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正解《庄子· 知北游》之五

发布时间:2025-05-31 11:34  浏览量:23

【原文】“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译文】:没有办法呀!天子赐予做行政区长官,就要明白这个(问题),治理管辖的地区之内的事务要有温柔和顺的治理主张,然而原有的那些温柔和顺的治理主张却是荒诞无根据的。行政区的官长没有正确的研究结果,还归到国家最高统治者帝王之宫,拜见黄国的天子然后就向其询问。

下面分段逐字逐句注解,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原文】唉⑴!予⑵知⑶之⑷,将语若⑺,中⑻欲⑼言⑽而⑾忘⑿其⒀所⒁欲⑼言⑽。”

【译文】:没有办法呀!天子赐予做行政区长官,就要明白这个(问题),治理管辖的地区之内的事务要有温柔和顺的治理主张,然而原有的那些温柔和顺的治理主张却是荒诞无根据的。

注释:⑴“唉”表示叹息(叹息:主要形容人失望、失落时的心情,多伴随无可奈何之意。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⑵“予”赐予;给与。《诗·小雅·采菽》:“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⑶“知”古代行政区的长官。见前文此字注解。

⑷“之”用于句末,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后,表示停顿,均无实义,可不译。《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⑸“将”副词。就要;将要。 《左传·文公十八年》:春,齐侯戒师期,而有疾。医曰:“不及秋将死。”

⑹“语yù”通“悟”语,〔假借〕为悟(明白,觉醒。)。《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庄子·渔父》:“甚矣子之难语也!”(注: 陆德明释文:“难语,鱼据反。下同。本或作悟。” 今本《庄子》作“悟”。)

⑺“若”这;这个。《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指一个时期内或其中间。亦指一个地区之内。《汉书·冯奉世传》:“本始中,从军击匈奴。”

⑼“欲”婉顺貌。(指温柔和顺的样子。)《礼记·祭义》:“ 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

⑽“言”学说;主张。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⑾“而”表转折。犹然而,却。《庄子·养生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⑿“忘”荒诞,无根据。《史记·封禅书》:“所忠视其不经,疑其妄书。”(注:此妄字为形容词前移。形容词前移是指将原本位于宾语位置上的形容词移动到句子的前部,通常作为状语使用。)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谓语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务,……的地方。《左传襄公十四年》:“赐我南都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原文】知⑴不⑵得⑶问⑷,反⑸于⑹帝⑺宫⑻,见⑼黄⑽帝⑺而⑾问⑿焉⒀。

【译文】;行政区的官长没有正确的研究结果,还归到国家最高统治者帝王之宫,拜见黄国的天子然后就向其询问。

注释:⑴“知”古代行政区的长官。见前文此字注解。

⑵“不无,没有。《诗经·邶风·中风》:“中风且曀,不日有曀”

⑶“得合适;正确。《汉书》:“ 历古今之得失。”

⑷“问探讨,研究。《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⑸“反还归;回。后多作“返”。 《书·五子之歌》:“ 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⑹“于至;到。《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⑺“帝天子。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

⑻“宫秦汉以来,特指帝王之宫。 《吕氏春秋·知度》:“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⑼“见谒见;拜见。《书·大禹谟》:“ 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若。”

⑽“皇《汉典》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

⑾“而表示承接。犹就;然后。《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⑿“问询问;诘问。《书·吕刑》:“ 皇帝清问下民。”

⒀“焉语气词。表示停顿。 用于句尾。《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