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个人极其厌恶痛恨,山西平定方言叫“心㽹”
发布时间:2025-05-22 22:22 浏览量:27
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有一个詈词,就是骂人的话,听起来却非常雅致,叫“心㽹”。
当你想对某个人表达极其厌恶痛恨的情绪,又不想言辞粗鄙,不妨跟我们平定人学学怎么骂人:
“刘秃头,你真心㽹了,连恁祖宗都敢出卖。”
“何大拿这人心㽹得不行,不给他送钱就不办事。”
“孙二狗你干的这是什么事!真让人心㽹了,连个残疾人都欺负。”
考之典籍,“㽹”作詈词,最早似为南楚方言。古之南楚,大致范围在今湘鄂赣一带。
西汉有个叫扬雄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因为书名很拗口,后人遂简称之为《方言》,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
古代书籍
扬子《方言》中,就有对“㽹”字的记载:“㽹,恶也。南楚凡人残骂谓之钳,又谓之㽹,痴騃也。”
依扬子《方言》,“㽹”是一个有着极强负面属性的字眼,是“恶”,是用来骂人的,而且还是“残骂”。
残,《说文》释为“贼也”。《孟子·梁惠王》解释得更是详尽:“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意思是说,破坏仁爱的人叫作“贼”,破坏道义的人叫作“残”。
《诗经·小雅·四月》云:“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意思是说,山上长有美丽花草,有栗树也有梅树,却被“残贼”所害,真不明这些花草树木有什么过错,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痛苦感受,以及对未知的、无法解释的命运的无奈和困惑。
古代典籍
因此,“残骂”就是指严厉、狠毒的责骂,这种“恶毒咒骂”在南楚方言中,就叫“钳”,也叫“㽹”。
“钳”,《说文》释为“以铁有所劫束也”,就是以金属器具对人的身体实施强制束缚,比如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髠钳”,就是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后来演变为对文人和贵族的一种侮辱和惩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头发被视为尊严与孝道的象征,剃发等同于剥夺人格完整性。因此,髠钳这种刑罚,对精神的摧残远超肉体痛苦。
有鉴于此,古人吵架时,嘴里吐出的恶毒字眼最多的就是“钳”,好比今人骂架时常说 “你爹是个劳改犯”“你们全家都是劳改犯”。
古代监狱
但相较于“㽹”,“钳”的侮辱性又略逊一筹。“㽹”不仅与“钳”一样,有着“精神暴力”的作用,还有着摧毁人格的功效,即捎带骂对方是“痴騃”。
騃,今音读作ái(音艾),三国魏张揖《广雅》:“騃,痴也。”秦李斯《苍颉篇》:“騃,无知之貌。”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古代典籍
毛嘉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典虞车工”,类似于今天领导专用小车的管理人员。因女儿当上了皇后,一夜之间飞黄腾达,被封为骑都尉,后加封博平乡侯,再升迁为光禄大夫。
毛嘉虽骤然富贵,却难改粗鄙本性。有一次,魏明帝曹叡拉着朝臣一起到毛家参加宴会,宴会上毛嘉言行举止非常粗鲁无知,开口闭口以“侯身”自称,一时传为笑谈。
在上古汉语中,“㽹”除了有“残骂”这一用法外,同时还有另一种用法,叫“恶腹”。
扬子《方言》卷十云:“㽹,㽹恎,恶腹也。妨反反。”
《康熙字典》书影
“妨反反”是指“㽹”字的反切音。反切,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声韵调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妨反反”,“妨”字的声母是f[佛],“反”字的韵母是an[安],声调为上声,二者相切,折合今音,当为fǎn(音反)。
不过,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一些出入。同时,古今声母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古之反切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并不能完全对应。
古代典籍
“㽹”字的反切音,唐代《唐韵》记为“方万切”,宋代《集韵》记为“方愿切,音贩”,清代《康熙字典》记为“芳反切,反上声”,这说明“㽹”的读音从上古至中古,直至近代,变化都不太大,仅在声调和细音的析取上略有不同。
《扬子•方言》所说的“恶腹”,当是一种“疾病侵犯”的病理状态,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反胃”。吃坏肚子啦,身体不舒服啦,受到某些强烈刺激啦,从而导致胃部反酸水,产生恶心欲吐的感觉。
这一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
《集韵》书影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疒部》:“㽹,恶也,吐㽹也。”
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㽹,吐㽹。”
宋代丁度《集韵》:“㽹,心恶吐疾也。”
明代梅膺祚《字汇》:“㽹,心恶吐疾。”
“㽹”作病理概念的用例,在古代医书中比较常见,比如:
古代医书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集注》第四十一页:“欲得食者,火济水而上出,故日其㽹为愈。”
宋代何大任《小儿卫生总散论方》第十七页:“三奇散,治风㽹瘾疹,遍身搯之,不任痛痒。”
明代程武《医彀》第一百一十页:“此等㽹候,若肢体恶寒、脉微细者,此为真;状若脉浮、大发热烦渴,此为假。”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第五十一页:“橘皮茱连散,治㽹疮初起、干呕而赃。”
古代医书
由于“㽹”字比较生僻,有些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知本字,便用“泛”这一同音字来替代,比如:
清末民初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后集第三十五回:“在车中闭着双眼,定一定神,又觉胸口边一泛一泛的要呕吐出来。”
清代凌蒙初《拍案惊奇》19卷:“小娥口中泛出无数清水,不多几时,醒将转来。”
直到今天,“㽹”作“恶心想吐”讲这一用法,在很多方言,比如晋方言、北方官话、江淮官话、吴方言、客家话中仍在使用。
肚子不舒服
山西平定人这样说:“夜来黑张吃了半疙瘩西瓜,跑了好几回茅,心㽹得要命。”
江苏苏州人这样说:“该两日心里向㽹是㽹得勒,啥物事也吃弗落。”
甘肃凉州人这样说:“一看到学校食堂里的饭菜,心里就圪㽹㽹的,吃不下。”
恶心想吐
时至今日,“心㽹”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了。虽然我们经常说在嘴上,却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写,便用同音字来代替,或“心烦”,或“心泛”,得其音而失其神,终究难复原词精髓。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方言独特的生命力——即便文字逐渐隐退,读音与语义仍在代代相传,成为一方水土特有的语言印记。(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