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漫谈风景摄影唯美的话题——故乡大连采风联想

发布时间:2025-06-01 21:02  浏览量:39

近十几年来由于许多专家学者、评论家、策展人批评风景摄影创作的极端唯美倾向、批评唯美而乏味的作品,甚至视为“糖水片”而口诛笔伐,引起许多作者不敢再高谈阔论风景美的学说,其实这种盲动心态大可不必。确切说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精神价值与力量。摄影创作本身就是营造美学的过程。

笔者认为上述名家批评的不是美的本身,而是风景作品所呈现的内涵、风格、要素构成,乃至作者观念与美的关系间出了问题。批评的或是唯美主义、或没有构成主义则是单纯追求形式感观唯美,舍本求末失去作品灵魂的意象表达之通病。追朔历史唯美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艺术与文学领域松散的唯美主义运动,它是西方一股生命力很强至今仍产生多维度影响的文艺思潮之一,它主张艺术只提供感观美的体验,不需要提供美的内涵,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教育作用和艺术的社会性、功利性,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提倡超越现实的,游离人生的纯粹美,主张艺术本身就是目的。那个年代唯美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作家威尔德和佩特、有法国诗人戈蒂耶等。

伴随大众化摄影时代的到来,人们学拍风景追求好看完美佳作的作者阵容、读者市场,从中国摄影术进入神州大地开始迄今,其巨大数量规模的唯美摄影与其它门类摄影量级落差极其宏大,而且数量未减其队伍与日俱增,需求市场也是如此。不仅是风景摄影有唯美之风,连纪实的自然摄影、人文摄影(含街头摄影)、也大有人在谋求决定性瞬间的形象之美、构图之美。笔者认为这种禁而不绝的唯美现象,不应简而概之全盘否定。唯美创作是中国影像文化形态之一的心理需求的行为特征、民俗特征。它源于中华文化之根的审美价值判断,摄影虽是外来文化,但国人却从摄影开始就没有完全追崇西方的审美方式方法和创作思路。人们恰是依据中国绘画之路的审美价值的判断,中国祖先推崇的是诗词歌赋、诗情画意的文人情怀与习俗,不论文学创作还是雕塑绘画,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山美水美人更美。20世纪初,中国摄影鼻祖朗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大多是水墨画般的山光水色之美,因摄影传承了中国文化审美的画风,而被西方行家称道连连获国际大奖。

摄影创作的美无处不在,关键要清晰定位,作者呈现的作品功能是什么,因不同的功能作用对美的考量不同。从普遍意义讲,如果是文献摄影、或是档案摄影、或为某部门专业研究、职业操作所用的考古摄影、刑侦摄影、消防案例摄影、医学摄影、科普摄影、采矿地质地貌摄影、生态保护的植被摄影等,则不需唯美在影像中的构思布局,甚至回避唯美,而是需要运用摄影最基本的记录性功能,原汁原味去复制现场景观、实物。甚至只能用呈现影像不变形、不夸张、不改变透视关系的标准镜头去拍摄,确保需方比照实物、使用照片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等。当然不排除用长焦镜头拍研究动物的状态摄影,也不排除用微距镜头拍植物昆虫的习性摄影,更不排除克服环境与镜头的局限性、利用广角镜头保证整体性而拍行业需要的全景。上述所讲的拍照不论对象物本体的美与丑,都本着对象物的原始而纯真的视觉体验来再现,拒绝作者在客观拍照中再用夸张手法和装饰化的色彩变异来美化与丑化所生成的影像。当代的新思维、新观念的新摄影另当别论。而新闻摄影与上述摄影稍有不同,美不应该是采访所重要考量的要素,美在新闻摄影中是极为次要的地位,但有时现场零乱,甚至背景有与主题无关的抢眼标语,采访者从美和简化的视角在不影响新闻主体任务的前提下调整视角移动站位来采集是可行的。新闻摄影的优劣评价没有美的要素评价,强调其特征的新闻性、真实性、形象性、实效性和思想性。但为什么讲到摄影艺术时往往都包含新闻摄影呢?笔者认为新闻作者从来没有决裂艺术而从事这一职业。凝练题材、观察构思、整合聚焦点本身就体现作者的艺术思维,另外几乎相当大的新闻事件、人物故事都在隐喻出影像内在的心灵之美。

纪实摄影兴起于欧美的末期,助力成长于美国20世纪初期,而中国的纪实摄影却伴随列强国融入国内各地,到处的战乱饥荒与抗争重建,没有太多人专门研究摄影的学理走向。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开启,才有了许多国人开始研究摄影的演变与图新求变的走向。纪实摄影虽早早在践行,而中国纪实摄影这专有的后生名词概念与话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了共识。而正是这一年月又兴起了当代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德国新生代“贝歇学派”,学派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贝歇夫妇,学派提出不满足对纪实客观的记录,更多的希望通过这种媒介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创作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融入对社会关注元素,并依托摄影本体的艺术化的创作方式,这系列主张和艺术性、纪实性、社会性交叉融合的摄影新表达方式成果,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与赞誉。

笔者认为在践行中国的纪实摄影时,从美学的视角是否可把纪实摄影分为三类。

第一类:社会人文纪实摄影(含街头、人物肖像等摄影)。

借鉴中西方从早期到当代纪实名家、纪实风范和经典作品的审美经验,把记录真实、创造真实,演绎真实,切实放在观看思考、构思运作、现场创作的重中之重的“首位”,唯美的所有考量服务服从于“首位”,淡化与消解“首位"的美色美图美篇不是好作品。社会人文纪实的画意摄影作为文化与民族的传统审美继承应给予保护,但不是这类摄影的主体。克服唯美倾向,重视作品的思想性、真实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可读性是社会人文纪实摄影的关键所在。

第二类:自然风景纪实摄影(含人工景观、古今建筑等摄影)。

学习借鉴中外自然摄影的名人名作,尤其传承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的内涵,把赋能幽深意境、赋能民族精神、民俗民意的审美需求,以及先祖文人山水情怀,融入作者观看构思、创新创作全过程。把思想意境、诗意引喻、丰富情感放在创作首位,同时避免以唯美主导创作,而是和谐有效、合乎情理情景将美融入主题内容意境中,换言之在意境中再度发掘美、创造美、提升美在意境中的品味。概括表述自然纪实摄影应突出创作的意境之美、本真之美、构成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

笔者认为,自然纪实摄影是否可分为两种,除上面表述的“赞美篇”外,还有另一种是“揭示篇”,系指揭示社会弱点、痛点、争论点的生存环境、互动的生态空间,通过善意的批评、真实而发人深省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困惑问题而聚焦的影像,来揭示真相、影响社会、引导读者思考与感悟的自然纪实作品。另外第一类社会人文纪实摄影同样也有这类创作的内容。它比自然类可反映的题材、对象更多更丰富。批评篇内容一般虽不是社会主流,但作为职业记者会格外关注,非职务摄影者可谨慎创作使用。

第三类:行业文献摄影,含盖了各行业各领域业务需要的记录性影像的应用与档案存储。

文献摄影涉及到文史哲经法理工管医药农兽等多学科专业庞杂的研究、教育、应用、经营、管理等系统。作者认为尽管文献摄影原则上不属于摄影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文献影像不都是文献摄影而构成,如时过境迁的新闻照片,如不能及时拍照、及时发布,就成为纪实摄影照片,诸别类别的照片、影集含盖艺术创作照片被某单位收藏存档,也均归属为影像文献。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照片,今天人们阅读时常常俗称“这是当年战地记者重要的文献摄影”。因此不能小视文献摄影,也不能全盘否定文献摄影没有艺术表现先例,许多作者专拍世界文化遗产,拍好文献中的长城、古村落确实要考虑光线影调的清䀿而美丽,不能用灰暗的阴天去拍吧。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照片,作者可能打破文献摄影常规,会以实景人物表演非遗现场与艺术化呈现的双重作用去构思完成文献摄影的档案任务。

图片说明:大连是我可爱的故乡,从中学知青下乡盘锦,到1972年赴沈阳辽宁大学读书任教至退休,阔别故乡55年。但每次去大连都要用镜头拥抱这颗东北璀璨的明珠。2024年7月3日至6日我们一行三人自驾车从沈阳专程去大连老虎滩、水城、星海广场等地拍家乡的照片。这组照片只是从滨海之恋的亲身感受,怀着我小时候去海滩泳游、耍闹玩沙晒太阳的老地方记忆,怀着我知青18岁回家去海上为父母划船观景的感恩孝敬之心,怀着我26岁从辽大回故乡星海岛屿见证我们彼此山盟海誓恋爱的美好时光……这永恒的印迹回放,让我思绪万千、心中涌动创作激情。当今75岁的我眺望自己舞勺之年曾长游的远方,发问自己怎么能用镜头拍出超越自我、超越重复的潮汐、升华我心底对大连半个多世纪虽涛声依旧,但大海与彼岸却有了山海新潮与深情。我斗胆顶着狂风海浪用无人机俯拍留下了我对大连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留下了乡愁大海生生不息的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