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力哪里来(五)书法力的分解(3)笔法之力
发布时间:2025-05-30 19:42 浏览量:28
笔法之力是使运笔之力通达、完美的辅助性的并带有装饰性的力量,也应该属于运笔之力的范畴,但是它决定着运笔的成败。之所以将其分解出来,是因为它需要特别突出。
关于笔法,恐怕是古今研究谈论最多的了,我不能班门弄斧,我只是想从力的角度做一些分析和提出一些疑惑,并就教于通达。
到底有多少笔法,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张旭光先生说,笔法其实就两个字“方圆”。果真如此吗?我实在不敢接受。所以还是用传统的概念较为恰当。
本章所说笔法之力,蕴含在运笔之力中,不应该孤立开理解。不过更侧重于法和方向。
顺向力。所有的笔画皆有顺向力,而且是笔画核心的力量,否则,笔画不能前行。笔豪是顺的,笔画也顺的,力的送达也就顺畅,笔画的轮廓显得饱满,张力展现的很充分。
表现笔画轨迹的最核心笔法主要是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其中,中锋用笔最被书家所看重。黄简先生说的侧锋和和通常的理解不一样,它说的侧锋也就是我们说的中锋,他说的偏锋才是我们说的侧锋。
同等条件下:中锋行笔,力道较为聚拢,各作用点的受力较为均衡;侧锋行笔,力道则较为分散,各作用点的受力不能达到均衡。因此,中锋行笔形成的笔画自然较侧锋行笔形成的笔画更有力度,更有圆(立体)的效果。“锥画沙”即中锋行笔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笔阶段。事实上书法中永远不可能存在“同等条件”,再深入细致地分析,没有任何意义,明白一般原理即可。比如,用侧锋在熟宣上写“撇”,由于熟宣的洇化效果,如果侧度不是很大,速度也不是很快,你也未必能肯定它是侧锋。
至于绞锋、挫锋、蹲锋诸如此类,力的方向不断变动,甚是复杂,但有一点不会差,它始终朝着你想去的方向。
逆向力。多体现在起笔和收笔阶段。如逆入,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回收等等。逆向力,对顺向力具有反作用,用的好,顺向力就能得到更完美的表现。逆向力有修饰的效果。
绞转力。绞转力蕴含在提按之中,它不是胡乱绞转,它本质也是顺向力,只是方向多变,力度多变而已。主要在转折、弧线、点等笔画体现。也有书家把绞转力用于其它各种笔画,比如寓曲于直、摆动、颤动,这取决于书家对笔法的理解和审美情调,不必强求。按说,绞转使笔豪产生变形,并不利于“力送笔端”,笔画的力度减弱才对,但由于绞转,使笔画变得更加沉实,张力加强,反而增强了力感。想象一下拧紧的麻绳(力是顺向绞起来的,力的紧密度加强,合力加强),是不是这样?绞转力用得好,可以大大增强笔画的力度,用不好就特别嫌丑,再想象一下那松垮的麻绳,是不是这道理?这也是最显示书写者功力的力。
势力。它即是有形之力也是无形之力,是造势之力、蓄势之力,连带之力。它体现在笔画的走向上、字形的构造里、章法的呼应间,比如斜度、弧度、避让等。前一笔画和后一笔画的间隙、前字和后字之间以及前行和后行之间,虽然无形,却往往对表现神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有形之力,不可不重视。笔法中的虚抢,是空中取势,即是势力范畴。在某种意义上说,势力决定着书法的成败。
了解笔法之力比较容易,可要深层次的把握它却是很难。
就说“点”吧。你是慢慢点下去,还是由慢到快的点下去,还是猛然点下去,这给人的力感肯定不同,这就是笔法的力。王羲之说“点须空中遙掷笔作之”(特指草书),到现在我也没明白。是要把笔远远地投掷过去吗?肯定不是。也许是我说的“势力”吧,这就是我把“势力”写入笔法之力的原因。一个完美的“点”,不但有顺向力,也有逆向力,还有绞转力,更应该有势力。
“锥画沙”是什么力?是运笔之力吗?肯定是。是笔法之力吗?我说是。但是你知道他是怎么画的吗?锥子插入的深度如何?斜度如何?力度如何?快慢如何?……至于沙的平整度,张旭倒是有交代,除此你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画呢?我画过,但感觉却无法印证。
折钗股,也是同样的问题。他是怎么折的呢?他用了多大的劲啊?他要折多大的弧度呢?这釵是铜的还是银的……我没折过股,但折过钢筋,我想大差不差,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感受。
屋漏痕也一样。雨水是在什么样的墙面上流淌下来的呢?漏洞有多大?雨下的多大呢?墙面平不平呢?……我也不止一次的见过,那是石灰抹的墙面,而且年代也久得泛黄了,雨大的时候哗啦就流下来了。那“痕”和慢慢渗漏的肯定不一样。
所以,书法不仅要得法,还要与其它条件完美结合,需要长间磨炼。
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才能理解运笔之力和笔法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