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元朝时期(111)

发布时间:2025-05-26 11:50  浏览量:27

【历史小知识】元朝(1271—1368年),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国,于1206年建国,到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又称蒙元、皇元,1279年灭了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也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元朝。历经97年,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本期介绍元朝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之罗天益的《卫生宝鉴》。

(一一一)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卫生宝鉴》内容简介
《卫生宝鉴》元代著名医家罗天益于公元1283年编撰的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医书。全书共二十四卷,另附补遗一卷,计481板,共155000余字。该书元刻本因战乱而佚失,现所存最早版本见于元代杜思敬编纂的丛书《济生拔萃》,但内容不完整。其主要内容有:

一、卷一至卷三:为药误永鉴,收录25篇专题医论,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以病案形式剖析误治案例,警示医者避免用药失误。

二、卷四至卷二十:为名方类集,精选古今效方766首,按病证分类(如中风、咳嗽、疮肿等),详述方剂组成、主治及用法,为本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卷二十一:为药类法象,阐述张元素、李杲的药物学理论,将药物按五气(风、热、湿、燥、寒)及升降浮沉分类,常用药的性味、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四、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四:为医验记述,记录罗天益的临证经验,结合具体病例分析诊疗思路,体现其灵活运用理论的实践能力。

五、补遗一卷:系后人所增订,收录张仲景以来历代名家治疗外感等病之经验方剂。

《卫生宝鉴》作者承袭易水学派,继承“脾胃学说”,融合和吸收张元素、钱乙等医家的学说,形成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书中提出“饮食所伤有饮伤和食伤之分”、“劳倦所伤有虚寒和虚热之别”等思想,细化脾胃病因分类,强调脾胃功能以及整体观认识。对三焦气分实热与血分实热的辨治有独到见解,倡导“药证相对、名实相符、随证加减”,反对机械套用古方,强调根据病情灵活调整用药。该书是最早创用“导尿法”治疗癃闭的医著。

《卫生宝鉴》元代刻本因战乱佚失,明清时期多次刊刻。
蒋用文在序言中称其“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

郧城(在今湖北安陆市)砚坚(即砚弥坚, 一名贤, 字伯固,湖北应城人)在序中说:“得是书者诚能习而读之,玩而味之,了然于心而无疑,一旦临用,如鉴之虚明,物来而应,若妍若丑,无纤毫之差,其用岂不博哉?”明朝翰林院学士杨荣(注: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人)在重刻《卫生宝鉴》序中写道:“发前人之所未发,故其所著之方,靡不神效。谦甫受业其门,得闻至论。其为此书,斟酌损益,具载悉备,嘉惠于世者厚矣。公达既精通其艺,上承于眷遇,下济于斯人,而尤惓惓以继先志为务,此仁人孝子之用心。”

【作者罗天益简介】

罗天益(约公元1219年—1288年9月),字谦甫,元代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是元代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易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小时候继承父亲的训导,有志于学经史,攻读四诗五经。生逢乱世以及家境贫困,长大后,仕途无望,便弃儒学医,经友人周都运推荐(友人推荐词: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在公元1238至1244年之间他师从李杲(即李东垣),在李杲的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医术,尽得其传,成为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还合编了《内经类编》,在师傅仙逝后将李杲的《兰室秘藏》、《脾胃论》等多部著作刊行发表。

学有所成之后,他在家乡藁城开业行医,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闻名,至元二十一年(即公元1285年)罗天益应诏参与编著《本草》工作三年,还曾被征召为军中太医,为上层人物及蒙古王族诊治疾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晚年他以《内经》理论及张元素、李杲的学说为宗,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成为其代表作。罗天益卒于约公元1288年9月,享年69岁。

罗天益继承并发展了李杲的脾胃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作用。他进一步阐发了脾胃损伤的分类,提出须分饮伤、食伤和劳倦伤,并辨明虚中有寒和虚中有热的不同情况。在脏腑辨证的启示下,罗天益首创三焦寒热辨治理论,对上焦、中焦、下焦的病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罗天益主张用灸法温补中焦,既能治疗中焦不足的虚寒证,又能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他反对滥用苦寒药物,强调用药需根据病情,避免误治。

罗天益除撰写了《卫生宝鉴》外,还编撰了《东垣试效方》九卷,整理了张元素的《洁古注难经》等著作。此外,他的《内经类编》、《药象图》、《经验方》、《医经辨惑》等书虽已佚失,但仍能通过相关文献窥见其学术思想。

桃花岛陈药师评价】罗天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一生行医济世,不辞劳苦,无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他曾感慨地转述许衡(字仲平,元代的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之言:“富足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有过恶不能匡救,有病不能医疗。”这种济世情怀,正是他医德高尚的体现。有诗为赞:
谦甫真定藁城贤,幼志经史志弥坚。
乱世家贫途路断,弃儒从医德心传。
周君荐语情真切,李氏门墙意惓惓。
数载钻研承绝学,多编刊印继遗篇。
藁城悬壶声名远,诏命修书岁月绵。
军旅为医王族愈,临床积验术精全。
内经宗法融新悟,脾胃学说展卓妍。
饮食劳倦细分判,虚热虚寒细辨诠。
三焦寒热开新论,脏腑辨证启后贤。
灸法温中施妙术,苦寒慎用避偏愆。
卫生宝鉴传今古,六九春秋耀史笺。
医道千秋留典范,德馨万代颂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