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林可以理解,为何要批孔呢?这是他为众生平等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发布时间:2025-05-26 13:20  浏览量:24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小北京用无后坐力炮打敌人的地堡,不料连续两发都是哑弹,自己反而因暴露位置而壮烈牺牲。连长梁三喜拿起炮弹一看,看上面的生产日期是1974年4月,不禁爆出粗口:批林批孔,批它个NN的。那么,这几件事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批林,这倒好理解。那一年的9月,伍兹(woods)发生了“一夜孤行惑古今”的事情后,针对他的批判就开始了。人们不敢相信,被钦定为接班人的人,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人们越愤怒,对他的批判就越厉害。

可批孔又是为了什么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难道和这件事也有关系吗?

现在公开的解释是,事发后,人们在伍兹的家里搜出了大量孔子的著作,其中许多地方都做了注释,如“克已复礼”、“唯此为大”等,所以伟 人认为伍兹这不可理喻的行为,根子上的原因是封建等级思想在作祟,这一切都是孔孟的儒家思想造成的。

事实上,早在1958年的武昌会议上,伟 人就首次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质疑,称孔子“圣人不圣”,这和他年轻时尊崇孔子的态度截然相反。

此时建国还不到十年,但他已经觉察到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和特权思想在官场上蔓延。到了1964年的北戴河会议,他又批评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他说,孔子所爱的“人”并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只是一小部分统治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地认识到孔学维护旧秩序的本质,并多次提出“孔学明高实秕糠”。他指出,历代皇帝独尊儒术、神化孔子,不过是要将孔子的思想变成统治工具,而真正的儒家精神应该是“民为贵”,用他的话说,就是“人民万岁!”

他还指出,孔学的本质是封建礼教,而封建礼教的本质,则是等级制度,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旧伦理,是一种跪拜文化,和他们这一批人坚持追求的真理完全相悖。

在他看来,儒学应该是有教无类,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而不应该被异化成某些人的特权和统治工具。或许在他的内心中早就酝酿着一场批孔的运动了,只是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直到伍兹的事件发生后,机会才正式来到。伟 人想借这个机会教育一批人,挽救一批人,让大家从封建等级思想中走出来,从只想着封妻荫子的局限性中走出来。

于是,从1974年1月开始,全国性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批林只是表象,批孔才是要去除人们思想深处的不合时宜。只可惜,批林批孔的运动被几个人利用了,成为一派攻击另一派的工具,最终在当年6月被叫停。

运动让正在慢慢恢复的生产秩序再次被破坏,1974年上半年的工业生产显著下降,尤其是钢铁、煤炭、化肥等产业产量下滑,军工生产也出现大量欠账,因为工人师傅们都搞运动去了。

1973年,工人日均工作时长为7.5小时,到1974年上半年就下降到5小时,其中还有3小时要进行思想学习,真正用来生产的时间仅2小时。1973年炮弹质检合格率为98.8%,到1974年上半年下降到88.6%。这就是电影中小北京的无后力坐炮连续哑弹的原因。

这一年,伟 人已经81岁了,这是他后一次为了心中追求的理想所做的努力,批林批孔的初衷是好的,是要批判披着孔学外衣的封建礼法、批判封建特权和等级思想,是批判人们思想中的复古和守旧观念,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混乱。

这半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减少5亿元,支出却增加25亿元,刚刚有点好转的经济形势再次掉头向下,正常的教学、生产和科研也被迫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