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三人,耀眼千年
发布时间:2025-06-01 13:12 浏览量:27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在洛阳求学的年轻学子班固接到了一个噩耗:他的父亲班彪在望都(今河北保定)任职期间去世。年仅23岁的班固深感悲痛,觉得自己失去了依靠,于是告别洛阳太学,返回故乡为父亲守丧。班固翻开父亲留下的《续太史公书》,细细品味,惊叹于父亲倾尽一生心血所续写的汉史之深邃,同时发现书中仍有不少未详之处。他决定潜心研究历史,承接父业,完成班彪的心愿。从此,他常常闭门不出,沉浸于书海之中。没想到,天降横祸。有人向汉明帝刘庄上奏,告状班固在家私自撰写汉朝历史。刘庄一看,立刻下诏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命其将班固逮捕入京兆狱,并没收他家中的书稿。
班固被关入大牢,感到十分困惑。这时,班固的弟弟班超,日后名震西域,听闻此事,心中十分不安。他担心哥哥在监狱中遭受严刑拷打而无法辩解,受到冤屈。于是,他急忙赶到京城,上书请求见皇帝。刘庄接见了他,班超详细说明了哥哥班固修史的初衷。此时,郡守也送来了班固的书稿。刘庄一看,顿时大为惊喜。
刘庄本人自幼便能通读《春秋》,连父亲刘秀都忍不住称赞他“秀儿”。他师从博士桓荣,学习《尚书》等典籍,造诣颇深。登基后,他治国有道,吏治清明,且极为爱才。刘庄听完班超的申诉,对班固修史的宗旨深表认同,阅读书稿后,更是对班固的历史学识和文采赞赏有加。于是,刘庄一挥手,让班固去校书部报到,任命其为兰台令史,进行当朝历史的修撰工作。在此期间,班固写成了《世祖本纪》《列传》《载记》(后被收入《东观汉记》)。刘庄越看越喜欢,便下旨让班固继续写他在老家撰写的史书,这便是后世传颂的史学巨著——《汉书》。
班固被章学诚评价为“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他能写成这部史学巨著,与其家族传承的史学、文学修养密不可分。扶风班氏,从不缺乏文士才女,他们凭借祖传的智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汉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班氏起源根据《汉书·叙传》记载,班固自称其先祖为楚国令尹子文。关于这位祖先,传说颇为传奇:子文出生时被抛弃在野外,后被老虎抚养成人,楚人称老虎为“班”,因此子文的儿子便以班为号。秦灭楚后,班氏迁居到晋地、代地之间,从此以“班”为姓。然而,学者考证发现,子文儿子的“班”字似乎并未承袭,因此这种说法很可能只是伪托。秦汉时期,伪托先祖之风盛行,许多家族都以此为荣。
班氏家族从七世祖班壹到高祖班回,经历了逐渐富强和入仕的过程。班壹开始迁居楼烦(今山西西北部),在泥阳(今甘肃宁县)建有祖庙。此时,班氏家族靠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货殖高手。班壹的儿子班孺是一位任侠,因四处行侠仗义而受到居民称颂。班孺之子班长,班氏一族开始步入仕途,官至上谷太守。班长之子班回,凭借出众的才能,成为长子(今山西长治)县令。至此,班氏家族逐渐摸索出入仕之道。
班氏的腾达,离不开汉成帝刘骜的宠妃班婕妤。当时班氏的显赫程度可见一斑,连光禄大夫谷永都在上疏中批评道:“建始、河平之际,许、班之贵,顷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藏,女宠至极,不可尚矣。”班婕妤的父亲班况,最初因孝廉被举荐为官,因政绩卓越而升迁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多次上书称赞其功绩,最终进入朝堂,任左曹越骑校尉。班婕妤,真名已不可考,世人称之为班姬。初入宫时不过是地位较低的“少使”,但因美貌和才情迅速受到汉成帝的宠爱。
热恋时期,汉成帝曾想与班婕妤同坐一车,班婕妤却推辞,称:“自古以来,圣明君主身边坐的都是名臣,唯有亡国之君身边才会有受宠幸的女子。殿下若想与我同坐一辇,不就与亡国的君主无异?”汉成帝听后,觉得有理,便作罢。此事传至太后王政君耳中,太后对班婕妤的做法大加赞赏,称其为“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这份强大的后台,使班婕妤在宫中声名更盛。
然而,帝王的宠爱总是短暂的。随着赵飞燕姐妹入宫,班婕妤受宠的频率大大下降,赵氏姐妹还诬陷她“挟媚道,祝诅后宫”。面对盘问,班婕妤面无惧色,淡淡说道:“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善良正直尚且未能得到福分,做这些邪佞之事又能得到什么呢?假如鬼神无知,向他们祷告也无济于事,所以我才不会做这种事。”汉成帝再次被她清晰的逻辑说服,放了她,并赏赐百两黄金以抚慰她的心灵。
班婕妤被释放后,意识到赵氏姐妹的嫉妒,担心自己会再次遭到陷害,于是请求前往长信宫侍奉太后,寻求安宁。在长信宫中,班婕妤感到孤独,便开始动笔写作,留下了著名的汉赋《自悼赋》和五言诗《怨歌行》。其中写道:“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班婕妤《自悼赋》(节选)。这段文字深刻表达了深宫被弃女子的悲惨遭遇和哀伤。
班婕妤的抒情短赋和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革新意义,风格独特。班氏家族从她这里开始,在经学、文学、史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班氏家学由此发展,对后辈产生了深远影响。班婕妤还有三位兄弟:班伯、班斿和班稚,皆为才俊。其中,班稚是班固的祖父。班伯和班斿因才识出众而仕途通达,但遗憾的是英年早逝。班伯在打击地方豪强方面表现出色,政绩显著;班斿则曾与刘向共同校对中秘藏书,因而受到皇帝的重用。
班稚,班彪之父,年轻时也曾担任官职,求学期间与王莽关系良好。然而,随着汉平帝刘衎继位,王莽掌控朝政。班稚反对谶纬之学,因而遭到王莽一党弹劾,主动辞官,选择隐居。这种对仕途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子班彪,使其佛系入仕,专心修史。
修史之志班彪年幼时随父亲游学于长安,聪慧好学,热衷于读史。在这一时期,班彪与许多大儒交往,如刘向、刘歆、扬雄等人,这些学者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影响。二十多岁时,他曾是个热血青年,打算离开长安,投奔当时割据一方的隗嚣。班彪在《北征赋》中写道:“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表达了自己想要摆脱旧境,开辟新天地的理想。
隗嚣对班彪十分器重,但两人之间很快出现分歧。隗嚣野心勃勃,想自立为王,而班彪则支持汉室复兴。在争论中,班彪意识到二人终归殊途,决定离开。班彪来到河西,遇见了老乡窦融,二人志同道合,选择与刘秀合作。窦融的奏章中处处有班彪的思想痕迹,刘秀也十分赏识班彪的才能,推举其为茂才,出任徐县令,但因病辞官。
班彪在北征时期见识到了权力的阴谋,东汉统一后也未能如愿,逐渐对官场感到失望,决定专心研究历史典籍。他发现司马迁的《太史公书》记载仅到汉武帝,后面的续作水平低下,无法承继太史公之书。于是,班彪决定继续搜集前史遗事,花费约十年时间写成《续太史公书》。虽然该书已散佚,但班固所著《汉书》是在其基础上写成的,班彪的史学思想和行文风格仍散见其中。
一代良史班固自幼天赋异禀,9岁便能诵读诗文,书写文章。13岁时,班彪的学生王充在洛阳见到他,便夸赞道:“此儿必记汉事。”长大后,班固读书依旧认真,博览古籍,所学无常师,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他因父亲去世而回乡修史,结果因举报而得以被皇帝任命修史,最终将《汉书》打造成官方史书。
在任期间,班固深得皇帝赏识,汉章帝刘炟多次召他入宫读书,甚至在外巡行时,也常让班固参与讨论朝政。尽管如此,班固仍遭遇谗言,有人讥讽他“无功”。为此,班固写下文章回应:“斯所谓见势利之华,暗道德之实,守穾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他强调自己只是自娱自乐,未必在乎外界的评判。然而,夜深人静时,他也感到如东方朔、扬雄所言,未能生在好时代,心中未能得到更大的施展。
不久后,班固因母亲病逝辞官。汉和帝刘肇在位的永元初年(公元89年),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前往西域,任职中护军,参与军务策划。班固对西域的关注,源于父亲班彪的影响。班超亦同理。班氏一族因曾居住边境,对边境情况十分了解,班彪曾参与多次与边境事宜有关的讨论。
班固随窦宪参与北征,期间写下《封燕然山铭》《窦将军北征颂》,对窦宪的功绩大加赞颂。然而,窦宪因飞扬跋扈而遭到罢免,班固也因其关系受到牵连,被免职。班固的家中人多不遵守法度,时常惹祸,这给他埋下了隐患。洛阳令种兢便是其中之一,班固的家奴侵犯了种兢的车骑,种兢忍无可忍,最终报复了班固,致使班固在狱中去世,时年61岁。
皇帝得知后大怒,谴责了种兢。班固的结局令人惋惜,实属不幸。班固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是汉赋。他为后世留下的《幽通赋》《两都赋》《终南山赋》等作品,堪称当时的“鸿篇巨制”。班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文史大家。
班固的修史思想更倾向于“史以致用”,在记录前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供后人借鉴。这种修史思想使中国史书的编撰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实事求是,依旧是班氏一族的本色。
投笔从戎班超,当年为救兄心切,果敢上书,因而引起汉明帝刘庄的注意。永平五年(公元62年)某日,刘庄问班固:“你弟现在何在,忙些什么?”班固答道:“替官府抄写文书,以此奉养我们的老母亲。”刘庄听后觉得班超大材小用,于是提拔他为兰台令史。班超虽才学不逊,但对文字工作并不感兴趣,他的偶像是张骞和傅介子,志在开发西域。不久后,班超因故辞官。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受刘庄重用,出征北匈奴,班超随之出征,胜利而归。班超投笔从戎,由此开启了西域都护的传奇一生。他镇守西域31年,为汉室的稳定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域自汉宣帝刘询起已设立都护府,但仍不时受到匈奴侵扰。汉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商路受阻,西域诸国虽摇摆不定,但渴望和平与庇护。窦固此次击败北匈奴,让汉廷看到了恢复西域控制的希望。
皇帝派班超和郭恂出使西域,第一站是鄯善。班超凭借敏锐的头脑和果断的作战计划,迅速拿下鄯善,以少胜多,截胡匈奴人。因其表现出色,汉明帝刘庄将班超提拔为军司马,继续带领三十六人的外交团队开展收归事业。
班超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地于阗。原本于阗的巫师想给汉廷的队伍下马威,班超果断出手,巫师当场被杀。于阗王广德见状,意识到来者不善,转而投靠汉廷。班超的两次出使,基本上将西域南路诸国重新归入汉廷的统治。
次年春,班超继续西行,招抚疏勒,西域南路诸国全部回归汉廷。窦固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再次出征,平定车师。陈睦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随后,匈奴发起大反攻,班超与陈睦被围困。此时,汉廷打算放弃西域,召回班超。班超准备离开疏勒时,疏勒国上下惊慌,恳请他留下。班超感受到民众的期盼,决定不离开,返回疏勒。
在西域,汉廷的势力只剩下班超和三十六名随从,他们在蛰伏,等待时机。班超说服了疏勒、康居、于阗和拘弥等国,联合攻打姑墨,杀敌七百余人。班超认为这是平定西域的良机,于是在建初五年(公元80年)上奏汉章帝刘炟请求兵力,刘炟遂派兵援助。班超因此成为汉廷在西域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经过多年的战争,永元三年(公元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终于投降,西域局势已定,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永元七年(公元95年),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朝廷下诏封其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久居西域的班超思念故土,向汉和帝刘肇请示归乡,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请求召回班超。奏章送达后,和帝深受感动,于是召班超回朝。两年后,班超病逝,朝廷派人专门前往吊唁。班超在西域共31年,镇定从容,凭借精锐的队伍,力挽狂澜,最终使西域归于安定,确实无愧于其初心。王夫之评价:“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
才女修史班固、班超兄弟,文才武略皆具,名留汉史。但鲜有人知,他们还有一个小十多岁的妹妹班昭,也是位才女。班昭出嫁同郡的曹寿,《后汉书·烈女传》记载她“博学高才”。不幸的是,丈夫早逝,她一直恪守礼节,行事符合规矩。
班昭的哥哥班固著有《汉书》,但班固因仇家所害、猝然逝世时,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考虑到班昭的才学不逊于兄弟,于是召她到东观藏书阁,将《汉书》写完。换句话说,班昭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修史。
皇帝对班昭极为重视,多次召她入宫,要求皇后和贵人们以师礼侍奉班昭,称其为“大家”。每当有奇珍异宝进贡,皇帝都会请班昭作赋赞颂。邓太后掌权期间,班昭更是参与朝政,因其在修史和议政方面都有显著贡献,邓太后特地封其儿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之相。
班昭逝世时,皇太后身穿白色丧服哀悼,并派遣使者负责治丧事宜。班昭一生名望极高,确实为班氏一族增光添彩。扶风班氏,自班况起,人才济济,既为国修史,又平定边疆,堪称功臣之家。翻阅中国历史,如此神奇的家族,实属罕见。
- 上一篇:报名已开启!这五天,值了!
- 下一篇:普通人别学丁元英,冯世杰才是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