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若轻狂,必露其短;心若谦卑,自蕴其长

发布时间:2025-05-29 11:14  浏览量:34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千年兴衰为镜,照见人性百态。

他笔下,那些张牙舞爪、不可一世者,往往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

而那些沉默如山、深藏不露者,却能历经风霜,终成参天大树。

狂妄的根,扎在浅薄的土里;低调的叶,伸展于深厚的见识之中。

世间浮沉,莫不如此。

人若轻狂,必露其短;心若谦卑,自蕴其长。

《资治通鉴》里,陈胜的故事发人深省。

他本是戍卒小头目,因大雨误了行程,按律当斩。

绝境之下,他与吴广揭竿而起,喊出那句震铄古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初时势如破竹,很快便拥兵数十万,建立张楚政权。

胜利来得太快,陈胜的心也飘得太高。

昔日同耕的穷伙伴听说他称王,兴冲冲赶来投奔。

他们敲着宫门直呼陈胜的小名:“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

这是多么朴素的乡情与惊叹。

然而,陈胜却觉得被冒犯了王者的威严,认为这有损他的形象。

他嫌这些老友粗鄙浅陋,不懂规矩。

不仅拒而不见,更在旁人的撺掇下,竟将其中一个真心来投奔的老友杀了。

消息传开,故旧亲朋心寒齿冷,纷纷离去。

他任命的心腹朱房、胡武等人,专擅弄权,苛刻督查将领们的过失。

稍有不如意,动辄下狱治罪,全然不顾大局。

陈胜自己,则深居宫中,日渐骄奢,听不得逆耳忠言。

身边只剩下阿谀奉承之辈。

他忘了自己起兵的初心,更忘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

结果呢?

仅仅六个月,这个看似强大的政权便在内忧外患、众叛亲离中轰然倒塌。

陈胜本人,也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

《资治通鉴》冷冷记下他的结局。

陈胜的狂妄,源于骤然成功的眩晕,更源于内心的极度浅薄。

他只看到了王者的威仪,却看不见维系人心的根本。

他容不下过去的贫贱,更容不下真诚的提醒。

一点成就便无限放大,一点冒犯便睚眦必报。

视野狭窄,格局促狭。

这样的浅薄,如何能承载得起厚重的江山?

司马光借古喻今:“器满则倾,志满则覆。”浅薄狂妄者,如同盛满水的杯子,稍一倾斜,便会覆灭。唯有谦卑低头,才能看清脚下的路,也让他人看清你真实的分量。

与陈胜的张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前的隐忍。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李渊早有雄心,身处太原要地,手握重兵。

他完全有资本像其他人一样,亮出旗号,逐鹿中原。

但他没有。

他深知时机未到,实力仍需积聚,更明白“出头椽子先烂”的道理。

当时,隋炀帝杨广虽远在江都,但对各地手握兵权的将领猜忌日深。

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就是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耳目。

李渊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监视之下。

他选择低调到尘埃里。

他故意纵情酒色,收受贿赂,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的庸碌之辈。

甚至主动制造一些“污点”让王威、高君雅抓住,上报朝廷。

这让炀帝对他放松了警惕,认为李渊不足为虑。

同时,李渊却在暗中紧锣密鼓地准备。

他派心腹刘文静秘密联络突厥,稳住北方边患。

又命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在河东、晋阳等地广交豪杰,招募勇士。

他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

当炀帝在江都被困,天下彻底失控的消息传来。

当王威、高君雅企图借祈雨之名对李渊不利的阴谋暴露。

李渊果断出手,以谋反罪诛杀王、高二人,清除了内部最大的障碍。

随后,他才名正言顺地誓师起兵。

正是这份极致的低调与隐忍,为他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避开了隋廷的锋芒。

也为他日后建立煌煌大唐,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李渊的低调,不是无能,而是深谋远虑的智慧。

他的见识,让他看清了局势的凶险,懂得收敛锋芒的重要性。

他明白,真正的力量在于厚积薄发,在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蛟龙未起,形同蚯蚓;雄鹰未翔,貌似凡禽。”真正的见识,是懂得在时机未熟时,将自己深深埋藏,积蓄破土而出的伟力。低调,是强者最坚实的盾牌。

东晋名相谢安的故事,更是《资治通鉴》中低调智慧的典范。

谢安出身名门陈郡谢氏,年轻时便才华横溢,名动天下。

朝廷屡次征召他出仕,他都以各种理由推辞。

他宁愿隐居在会稽东山,与名士王羲之、高僧支遁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玄理。

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是浪费才华,不识抬举。

甚至有人讥讽:“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让天下百姓怎么办?)

面对这些议论,谢安淡然处之,依旧过着他的闲适生活。

他在等什么?

他在蓄养自己的名望与器识,也在观察着风云变幻的时局。

他深知,在门阀政治错综复杂的东晋,贸然踏入官场,极易卷入漩涡。

他需要更深的积淀,也需要一个真正能施展抱负的时机。

这一隐,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弟弟谢万北伐失败被废,谢氏家族面临中衰危机。

直到权臣桓温势力膨胀,觊觎帝位,朝野震恐。

国家需要柱石,家族需要支撑。

年过不惑的谢安,这才从容步出东山,接任桓温帐下的司马一职。

他初入桓温幕府,不卑不亢,以其深厚涵养和超凡见识,很快赢得了桓温的敬重,甚至让这位跋扈的枭雄都感到忌惮。

后来入主中枢,面对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压境的“淝水之战”。

建康城内,人心惶惶,百官失措。

唯有谢安,镇定自若。

他照常下棋、游赏,仿佛无事发生。

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极大地稳定了军心民心。

他运筹帷幄,举重若轻地部署,最终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捷报传来,他正与人下棋,只是淡淡看了一眼,便继续落子。

客人忍不住问起战况,他才平静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

谢安一生,将低调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沉默,是深厚见识的沉淀;他的从容,是强大内心的外显。

他不急于证明自己,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

他不炫耀功绩,却赢得了千古流芳的美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谢安的低调与深厚,如同静水深流,无声无息中承载起家国的重担,滋养出流传千古的功业。真正的深厚见识,往往静默无言,却自有千钧之力。

《资治通鉴》以浩瀚长卷,道破一个朴素真理:

那些跳得最高、喊得最响的,常常摔得最重,如陈胜,喧嚣过后是死寂;

那些藏得最深、看得最透的,往往走得最远,如李渊,隐忍之下伏龙虎;

那些守得最静、养得最厚的,终能担得最重,如谢安,从容之间定乾坤。

狂妄是浅薄的孪生子,它蒙蔽双眼,让人只见头顶方寸,不见天地辽阔。

它让人错把运气当实力,错将平台当本事。

最终在膨胀中迷失,在虚妄中倾覆。

低调是见识的亲兄弟,它擦亮心眼,让人洞察幽微,预见未来。

它教会人敬畏未知,懂得藏锋,在沉默中积蓄破天的力量。

司马光著史,意在镜鉴。

他告诉我们,在这纷扰的人世间:

不必急着亮出所有底牌,深厚者自有其光;

不必在意一时喧嚣浮名,时间会淘尽黄沙。

人生如棋,真正的国手,从不计较一子一地的得失。

他们着眼的是整个棋局的脉络,懂得何时进,更懂得何时守,何时深藏功与名。

把心沉下去,把见识养厚。

看轻浮名虚利,看重修身进德。

如此,方能在这大时代的洪流中,立稳脚跟,行稳致远。

此非怯懦,实乃大智。

此非浅薄,而是真正的深厚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