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二字古今概念完全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5-05-26 05:39 浏览量:24
《道德经》概念几乎融入中国人生活的血脉当中。
譬如,古今都说“和气生财”,但古代客栈、商贾必有打手,随时会对恶意挑衅者进行镇压。而现代“和气”几乎是忍让和妥协的艺术。
《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和”,老子到底在说什么?
和,大多数人理解成“和气”。这在古语中非常正确,但在现代语境却是非常错误。它的错误不在“和”而在“气”。
“和”在古语中特指“搅和、搅拌、搅动”,譬如“和面、揉和、揉搓”。特指事物中的作用力的搅动、推动。
现代概念“相互作用”。
而,古文中“气=炁=力气=作用力”。但大多数现代人,会理解成一种氛围。和气,就是和蔼的氛围。这与古语完全不一样。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特指: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并且起因动果间充满了作用力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必然存在暴力和柔力。
古文难以解读的原因,就是古文字“形似神不是”的特别状态。也就是古今同一个字体,内容概念却风马牛不相及,而人们却会下意识的“以今解古”。
譬如看到“无”下意识就是“没有”。
古语中代表事物起因动果的文字有三组:阴阳、无有、空色。
除了“无有”老子在《道德经》中清楚告诉大家“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特指:无、体现为事物起因,问题原因;有、体现为事物动果、问题结果。其他两组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源远流长中,它们一直代表事物起因动果。譬如“一阴一阳之为道”。
道是什么?科学原理!
“一阴一阳之为道”,说的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是一种科学原理。
“负阴而抱阳”,特指:依据事物起因呈现出事物动果。其中:抱,特指体现、呈现。譬如“抱病”特指:呈现病态。
由此可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并且起因动果间冲满了作用力(气)的相互搅和。
用现代话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并且起因动果间充满作用力的相互作用”。
古语中“和气”就是:调节、调理、理顺这些作用力的作用关系为我所用。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现代语句中“和气”仅仅剩下:客气、妥协、忍让。几乎成了软弱的代名词。
古文今解工程量比较大,最难的是需要每个古文字用现代概念解析清楚。看起来非常凌乱。
不要着急,你需要仔细思索,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不是说些毫无厘头的哲理。
2500年前,老子跟大家讲万物运动变化规律,而不是跟大家聊生活常识,人生哲理。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翻译过来:
道是可以传授的道理,但不是寻常道理,而是科学原理。这个概念必须根植心中,否则你对道学解读几乎是无根之水。永远不明白老子在说什么。
譬如“和气”说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理——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它们涉及万事万物。而不仅仅是人生哲理。
既然是“和气=相互作用”,那又怎么可能只是“忍让和迁就”,必要时候需要雷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