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纪东谈公文写作337:起草公文要善用“对比法”提升公文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5-05-29 07:07  浏览量:21

寇纪东谈公文写作337:起草公文要善用“对比法”提升公文新境界

寇纪东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有仰视、平视、俯视三态,不可无也。”起草公文恰似登山,若仅以平面视角观之,所见不过方寸;若以立体视角审视,则能见天地之广。如果能明确参照物,运用“对比法”登山,则能“会当凌绝云,一览众山小”。起草公文也是如此,如何运用“对比法”起草公文,让公文起草突破平面思维的桎梏,在纵横捭阖中实现思想跃升。根据《公文处理条例》精神,结合实践,笔者认为:

一、纵比历史,从优秀文化汲取智慧

《孙子兵法》“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的智慧,在公文写作中体现为纵向对比的思维自觉。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其《答司马谏议书》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破题,通过对比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开创变法图强的新格局。在当代公文写作更需汲取历史的纵深文化,既要“观古今于须臾”,在《资治通鉴》中汲取治国理政的镜鉴;又要“抚四海于一瞬”,在新时代政策文件中把握时代脉搏。

起草公文应结合历史分析,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如,商鞅“徙木立信”与现代政务公开制度虽相隔千年,但,实则共享“民无信不立”的治理逻辑,跨越时空的“治理”方式,使起草的公文既具历史厚重感,又显时代创新性。如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文件的起草,既借鉴了历史上的“一条鞭法”改革精神,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政务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表达范式。正如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纵向对比恰是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通道。

二、横比材料,按需取舍彰显起草公文的传达效果

孙武提出“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的战略思想,聚焦核心的思维,在公文起草中体现为横向对比的写作笔法。现实中,有些公文“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多维度的对比。如,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常以“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的对比句式,直击要害,体现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横比材料的提炼。

横向对比需要公文起草者具备“会当凌绝顶”的思维格局,在对比中取舍材料、在材料中提炼观点,形成问题清晰、措施给力、群众受益的闭环逻辑。翻开历史,赵括“纸上谈兵”之败,恰是缺乏对比思维的典型警示。赵括熟读兵书却不懂将理论与实战对比,最终导致长平之败。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公文起草若仅满足于照搬上级文件,而不能通过对比发现执行差异、预判潜在风险,便可能沦为“赵括式”的空中楼阁。“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公文起草中的对比法是"庙算"思维的具象化,是起草公文构思中的预判。“庙算”使公文起草者既能把握“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又能规避“不知彼不知己”的战略风险,最终实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政策传导效果。

三、立比思维,淬炼思想的多角度表达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厚积薄发的创作思维,在公文起草中体现为立体对比的锤炼过程。如,曾国藩奏折体现“多用排比,少用套语”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对比历代奏章形成的独特风格,是对受众(皇帝)的接纳的思考。起草公文要多掌握受众所需,严把握上级要求,勤听取领导指示,对比思考,多角度表达。起草的公文既要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思想凝练,又需具“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措施创新,更应存“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表达执着。

立体对比要体现多角度、全方位。《资治通鉴》编纂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法论值得公文起草者学习借鉴,起草公文时应当既与上级文件比框架逻辑,又与同类材料较表达技巧,更与经典文献较思想深度。如,《人民日报》社论常采用“历史方位——现实挑战——未来展望”的三段式结构,这种立体化表达正是对比思维的结晶,也是公文起草者的榜样和标杆。

四、融合比较,完美实现公文起草质的提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公文起草突破简单类比,进入“以道观物”的境界时,就能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越。此境界的公文,既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又具“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如同钱钟书所说,起草的优秀公文应当既能“仰观宇宙之大”,又能“俯察品类之盛”。思想提升的高度与语言表达的精度,就是融合比较淬炼的结晶。

当然,融合比较要服务于管理者“统筹帷幄”的思维提升。起草公文时,如果将本单位工作与上级要求对比,会找到战略落差;与历史经验对比,就能提炼执行规律;与同类单位对比,就会挖掘创新空间;与群众需求对比,才能校准人文温度。如,某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公文起草者通过比行业趋势找准战略定位,比竞争对手明确创新空间,比历史周期把握发展规律。提出精准的规划建议,建议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而是将对比结果转化为决策坐标。管理者既肯定公文起草者的准确建议、又为企业发展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职工受益、企业提升。

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回望,公文起草早已超越简单的文字组合,决定着管理者的思维层次。将对比法融合为方法论,就能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锚定坐标,在横向的时代浪潮里把握脉动,在立体的思维空间中构建范式,在意境的层峦叠嶂中追求至境。

或许,这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现代诠释——用对比的燧石,敲击出思想的火花,照亮公文起草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