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声唤贤原创:人名“包牺”和地名“包来山”的“包”读“fú”

发布时间:2025-05-25 17:28  浏览量:19

包 1.bāo。1)觅。如:包车、包(雇)人。2)全包,全部担当,负责到底;都赔偿。如:包赔。豫鲁关陇交界一带方言:我来包(还)给你。包圆;我把你这苹果全包(买)了。“包庇(bì)”不读“包庇(pì)”。“包修(全部负责承担修理、调换等)”不同于“保修(保证修理)”。3.漂亮。包相 湘方言,同“索丽”,美丽。2)Bāo。(1)姓。A.单姓。常见大姓,略。历史名人有:包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著名清官。“包拯”的“拯(zhěng)”不读“zhěn”或“zhěng”。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安徽省泾县人。包森: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抗战英雄,陕西蒲城县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要创会人包尔汉。B.复姓。张包:张姓和包姓联合而成,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名人有我国著名的集邮家张包子俊。(2)地名。如:包头。3)通“苞”。开包:女子破身。包桑:即苞桑,牢固。见复姓“包丘”。亦作“苞丘”。

2.fú。1)复姓。包丘。亦作“苞丘”,即浮丘;。〔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楚有包丘子(李斯的同事荀卿)。”2)人名。《易经》中的“包牺”,即伏羲。其他典籍用例略。3)古地名。包来,地名,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省莒县的浮来山,最初名为浮丘山。《谷梁传·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都记载了鲁莒两国国君会盟于“浮来”今存有会盟碑。浮来山今是AAAA级景区。

3.páo。1)通“庖”,厨房。《周易》(第44卦之姤卦·九二爻):“包有鱼,无咎(厨房里有鱼,,不会有差错)。”《周易》《姤卦·第四爻·爻辞:九四》:“包无鱼,起凶(厨房里没有鱼,会发生凶险)”2)通“匏”。如:包(匏)瓜。

举例:①辨例:《现汉》《新华字典》仅有“bāo”的义项。《辞海》有“bāo”“páo”的义项。《康熙字典》依据典籍收有“fú”的音义,是古今皆用的义项,既有复姓和人名,也有古地名,理应采信。

②误例:1.“包庇”误读“包庇”:陈璟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81页),载文说:“经常听到有人将此词,说成“包pì”。

2.“包修”“保修”混淆: 徐睿等在《烟台晚报》(2009年12月12日第9版)载文《“保修”“包修”,一字差千里》,写道:“当心商家玩文字游戏。李某在一商场购买一台液晶彩电。商家告之‘终身包修’。彩电搬回家,断断续续地坏了一两次,商家都顺利维修好了。可是,当第三次出现故障时,商家明确地告诉李某,‘包修期’是一年,现在过了,要修理就得收费。李某质问:‘去年不是说‘终身包修’吗?商场负责人说:是你听错了,我们说的是‘终身保修’,是说彩电坏了保证给你修理,但没说不要钱啊。”

3.“包拯”的“拯”误读:央视(2017年4月9日)综合频道“过把瘾”〔(河南豫剧少儿专场(九)〕,来自山东的一6岁儿童唱河南四平调《小包公》,把戏词“我的名字叫包拯”的“拯”唱成“chěn”。主持人赵宝乐纠正说:“包拯的‘拯’你读错了,不能读成‘chěn’,应读‘zhěn’。”“chěn”是北方一些地方的方言,无所谓错不错。其实,赵宝乐也读错了。

4.周学泽、刘鸿亮在《大众日报》(2021年3月21日)载文《困扰学界700年的鲁莒会盟地点有了新考证——“盟于浮来”,“浮来”在哪?》, 称:“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齐鲁’部分,明确标注:‘浮来(包来)’……《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沂水县》载,‘周纪浮来邑,一作包来’。有游人把‘包来’误读作‘Bāo’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