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以封神的失败者:如果当初选择隐忍,他可以逆转天命吗?

发布时间:2025-05-24 18:40  浏览量:20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困乌江,穷途末路之时,他对部下说道:“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拼至最后一人,自刎而死。

有人说:项羽的失败,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华丽的错误,这场败局,华丽得近乎残酷:没有阴谋家的苟且,只有英雄末路的坦荡;没有屈膝求和的卑微,只有剑指苍天的倔强。

不知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他的每一处战略失误,居然像是上天精心设计的桥段,不经意间透着悲剧的艺术之美:

古希腊戏剧里的"悬剑"意象,像不像鸿门宴上未落的剑?垓下突围选择东南方向,暗合了《周易》“明夷”卦象,是刻意,还是巧合?就连最后二十八骑的扇形阵亡,都严格遵循着青铜编钟的音律排列规则。

他自刎的时候,又怎会料到:自己挥剑诀别虞姬的戏码,早已成为戏曲表演中代代相传的必修名段。

这种将军事行动升华成行为艺术的天赋,使得后世所有的胜利者都显得笨拙不堪。

那日的乌江凝着霜色,寒星碎在浪里,将兽面铠甲的血痕映得发亮。虞姬掷出的剑穗仍在掌心盘绕,红得像未燃尽的烽烟,每一圈缠绕都勒进掌纹里,成了解不开的血色死结。

八千江东子弟的白骨堆成北渡的魂桥,然而却见霸王勒转乌骓马头,让铁蹄踏碎最后一道逃生的月光。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并非垓下败北的借口,是青铜剑脊上刻进骨髓的狂傲:当十面埋伏织成罗网,当楚歌从四面漫成苦海,他偏要在楚河汉界的尽头,用长剑划出最后一道惊鸿剑光。

那溅入江水的不是英雄血,是两千年来无人敢临摹的苍凉剪影:当胜者的史笔在竹简上写下「汉兴楚灭」,却总有半卷残墨洇开血色荣光——原来真正的末路狂歌,早已让乌江的浪涛,把败北的绝响唱成了不朽的传奇。

那么,项羽本人勇冠三军,江东子弟兵同样勇猛无畏,为什么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呢?

如今或许有人会说,项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其实,这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的。可在项羽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贵族的行事风格。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商鞅变法后,秦国步入封建时代,才开始强盛起来,拉开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直到统一六国前,天下大多数土地还是奴隶制度。

就连影响力最大的儒家,当时的主张也一直是恢复周礼。而秦朝二世而亡,让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封建制度的先进,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封建制度是优于奴隶制度的,甚至很多人对当皇帝不屑一顾。

项羽在灭秦以后分封诸王,还将原楚国一分为三,自己模仿春秋五霸,去当“西楚”霸王,这就是当时的落后认知导致的。

包括后来的韩信,他其实只想当齐王,效仿姜太公通过战功获得领土,给后人以安身立命的保障而已。这在秦以前的时代一直都是这样的,近两千年都是如此。所以即使蒯通怂恿他造反,他都没有听从,最终被剥夺兵权,死于吕后之手。

可叹的是,韩信和项羽临终时都发出了“天意”的感慨,他们至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可以说,他们的思维限制了发展,如果韩信有当皇帝的心,他有多次机会杀死刘邦,项羽同样如此。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贵族之间的“礼”。对贵族以礼相待,对百姓视作奴隶,这就是奴隶制社会的价值观。

项羽虽勇猛过人,计谋却不足。他太依赖个人武力值,战术又过于单一:他经常亲自率兵冲锋,以武力碾压对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巨鹿之战。虽然他的英勇与果敢,让“破釜沉舟”在后世成为勇气与决心的象征,但是他也因不懂全局的谋略规划,吃了很多亏,这也是他之所以失败的一大原因。

另外,在项羽及其部下勇猛的背后,也隐藏着残忍的暴行:项羽多次屠城(如咸阳、齐地),杀秦降王子婴,焚毁阿房宫,纵容士兵对百姓烧杀淫掠,对顽抗的城池进行屠城,坑杀20万秦降卒对投降的士兵进行屠戮,视人命如草芥,导致关中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虽然项羽对部下不错,其手下的兵将上下一心,江东子弟兵甚至在最后阶段都陪他战至全军覆灭,实属难得,但他却失了民心,得不偿失。

反观刘邦这边,他入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为其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后勤和人力基础。

公元前206年,刘邦赴了鸿门宴,项庄受范增授意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项羽当时认为刘邦不足为虑,不屑于以此手段杀他。世人笑他因此错失天下,却不懂那顿酒里藏着的江湖气:比起用阴谋诡计碾压对手,他更愿在战场用长枪瞄准敌人,再致命一击。或许,这便是来自英雄和贵族的骄傲吧。

当然,项羽本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他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他和东汉末年的袁绍有些相似,虽然也广纳贤才,但却不能知人善用。

韩信之前就是他帐下的兵士,就因为不是贵族出身,即使立了战功也不被重视,只做了个侍卫武官,最终导致韩信弃楚投汉。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实现复国理想,投在项羽麾下。他跟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好友,但却跟项羽不太合拍。后来,项羽灭秦后分封诸侯时,并没有恢复韩国,扶持韩成却又将其杀害,这也彻底断绝了张良的复国希望。项伯虽是项氏宗亲,但他也逐渐意识到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等局限性,也在做政治权衡。最终的结果就是:张良改投刘邦,就连项伯也倒戈了。

再后来,项羽的高级谋士就剩下范增了,但范增的谋略和见识本就不如谋圣张良,而且他给出的意见,项羽有时候还不采纳。后来,刘邦采用了陈平出的离间计,项羽上了此当,因猜忌逼走了范增,这就使得项羽手下再无谋士可用。

灭秦后,项羽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反而大封诸侯,恢复旧贵族势力,却又未妥善平衡利益。比如,他将刘邦封到偏远的汉中、巴蜀,又将秦国故地分给降将章邯等,引发刘邦不满;对灭秦有功的田荣等齐地势力不予分封,直接导致齐地反叛。这种复古分封制,导致诸侯叛乱不断,消耗了项羽的实力。

综上所述,项羽所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在历史的前进大势中,注定被碾成一缕尘埃。如果项羽真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时代就会退步回奴隶制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项羽是以江东子弟兵为赌注,对抗天下大势,也难怪他赌输了。或许他之所以不愿过江卷土重来,除了贵族的骄傲,还因为:不管怎样,他都不是刘邦的对手,不是民心的对手,不是天下大势的对手。

如果当初选择隐忍,他可以逆转天命吗?后世杜牧《题乌江亭》中所说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项羽不能改变自己刚愎自用、不懂变通的性格,不能代表新的阶级力量,哪怕重来几次,他成功的可能性都不会大。

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他的失败源于用“个人英雄主义”对抗“时代需要的组织化力量”;刘邦则是洞悉人性与规律的,他用“包容、务实、借势”的智慧,将无数个体力量凝聚成碾压性的时代洪流。

项羽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人格缺陷,没有政治远见,战略部署失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空有霸王之勇,却缺乏帝王的胸襟与谋略,最终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中走向末路。

历史的答案或许残酷,但在改朝换代的棋局里,“能不能赢”从来比“该不该赢”显得更重要。

项羽的结局,再次印证:纵然是盖世英雄,倘若逆历史潮流而行,终难挣脱时代规律的铁律——当个人勇武与天下大势相悖,纵使能举鼎裂山,亦难逃被历史车轮碾过的宿命。

至于“项羽之败,究竟是军事失误,还是天命难违”,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玄学,还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有其合理的解释,每个人眼中的项羽都不一样。正如古今之人观察天道,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项羽#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陈胜项籍传》

作者简介:

李冰,笔名春城隐士,吉林长春人。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业余写文,钻研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