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若己有园:李渔建名园,林则徐伤感留诗篇,不料一朝被拆除
发布时间:2025-05-29 07:25 浏览量:23
兰州消失的"苏州园林":
李渔设计的若己有园,如今只存在于老照片中
陈岚
漫步在兰州通渭路西侧,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藏着一座纯正的江南园林——若己有园。这座由清代戏剧大师李渔设计的园林杰作,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中悄然消失,只留下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代兰州人的记忆...
江南才子的西北园林梦
康熙八年(1669年),李渔将江南园林艺术带至兰州,为甘肃布政使司设计的"艺香圃"后更名为"若己有园"。作为明末清初的戏剧家、园林大师及出版人,李渔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在黄土高原上再现"江南水墨画":引阿干沟活水入园,突破干旱地域限制,以亭台、假山、池苑构建文人雅士的精神栖居。
园林名称的深意:从《庄子》到精神境界
"若己有"取自《庄子·寓言》"藉外论之"的哲学内核,强调以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外物。庄子主张"至人无己",即消解对物质占有的执念,追求精神自由。李渔以此命名,既呼应其隐逸志趣,亦暗含对明清文人群体传承庄子思想的映射。李渔虽造园于尘世,却以"若己有"淡化占有欲,体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使园林成为对抗世俗功利的文化符号。园林设计打破地域界限,以活水、叠石模拟江南景致,将庄子"无心""无己"的哲学具象化为可游可居的空间美学。
名园雅集:林则徐笔下的若己有园
据《金城漫话》记载,道光年间,这座园林曾见证一段重要历史时刻。林则徐在《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奏谢》诗中写道: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酝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获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诗中描绘的正是程德润(时任甘肃布政使)在若己有园为谪戍新疆的林则徐饯行的场景。这座被林则徐誉为"名园"的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抚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羁旅愁怀。
老兰州记忆中的园林胜景
若己有园曾名望园,又名鸣鹤园,据《兰州古今注》详细记载,园内布局精妙:正北的"蔬香馆"嵌有乾隆御书《圣主得贤臣颂》;东侧的"四照亭"可览全园景致;人工堆砌的"昆仑之墟"假山气势恢宏;引阿干沟水形成的曲池上可划小艇,构成一幅生动的"曲水流觞"图景。最令人称奇的是,李渔将西北的雄浑与江南的灵秀完美融合。他在《闲情偶寄》中特别提到兰州女子"步履如飞"的特点,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也体现在园林设计中。1947年,这座园林迎来了第一次重大改变:增建40余间平房,1948年成为国立兰州图书馆馆址,仍保留着园林主体结构。老读者回忆,即便在改为图书馆后:借书时要穿过曲径回廊,阅览室窗外就是假山水池,夏天能在水榭边读书乘凉......这种"在园林中阅读"的独特体验,成为一代兰州人的文化记忆。
消逝在城市化浪潮中的瑰宝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发展:假山被推平填埋,水池被混凝土覆盖,亭台楼阁陆续拆除,最终被现代高楼完全取代。如今,这里只剩下零星的老照片资料和老兰州人口中的传说。这座见证了兰州三百年文脉的园林,最终没能逃过城市化的铁蹄。
若己有园的消失,不仅是建筑的湮灭,更是一段文化记忆的断层。当我们今天谈论"城市更新"时,是否应该为这些承载历史的文化地标留一席之地?林则徐诗中的"名园"已逝,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历史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守护。
园林名称的深意:从《庄子》到精神境界
“若己有”取自《庄子·寓言》“藉外论之”的哲学内核,强调以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外物。庄子主张“至人无己”,即消解对物质占有的执念,追求精神自由。李渔以此命名,既呼应其隐逸志趣,亦暗含对明清文人群体传承庄子思想的映射。 李渔虽造园于尘世,却以“若己有”淡化占有欲,体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使园林成为对抗世俗功利的文化符号。 园林设计打破地域界限,以活水、叠石模拟江南景致,将庄子“无心”“无己”的哲学具象化为可游可居的空间美学。“若己有园”不仅是李渔个人志趣的投射,更折射出明清文人以园林为载体寄托理想的传统。其命名深意与李渔另一杰作“芥子园”(南京)一脉相承,后者同样以“芥子纳须弥”的佛道思想浓缩天地意境,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老兰州记忆中的园林胜景
根据《兰州古今注》记载,园内布局精妙:-正北的"蔬香馆"嵌有乾隆御笔, 东侧的"四照亭"可览全园景致- 人工堆砌的"昆仑之墟"假山- 可划小艇的曲水流觞。最令人称奇的是,李渔将西北的雄浑与江南的灵秀完美融合。他在《闲情偶寄》中特别提到兰州女子"步履如飞"的特点,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也体现在园林设计中。1947年,这座园林迎来了第一次重大改变: 增建40余间平房,-1948年成为国立兰州图书馆馆址,仍保留着园林主体结构。老读者回忆,即便在改为图书馆后:借书时要穿过曲径回廊,阅览室窗外就是假山水池,夏天能在水榭边读书乘凉......这种"在园林中阅读"的独特体验,成为一代兰州人的文化记忆。
消逝在城市化浪潮中的瑰宝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发展:假山被推平填埋❗ 水池被混凝土覆盖❗ 亭台楼阁陆续拆除❗ 最终被现代高楼完全取代如今,这里只剩下: 零星的老照片资料,- 老兰州人口中的传说。这座见证了兰州三百年文脉的园林,最终没能逃过城市化的铁蹄。
若己有园的消失,不仅是建筑的湮灭,更是一段文化记忆的断层。当我们今天谈论"城市更新"时,是否应该为这些承载历史的文化地标留一席之地?
(本文史料线索:《兰州市志第十卷.园林绿化志》、《兰州古今注》、《金城漫话》 、“奇葩大才子”李渔_文史往事-上海老年报(2021)等)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