳,宝玉看到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的东西。接下来,通过雪雁的一番话,我们知道了黛玉隐藏的心事,也为后面黛玉的私祭,埋下伏笔。

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这是宝玉的疑问,好奇黛玉要这些做什么?雪雁呢,很有意思,她先让宝玉保证,自己会保密,不会告诉黛玉是她说的,她才肯告诉他。

雪雁见宝玉点头应允,打发两个婆子先回去,慢慢诉说事情原委。原来,黛玉这两天身体渐好,今天吃过饭,探春来看过黛玉,约着一块去看凤姐,黛玉没去。想一下,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想到一个人安静一会儿,不想见人。

黛玉的拒绝,应该是她心情的原因,触景生情。贾敬去世,贾府上下人等,里外忙碌,前来吊唁的人,不计其数。这些,都会让黛玉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处境。

探春走后,黛玉不知道想起了什么,伤感了一会儿,提笔写了很久,写成五首,就是后来宝玉命名的《五美吟》。雪雁告诉宝玉,不知道她们家姑娘写的什么诗词。一个人的伤感,只能通过文字来宣泄的时候,才是最孤独的存在罢。很多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放空自己,尽情悲伤、难过,也会是一种奢侈。

我把自己的伤感,投射到古往今来那些失意的诗人身上,和他们同哭同笑。这些年,对于黛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黛玉把自己的伤感写入《五美吟》,写入《葬花吟》。即便是宝玉,也体会不到黛玉内心的伤痛。黛玉让雪雁我去传瓜果,又让紫鹃把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把桌子挪到外间当地,然后拿出龙文鼒,放到桌子上,就等着雪雁拿瓜果来,听候使用了。

在我们看来,黛玉这是打算悄悄祭奠了。 “龙文鼒”是用来焚香的小鼎,是一种典型的礼器。 “菱藕瓜果”,是祭祀常用的供品。为了营造肃穆独立的祭奠空间,黛玉让人将内室陈设搬开,特意在“外间当地”设桌摆鼎, 等瓜果来时听用。很显然,这一切流程,庄重又有仪式感。可见,黛玉在内心深处狠重视。

雪雁接下来的疑问,也是读者的疑问。我们来看,雪雁怎样用排除法,为我们解开谜团。黛玉如果要宴请客人,应该会先设席再焚香,犯不着先着急摆炉鼎。平时,黛玉只在屋里摆放新鲜花果木瓜之类,不会熏香。而且,她也不大喜熏衣服。即便是真点香,也应该在卧室或书桌附近,而不是挪出桌子在外间设香炉。难道是屋子被老婆子们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雪雁最后的这个疑问,也不成立,黛玉没有这么矫情。我们看一下原文:

将过了沁芳桥,只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雪雁笑道:“我告诉你,可不许你对姑娘说去。”宝玉点头应允。雪雁便命两个婆子:“先将瓜果送去交与紫鹃姐姐。他要问我,你就说我做什么呢,就来。”那婆子答应着去了。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今日饭后,三姑娘来会着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没去。又不知想起了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提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鼒[蒙双行夹批:子之切,小鼎也。]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若说是请人呢,不犯先忙着把个炉摆出来。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说毕,便连忙的去了。

最后,雪雁给宝玉的答案,就是:“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 这一段,曹雪芹借雪雁一个小丫鬟之口,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写,从侧面含蓄地写出黛玉内心最深刻的伤痛。这比直接写黛玉痛哭,更让人动容。

雪雁告诉我们,黛玉正在准备一次私密的祭奠活动。她会祭奠谁呢?接下来,宝玉会告诉我们答案。宝玉和雪雁一样,也用排除法告诉我们,黛玉要祭奠谁。

宝玉根据雪雁的叙述,猜出来这其中必有缘故。如果是姐妹来闲坐,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折,先设馔具。站在宝玉的视角,如果是姑爹姑妈的忌辰,根据他的记忆和以往的惯例,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会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祭奠日期已过。

最后,宝玉猜测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在七月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

宝玉犹豫了,此时,他若进去,见到黛玉伤感,一定会极力劝解。黛玉面对宝玉的劝解,必定会隐忍自己的情绪,碍于他在场,强忍悲痛,以至于烦恼郁结于心。若是不去呢,又怕她独自哀伤,过于伤感,无人劝解安慰,过于伤感,同样也可能导致病痛。

宝玉的为难,正是他对黛玉担心的缘故。宝玉设身处地地为黛玉着想,进退两难,他无论去还是不去,都可能伤害黛玉的身体。而黛玉的健康状况,正是宝玉最关心的。权衡之下,宝玉打算先到凤姐姐那里看一看,稍微坐一会儿便回来。如果看到林妹妹伤感,再去想办法劝解开导她,让她不至于太过伤悲。而且,哀痛稍微发泄一下,也不至于抑郁致病。所以。宝玉就出了园门,一直往凤姐的住处去了。

等宝玉开到潇湘馆的时候,黛玉的祭奠活动,也快结束了。只见,只见炉袅残烟,奠余玉醴。“奠”指祭奠、供奉,“馀”表示剩余,“玉醴”则是指美酒。玉醴,是祭奠的重要物品,体现祭奠者的诚意和对逝者的敬重。可见,黛玉很重视这次祭奠。

桌上的香炉,升起袅袅香烟,祭奠的美酒,还有剩余。在这样略显哀伤的氛围里,紫鹃正指挥大家往里屋搬桌子,收陈设。黛玉呢,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看来,黛玉的伤感,还没有完全平复。

宝玉的关心最为真实,但他试探性的问话,略显笨拙。你看,他问黛玉道:“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气色倒觉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对于黛玉的情绪变化,宝玉总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宝玉一进门看到的场景,明确显示黛玉的祭奠已接近尾声,可是,又是什么触动了黛玉的伤心事呢?或许是黛玉残存的泪痕,触发了宝玉的猜测。

外柔内刚的黛玉,并不想把自己的伤感说出来。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诉说啊。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世间,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总是相信,人都是善意的。知道被现实伤害得体无完肤,才懂得,很多伤悲,只属于自己。

都说黛玉可怜,可我觉得,她还是幸运的。外祖母多疼爱她啊,她每次祭奠父母,都记得清清楚楚,安排妥当。她伤心的时候,还有宝玉陪着,相对无言,一起流泪。黛玉不承认自己伤心,说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

看黛玉这么说,宝玉笑道:“妹妹脸上现有泪痕,如何还哄我呢。只是我想妹妹素日本来多病,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使我……”宝玉没有说完的话,有他的担心,心疼,关切。很多话,怎么说呢?

宝玉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又愿同生死,却也只是心中领会,从未曾当面说出。宝玉总是话不由衷,惹黛玉生气。这次前来,宝玉本来是为了劝解的,他害怕自己又说错了话,一时情急,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他的心,原本是为了林妹妹好,心中一急,又怕黛玉恼他,因而转急为悲,早已滚下泪来。黛玉见宝玉这样,以前责怪他说话不论轻重的恼意,早烟消云散了。两个人心有所感,不免无言对泣。

直到紫鹃端茶进来,才打破僵局。紫鹃还以为宝玉和黛玉又为了什么事,发生口角。宝玉一边擦泪,一边笑着说,谁敢怄妹妹了。宝玉无意中看到砚台底下微露的纸角,不等黛玉来夺,宝玉已揣在怀里了。只见上面写道: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 槲考帕取。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五首新诗何所居,颦儿应自日欷歔。柔肠一段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宝玉提名的《五美吟》,正是黛玉内心凄凉、苦楚的写照。这五位命运坎坷的传奇女子,让黛玉深感共鸣。

黛玉祭奠的到底是谁?书中没有明确答案,宝玉也仅是猜测。结合这两回贾敬去世,黛玉有可能想起亡父,有可能想起自己。如今的她,父母双亡、客居贾府,寄人篱下。聪明的黛玉,对于自己的未来,看不到丝毫希望。

她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家族势力作为背景,除了贾母,对她敌意的目光,太多太多了。六十四回标题为《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黛玉悄悄祭奠,还写了五首诗,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的身世。

写到这儿,心头一亮。《红楼梦》里有很多模糊的写法,或许曹雪芹想告诉我们,黛玉祭奠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孤单的黛玉,只能用偷偷祭奠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伤感、悲痛,这才是她最让人怜惜的地方。

我觉得宝玉最后猜测秋祭,并不可靠。上次送芒种节,黛玉没有加入大家的热闹群体,一个人悄悄去葬花了,还写出了有名的《葬花吟》。祭奠五位美人,也不可能,黛玉哪有这份闲情逸致?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黛玉一时伤感,想念父亲。想着父亲如果在世,有身为巡盐御史的探花郎为她保驾护航,怎么会这么无助?有什么委屈,也没地方去说。

在贾府全力为贾敬治丧的哀伤环境里,黛玉触景生情,写了五首诗,或许就是她祭奠时的祭文呢。她一个人悄悄祭奠亡父林如海,却不想被雪雁走漏了风声,又被宝玉宝玉撞见。

真正的哀伤,都是无声无息的。就如黛玉的这次祭奠,避开所有人,她一个人的悲伤,只属于她自己,无人能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