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隋唐时期(19)
发布时间:2024-08-04 20:58 浏览量:43
《黄帝内经太素》民国版本
(十九)隋唐时期中医药著作
1、《黄帝内经太素》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末唐朝初著名医学家杨上善编撰的一本注解《黄帝内经》的中医学著作。据说原著有30卷,但国内仅存23卷残本,而在日本却有比较完整的版本。它是《黄帝内经》早期的传本之一,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并保存了许多古典医籍佚文,是研究《黄帝内经》的一本重要参考文献。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针灸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都借鉴此书的注释,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黄帝内经太素》根据内容性质的异同,将其重新编次并注释,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十九大类,其编著的体例是取法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的叙述方法。
《黄帝内经太素》在医学史上与《内经》、《难经》齐名,列为“七经”之一。故著名学者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林亿《素问补注》序云:“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在南宋后一度失传,但却在日本有较为完整的版本。时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有收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的《黄帝内经太素》,虽然残缺七卷,杨守敬却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并对此书进行了考证、注释、校勘工作。武汉大学原教授周贞亮在《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中写道:“《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三十卷,两《唐志》皆着录,北宋以还,渐多散佚,《宋志》仅存三卷,元以来遂鲜称及之者,盖亡失久矣。光绪中叶,吾乡杨惺吾先生始从日本获唐写卷子本影钞以归,存二十三卷。”
《黄帝内经太素》的目录,由于书籍版本和流传情况的不同存在不同差异,下面为晚清学者萧延平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撰成《黄帝内经太素》校正本为蓝本的目录:
卷第一:内容佚失,具体篇目不详。
卷第二:摄生之二,包括顺养、六气、九气、调食、寿限等内容。
卷第三:阴阳,涵盖阴阳大论、调阴阳、阴阳杂说等篇章。
卷第四:内容佚失,具体篇目不详。
卷第五:人合,包括天人合、阴阳合、四海合、十二水等篇章。
卷第六:脏腑之一,涉及五脏命分、脏腑应候、脏腑气液等内容。
卷第七:内容佚失,具体篇目不详。
卷第八:经脉之一,包括经脉连环、经脉病解、阳明脉解等篇章。
卷第九:经脉之二,涵盖经脉正别、脉行同异、经络别异、十五络脉、经脉皮部等内容。
卷第十:经脉之三,涉及督脉、带脉、阴阳乔脉、任脉、冲脉、阴阳维脉、经脉标本、经脉根结等篇章。
卷第十一:输穴,可能包括本输、变输、腑病合输、气穴、气府、骨空等内容。
卷第十二:营卫气,涉及营卫气别、营卫气行、营五十周、卫五十周等篇章。
卷第十三:身度,可能包括经筋、骨度、肠度、脉度等内容。
卷第十四至卷十六:诊候部分,可能包含四时脉形、真脏脉形、四时脉诊、人迎脉口诊、色脉诊、尺诊、尺寸诊、五脏脉诊、虚实脉诊、杂诊、脉论等内容。
卷第十七至卷十八:证候部分,具体篇目可能因版本而异。
卷第十九:设方,可能包括知古今、知要道、知方地、知形志所宜、知祝由、知针石、知汤药、知官能等内容。
卷第二十至卷三十:可能涉及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上目录仅供参考,具体应以实际阅读的版本为准。
2、《黄帝内经太素》作者简介
杨上善(589年—681年),是隋代至初唐时期的杰出医学家。生于隋开皇九年,卒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享年93岁,祖籍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还任过太子文学、弘文馆直学士、沛王文学、左武卫长史、左卫长史、太子司议郎、太子洗马等职务。
杨上善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但史书却没有他的传记,杨上善编著有《黄帝内经太素》30卷。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据记载,杨上善在11岁时(开皇十九年)出家为道士,据《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记载:“杨上善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受诏入朝,除弘文馆直学士(掌管书籍,教授学生的一种官职),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因年老辞官归家,次年去世。”据史料记载显庆五年是因唐高宗病情加重,武则天代理朝政后,杨上善才奉诏入宫,此时,72岁的杨上善当了一个文官,没有重操旧业当医生。
但他晚年远离政治,归隐杨山研究道家学说,写出《老子道德经略论》、《庄子注》、《三教论衡》等经典著作,同时潜心研究医学并留下《黄帝内经太素》等医学著作,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杨上善一生著作有79卷,其中涉及道家经典的学说著作36卷,医学类著作43卷,并在弘文馆任职期间与其他同事一起,参与编撰《唐本草》。这些著作为后世造福,他的处世之道和学术成果,值得后人不懈研究和学习。
桃花岛陈药师认为:纵观杨上善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在隋朝官至太医令,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国医”“大博士”。杨上善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本身,更在于他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他的分类研究方法为后世中医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黄帝内经太素》和《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文献,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