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的国医大师-----陆鸿宾女士序,如饮琼浆,如饮美酒!
发布时间:2025-05-28 14:24 浏览量:37
陆鸿宾序
公元2012年初夏,读石恩骏医师所著《贵州名医名方选析》书稿,知贵州数十位中医前贤呕心沥血,历尽沧桑所创制的大量珍贵医方,得到系统研究整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随着岁月流逝,本书的价值必然会日显重要。
自辛亥革命至上世纪末,活跃于贵州医坛的一批名老中医,我皆知之较深,多是我尊敬并得到帮助的前辈或故友。他们学有根基,聪明渊博,善辨阴阳,谨察气运,深通脉理,精于临床,性格虽各有不同,然均宽厚仁慈,勤奋刻苦,其研究中医各家理论及医疗实践能力,与国内一流大家并无二致或尚有其所长处。
上世纪50年代我从成都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班毕业时踌躇满志,却因不了解贵州中医状况,担心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众多问题难以解决而心怀忐忑。回黔工作后这种顾虑很快烟消云散,贵州诸多中医前贤,使我受益终身。李彦师、王聘贤、黄树曾、张致安诸先生治学严谨,深刻研究中医古籍,旁及诸子百家,所著《伤寒论考评》、《神农本草经研究录》、《金匮要略释义》、《伤寒论详解》、《用药经验秘录》、《医术录要》等书,广泛采取百家精华,逐篇逐条,逐句逐字,考察伪讹,评论价值,参于己见,今天读起来仍觉理意畅达,又多独到见解,为近代不可多得的好书。青年学者们提出普通或极生僻的问题,老先生们总能应口回答,并且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尤能结合临床实践,从来不尚守陋空谈,对于我们这些后来学者,真是嘉惠无穷。70年代袁家玑先生在全国中医研修班主讲《伤寒论》,80年代石恩权先生国内首次开讲《温病条辨》原著全文,均大受欢迎,盛况一时。至于各位前贤临床论治,识证既精准,胆魄也宏大,用方圆机活法,刻于求工,多三五七味之小方,视之玲珑剔透,直窥病机证要而拨动之;偶有三五十味之大方,井然有序,气势磅礴,攻邪有力,又令人可以放胆运用而无疑虑。观陈真一先生治产后盆腔感染并急性肾炎心衰,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三五剂而使病危者渐愈;石玉书先生治斑疹伤寒高热神昏,辨厥阳之证以附子、大黄、黄连为方,一剂而热退神清;汪振华先生自制时症散,段仲隆先生自制辣蓼藿香散治疗多种急性消化系传染病,曾活人无算;王希仲先生治慢性心衰,以麻黄、半夏为细蜜丸,蠲痰饮而通阳气,缓缓图之以良效;陈孙阶先生所拟幼儿咳嗽、幼儿腹泻、幼儿厌食方经治数十万患儿,多迅速取效;顾乃熹、白志祥、梁深石先生的接骨、消炎、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骨伤科秘方;赵韵芬先生治疗淋巴结核、腮腺炎、蜂窝组织炎等外疡秘方,当时在国内已经产生影响。每忆及此,我常有“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的深切感佩。
如今我已是八旬老人,我的这些良师益友已经先后辞别了这个世界,而他们累积一生经验所得的大量医方,乃是一笔价值难以估量的科技财富,应当极为珍视,继承发扬,却因各种因素长期散失各处,任其渐行湮灭,我常为此感到痛惜和遗憾。
今石君以传承祖国医药文化为己任,长期淡泊守寂,暗下深刻功夫,收录上述数十位贵州名老中医所拟所常用大量医方,反复权衡,细心比较研究,选择重要而具代表意义者编纂成书,内容十分丰富,考证非常严密,记述真实可靠。所附篇篇评议,或简略或详尽,融汇古今,弘扬新论,兼抒己见,认真求证前贤丰富实践经验,深刻诠释其理论层面之未备。虽深谙各家医理,石君却很少引经据典,下笔精练老到,文采灵动。我注意到全书七百余篇总计数十万言评议内容,竟未见一句“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之类的浮泛陈词,这不仅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对这些名医前辈及其学术成就的充分尊敬与真正理解。
本书兼收各家,是分量很重,难度很大的科研工程,石君以一己之力完成,自有其厚积薄发之势,然其艰辛勤苦的程度亦可想而知,除学识与精力的全部倾注外,必然需要一种道德力量的全力支撑。石君说:“我不去认真做这件事,又担心别人也不会去做,如果情况确实如此,任由包括父兄师长的诸多宝贵经验,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殆尽,心中的罪孽,恐怕一辈子都不会让我得到安宁。”我闻之深深感动,抱病为本书序。
壬辰年芒种于贵州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