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才子贾谊:30年前,如果子婴不投降,秦朝绝对可以翻盘
发布时间:2025-05-27 20:26 浏览量:34
贾谊是汉朝初期著名的才子,他年仅18就因为熟读史书,在郡里出了名,被郡守收为弟子。后来贾谊到朝廷上当官,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汉文帝本来想把他提拔为公卿,但因为贾谊思想超前,受到老臣们的排挤,最后不得不作罢。最终贾谊被调离长安,去给梁王当老师,他多次针对时事上奏,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观点,汉文帝虽然每每称善,但都碍于形势而没有采用。后来梁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照顾不周,内心十分煎熬,不久后也死了,年仅33岁。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贾谊的《过秦论》无人不知,《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讲的是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的亡国之失。子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识时务者,贾谊却把他视为无能之辈,说他的能力比不上中等人。贾谊认为,子婴面对的局面绝对不是无可救药的,只要他能振作起来,集中秦国的力量抵抗起义军,秦虽然可能失去关外之地,但关中和巴蜀绝对能保得住。
贾谊甩出了一个问题:从秦穆公到秦王子婴,一共二十多位君主,代代称霸天下,是因为秦国每一代都是明君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连出二十多代明君是古今中外都没有的事。那是为什么呢?贾谊认为是因为“势”。
古人讲的“势”是什么东西?打个比方,一个平坦的斜坡上面有一个球,球必然会滚落到坡底,不管它滚落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结果是一定的,这就叫势。
秦国的大本营关中是四塞之国,历史上六国曾协力攻秦,其兵力虽然比秦国强大,但就是打不进函谷关,最后只能一哄而散。秦国打得了别人,别人打不了秦国,这根本就是个不公平的游戏。秦国的游戏难度是简单级,君主努努力就能建功立业,其他国家的游戏难度是地狱级,君主稍微有点不给力,就可能遭受沉重打击。
秦国不仅有地理赋予的势,还因为商鞅变法百余年的积累,在国力上与其他诸侯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零散的聚居区合并到一起,所以秦国的城市人口非常多。既然城市人口多,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就是件有性价比的事。城市的人口也多城墙也厚,就非常难以攻克。
虽然当时章邯已经败了,刘邦也攻克了武关,项羽也带着四十万大军朝关中杀过来,但贾谊认为关中和巴蜀绝对能守住。刘邦孤军深入,让他进了关中又如何,只要守好城池,再派出奇兵切断其退路,刘邦的军队必定被耗死。只要能组织足够的军队防守函谷关,项羽也进不了关中。如此秦国就可以守住自己的基本盘。
大概两百年后,汉明帝出言反驳了贾谊的观点。汉明帝认为子婴绝非无能之辈,他认为,子婴继位时不过是一个傀儡,大权掌握在赵高手中,一个无能之辈面对这种情况,一定会苟且度日,只求活命。然而子婴却能把赵高骗到他的家中,将其杀死,最后还将他的尸首车裂,让人们见识奸臣小人的下场,说明他是个很有智慧也很果断的人。
汉明帝认为,秦朝的衰败不是一天两天导致的,秦朝衰败的根源在秦始皇,秦二世把各种弊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到最后秦朝的江山已经土崩瓦解,就算把周公那样有智慧的人喊来,也无能为力。子婴才当了几天皇帝,贾谊既然把秦灭亡的责任怪罪给他,实在是不合适。
汉明帝认为,秦朝虽然有地形上的便利,但因为积弊太深,已经无力回天。可以打个比喻,如果你在家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那么你一定要意识到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蟑螂早就成群了。秦朝末年起义此起彼伏只是表象,深层的原因是秦朝这台战争机器已经无法正常运转,关键部位的齿轮早就撞坏了。
不过我们要明白,汉朝的宣传口径一直是:刘邦能夺取天下是天力相助,非人力所能及。汉明帝作为刘邦的子孙,肯定是不愿认同贾谊这种无视天命的说法的。我认为,贾谊的说法更有理有据,汉明帝的说法太空,没有进行充分论证,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