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阴三阳概念命名探究

发布时间:2025-03-24 22:27  浏览量:9

【内容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特征,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汇统一,强调“天人合一”。依据圭表测影绘制的太极图蕴含着中医阴阳学说基本内涵,视周年阴阳变化曲线体现四时八节阴阳气之升浮沉降的动态变化规律,六气、五行和藏象等相互对应构成道法自然的中医哲学基础,形成了“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的宇宙万物表达模式,这对解读三阴三阳原始概念和命名有很好指导意义。

【关键词】圭表测影圆运动三阴三阳概念渊源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这些概念的命名是由三阴三阳之名(厥阴、少阴、太阴、少阳、太阳、阳明)+六气+五行的合称。源自何处?为何如此对应?古人为何把三阴三阳之名与六气和五行搭配的时候是厥阴风木而不是少阳风木,是太阳寒水而不是太阴寒水,是少阴君火而不是太阳君火等等,这些问题牵涉到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意义重大。笔者参阅《黄帝内经》、《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以及张登本老师讲《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的内容,特别是到登封观星台,实地参观了曹书敏老师实测日影,利用告成观星台高表二十四节气测影数据,精确绘制出阴阳太极图(见图4)的心得体会,促使笔者对三阴三阳概念的命名作如下探究:

一、圭表影长变化图体现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太极图体现着太阳视运动的变化,已成为学界共识。古人立表测影,采用移光定位法就很直观地绘制出太极图,并且把平面的图形与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对此做过深入实践研究的是登封市中等专业学校的曹书敏老师,他借助登封古观星台圭表仪器,通过模拟《黄帝内经》中移光定位和使用圭表测影数据两种办法绘制出的晷影太极图,为探究三阴三阳概念的命名打开一扇门扉。《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法天则地,合以天光。”,《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有“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问·六气藏象论》中说“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到“天运当以日光明”,“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黄帝内经》有多处谈到移光定位概念,曹老师通过实践,还原模拟移光定位的操作过程,它是古人利用游盘和定表先确定了每天正午的地方时,然后利用两表确定南北方向,将逐日测量影长点连接起来,就体现了太阳一年中不同时段的变化,这些影长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消长的规律。见图1

图1移光定位测影盘

我们把古人这种原始的立竿测影的设置称为晷仪。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平整的木板上画出一个圆周,以十字形式表示出二至二分,然后按顺时针,以等份形式标示出二十四节气,且冬至与夏至,呈南北方向放置。然后在圆心处插一根细针杆为定表,观察冬至正午时的影长。在圆周外侧于夏至处插一根同样粗细高低的细针杆亦为定表,旋转木板,并标记出不同节气的影长位置,最后将不同影长位置连接起来,就出现的近似太极的图案。(见图2)

图2没有修正前的晷影连线图与太极图有一定的区别

注意,这并不是太极图,而是平面晷影图。真正的太极图并不是定表游盘影长图,而是二十四节气影长增减变化幅度图(见图4)。二十四节气影长增减变化幅度图就需要在定表游盘影长图基础上进行修正,即把各影长中包含的夏至日影长去掉,也就是把夏至日的影长归为零,其他节气的影长减去夏至影长再标点连接。操作方法是:(1)上半年,从圆心定表冬至点开始,依次以不同时段定表投射的影长减去夏至日的影长1.5尺(指告成“地中”位置)后的长度为距离描出标点,连接各点后画出上半年影长弧线。(2)后半年,从圆周夏至点开始,依次以不同时段游表投射的影长减去夏至日的影长1.5尺后的长度为距离描出标点,这样夏至日的影长归为零,连接各点后画出后半年影长弧线。在冬至点恰好与上半年修正点对接上,得到修正圆中S线就是太极图形状。(见图3)

图3修正后的晷影变化连线图体现了太极图的阴阳变化

对于移光定位概念的理解,“移光”,并不是移动太阳光线,而是移动一个圆盘所标记的不同时段,可以是二十四节气,也可以是月份。“定位”就是确定定表和游表的影长,把不同节气的圭表顶端影子标记下来,然后加以连接。为什么要用两根圭表呢?因为如果使用一根圭表,标志一年不同时段的圆盘“移光定位”后是个大约对称的心形或扇形。除此之外,曹书敏老师利用告成观星台高表24节气测影数据,精确绘制出阴阳太极图。(见图4)

图4采用圭表测影数据绘制24节气晷影曲线图

按照现代天文学理论来讲,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地球绕日公转轴偏角的存在,从地球视角观察,一个回归年不同时间,由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圭表投影的长度有变化,冬至日影长最长,夏至日影长最短,上半年影长由冬至日的最长影逐日变短,下半年由夏至日的最短影逐日变长,以影长为阴,以无影的线段为阳,每一节气的影长和影长变化曲线,体现了太极的变化规律,主要是阴阳并存,阴阳互交,阴极生阳,阳极隐阴,其阴阳变化以圆心点为基础,不离不弃,负阴抱阳,周而复始(见图5)。

图5圭表测影太极图展示中医阴阳学说内容特征

以上晷影实测阴阳太极图和移光定位实测阴阳太极图是相同的,充分表达出阴阳消长图式特征。以普遍直观可视的形式表达出抽象的天地阴阳之气交互,彰显出古人圭表测影呈现天地信息、测量天圆地方的渊源地位。晷影阴阳太极图下方为冬至,上方为夏至。且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再换回到冬至的周年顺序,从左到右,符合天文学上的左旋顺序。在空间上,二至二分照应春夏秋冬和子午卯酉。尤其是阴阳变化幅度,与十二消息卦密切照应,形象表达了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之四时正气之序。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包含着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动态变化,可以从中看出阳气的释放度和收藏量,阴气的下降度和收敛量,对照《素问》阴阳离合论,很巧妙展示了三阴三阳的微妙输布离合规律。

二、三阴三阳之名与六气和五行“应”“位”关系展现天地时空特征

三阴三阳之名与六气、五行“应”“位”关系,在《黄帝内经》不同篇中有记述。《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有古人通过圭表对日影变化的观察来确定季节循环和阴阳盛衰的记录。“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它描述了三阴三阳的一种模式,是阳气和阴气从少到多的顺序(盛衰何也?)是怎样的?“此所谓气之标”。气:就是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它的实质是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相互交融、升降、出入、开合、胀缩形成的六种气候特征。标:是名字的意思,就是给气起的名字,分别叫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根据什么起这些名字呢?“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它描述了古人用圭表测量日影(移光定位)来确定四季六气顺序(因天之序)和阴阳气盛衰(盛衰之时)的场景。

说明古人给气用阴阳起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名字,是通过圭表对日影变化观察记录掌握气候寒暑往来循环顺序和四时阴阳盛衰变化规律来确定的。《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和《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讲了六六制节和九九制会的内容(见图6)。

图6六气五行方位节气腑脏卦位洛书照应图

一个是言天气与人气相通的关系,一个是言地理与人气相通的关系。它是古人认识天地的简化模型,天圆地方。其重点解释了两个字:一个是“应”,一个是“位”。“愿闻地理应六节气位何如?”。“应”是指五行(地理)对应六气的对应关系。也就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寒对水、风对木,热对火(上升的热叫君火,下降的热叫相火)、湿对土、燥对金。第二个重点字是“位”。《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说:“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气)治焉。”就是说一年有四时(季)、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从大寒起每四个节气段为一个主气,共六个,称六气。二十四节气的气与六气的气是体与用的关系,前者指这一节段,后者指这一节段气的主要特性与作用。它们的气位顺序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是这样描述的:“显明(清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完整显现了六气在一年中的排位顺序。(见图5)三阴三阳之名与六气、五(六)行“应”“位”关系展现了阴阳交互天地相通的时空特征。

三、“三”生万物构建万物肇源之人体生命程式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生万物”、“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成了天地构建万物的肇源。怎样理解“三”的含义有助于对三阴三阳概念命名的理解和认知,更好的理解由其框架的人体生命程式。

“三”为第三步阴阳交合。在中国古人文化观念中认为天地未形成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一为混沌未开天地之初的状态。二为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形成天地阴阳分离的状态,也称先天。三为先天形成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再生万物的状态,也称后天。也是第三步。这是第一层理解。万物都是阴阳交融互涵,激荡和合形成的。

“三”为时空万象三态势。时间讲:古今来(昨今明);空间讲: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容间讲:大中小(表半表里里);静态讲:固液气(冰水汽);动态讲:开合枢(始经终);势态讲:盛平衰(强平弱)、太少厥明(势欲大为太、势欲小为少,势极:阴为厥阳为明)。势态比静态、动态多个能量场在里面。势欲大为太、势欲小为少,势极阴为厥阳为明。这种理解是找到三阴三阳之名对应六气五行命名的关键“钥匙”。

“三”为阴、阳之气化三态。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也。”这段话讲万物生于本,本于阴阳,其气三,就是阴之气化三态、阳之气化三态。阴之气化三态是厥阴、少阴、太阴,阳之气化三态是少阳、阳明、太阳。

三而成天天以六气应之,也就是说阴、阳之三气化态以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名分别对应了风、热、湿、暑、燥、寒六气;三而成地地以五行应之,五行中的火分成了君火和相火算是六行,也就是说阴、阳之三气化态以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名分别对应了木、君火、土、相火、金、水六行;三而成人,人以六腑五脏应之。也就是说阴、阳之三气化态以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名分别对应了肝和心包、心和肾、脾和肺、三焦和胆、胃和大肠、小肠和膀胱这些脏腑的功能特性和作用(见图7)。

图7中医天地人三相构建图

清代御医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从化》中有明确阐述:“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腑),秉地气而生五藏(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国医老中医李可在给弟子张涵的书序中这样评价黄元御,他是汉唐以后千百年来把中医拉回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原义上的唯一一人。通过上图(图7),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的意思,三阴三阳中既有天气的名字,又有地气的名字,人是天地合气所生。所以对应三阴三阳就是六对脏腑。这就是“三”生万物构建了万物肇源之人体生命程式。天地人通过三阴三阳统一为了一体。形成了天人相一的生命和疾病相互影响模式。

《内经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运气七篇讲解》中认为“所临”,指前述之风、热、火、湿、燥、寒六气来临。“脏位”,指人体脏腑部位。中医学也就根据季节气候变化特点及其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和临床表现来对疾病命名及进行五脏定位,五气定性,王冰在注文中指出,中医学中的五脏,主要是根据五行五方加以归类。

人体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脏腑与气候变化不能相适应而来。其注云:“肝木位东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西南方及四维,肺金位西方,肾水位北方,是五脏定位。”张介宾注此与王冰注文基本相同,但将王冰注之“脾土位西南及四维”,改为“脾土位中及四维”。中医学在辨证论治中的定位定性及疾病命名上,季节气候和天地阴阳变化特点与症状和体征的关系是其重要依据。

四、降沉升浮提携天地阴阳循环的大道周期

图8四季阳热之气升浮沉降之圆运动图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秋冬春夏中,西北东南中。图的虚线为地面,虚线下为地面下,虚线上为地面上。图的圆线上方在云层之际,图的中心,为一个生物的环境的大气圆运动的中心,由中心以观察四维,便见一个生物所在地的宇宙范围,图的中心的中字,作为人立足点。降者,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也。沉者,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也。升者,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也。浮者,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也。中者,降沉升浮之中位也。

立秋为降之起点,立冬为沉之起点,立春为升之起点,立夏为浮之起点。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也。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春分则土上土下的热平分也。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降极则升,升极则降,升降不已,则生中力。亦大气圆运动自然之事也。”(见图8)

立秋后,阳热火气开始敛降,降入地下,同阳热一起敛降的还有空气中的水气(湿气)。湿气降敛凝结而为霜露,化为水入泥土为地下之水。降沉的阳热冬季就蕴在地下之水中。八卦的坎卦即是此象义,水中一阳为君火之根。

《四圣心愿·天人解》:“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以上内容都揭示了降沉升浮是提携天地阴阳循环的大道周期。

五、六气命名彰显天地相参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形成三阴三阳的中国文化根基。

六气分法为什么不是四气、五气或七气、八气?其分法也基于“三”生万物的时空万象三态势认知。阳三气阴三气。

六气是二十四节气中从大寒开始每四个节气段为一气,是一年中的六个主气。分别为初之气厥阴风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二之气少阴君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三之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之气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五之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六之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三阴三阳以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之名对应六气五行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的命名彰显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天地相参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命名释义详细介绍如下:

初之气——厥阴风木(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命名释义:此气运段特征节气为大寒,大寒为天气阴冷至极,厥者极也,势欲大为太、势欲小为少,势极阴为厥,极阳为明。故名厥阴。大寒之后,日照时间渐长,地面冰冻消融,此阶段经秋金降敛沉入地下水中的阳热之气渐升,立春时节草木萌芽,苇管灰飞,应天为风,应地为木。轻风拂柳为之象。故谓:初之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少阴君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命名释义:此气运段特征节气为春分,春分后,由大寒厥阴顺势渐变,阴冷渐少,势欲小为少,渐少为少阴。地下之阳热火气升地上,阳热之气地上渐多,太阳北移,照临大宇,光明四达,持续上升,升将如日中天,犹如君位。上应天为热,应地为火,上升之火即称君火。故谓:二之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少阳相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命名释义:此气运段特征节气为夏至。夏至阳光直射地上,光照最强,温热之气最盛,天若流火,火热上升如日中天后,火气旺极,物极必反,火气回头下潜,加之暑中夹湿,阳热势欲少,阳欲少称少阳。升为君,低头降下为臣,为相。故谓:三之气称少阳相火。

四之气太阴湿土(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命名释义:此气运段特征为夏秋之交地面上依旧阳热盛满,天地气交,雨水连绵,湿气滋生。立秋后,阳热火气开始明显敛降,阳热渐少,阴凉欲多,阴势至极为厥阴,阴势渐少为少阴,阴凉渐多当为太阴。立秋后,空中湿气降凝为白露,化为水入泥土为湿土。故谓:四之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阳明燥金(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命名释义:此气运段特征节气为秋分,秋分后湿气进一步降敛凝结而为霜露,空气干燥,天高气爽,大宇空明,湿气不交,火气显明,干明而燥,如果把温度(寒热)理解为一对阴阳,湿度(燥湿)理解为一对阴阳,此气运段温度为热属阳,湿度为燥属阳,两阳合明,名曰阳明,降敛之性类金。故谓:五之气阳明燥金。

六之气太阳寒水(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命名释义:此气运段特征节气为冬至。此阶段地面上的阳热经秋金收敛,沉入地下蕴于水中,地上寒而地下暖,水中之热,为坎中之阳,君火之根,冬至一阳升,阳气将渐次增强,阳势欲大称太阳。此阶段因湿气沉降为地下之水还没升华,地上又寒冰凛冽。故谓:六之气太阳寒水。

总结:三阴三阳的概念命名,是古人在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气候寒暑往来循环顺序和阴阳之气盛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确定的。充分彰显了天地相参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本义是讲天气物候特征的。天气有气温,叫温度。空气中有水分叫湿度。温度和湿度随时空相互交融、升降、出入、开合、胀缩,形成了六种气象特征,就是风、热、暑、湿、燥、寒。古人通过对天象地理的仰观俯察,分别给六气和五行做了对应,并用阴阳给起了名字就叫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它们本义不是讲人的脏腑经络结构和功能的。

古人观察天地为大宇宙,人为小宇宙,天地间有气温,人体有体温,天地间有水分湿度,人体也有水分湿度。人体中的体温和体内的湿气也会相互交融、升降、出入、开合、胀缩形成像天气那样的六种症候特征。古先哲们就把这个三阴三阳的概念引入到人体解释脏腑经络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病特征。《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用三阴三阳对天地人以及疾病做了个归纳总结。配合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全面统一、条理清晰。我们的中医先哲们用三阴三阳把天地人统成了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基础。三阴三阳概念的形成和运用,奠定了中华民族经典中医的根、中医的本、中医的魂!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