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读懂《尊经阁记》,才算真正会读经典!
发布时间:2025-05-21 22:12 浏览量:19
《尊经阁记》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入选《古文观止》。
这篇文章反映的是“心、性、命”三者的关系,强调了六“经”的价值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尊经”的必要,照亮后世的读经学经之路。
《尊经阁记》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至第四段,采用总分结构阐述“经”的内涵。
开篇便点明“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寥寥数语,从“天”到“人”再到“身”,层层递进,将“经”与“命”“性”“心”紧密相连,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庸》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经典论述,为后文对“经”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文章从不同方面论证“经”的特点:“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从人物、空间、时间的维度,全方位展现“经”的普遍性与永恒性,仿佛让我们看到“经”如同一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贯穿于世间万物、古今中外。
接着,分别从情理和人事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列举“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强调这些情理和人际关系,无一不体现着“心、性、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经”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
由“经”具体到对六经的阐述,“以言其阴阳消长之行,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长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指出每部经典的特点,指出“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常道”与“心”紧密相连,与开篇第一句“经,常道也”相呼应。
将“六经”与“心”一一对应,“《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推出“君子”之于六经,应该采取的措施,“求之吾心”而尊“六经”,与题目“尊经”相呼应。
第二部分,探讨六经的出处及目前面临的问题。
首先,“盖昔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亡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古代圣人洞察自然规律与伦理规则,心怀对后世的担忧,故而创作六经,犹如富贵之家为子孙留存产业。
然而,当今学者在对待“经”的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他们不明白六经与内心的关系,只注重表面的考证和文章,导致六经之学不明,出现乱经、侮经、贼经等乱象,严重偏离了经典的本质。
第三部分为结尾,说明了写作《尊经阁记》的缘由。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之阁于其后......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稽山的书院重修后,邀请王阳明撰写此文。他受委托而作,希望学者们能用心去领悟经典,尊重经典,在经典与内心之间建立起深刻的链接。
全文以经论道,以道至心,求心需尊经,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气势磅礴,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突出了尊经的重要。
从《尊经阁记》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王阳明的思想智慧,还能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尊经阁记》中论述的“六经”,诗书礼易春秋,构建了古代的个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支撑,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这些“常道”穿越时代变迁,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尊经”的价值不可小觑,经典是历史的沉淀,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应当从经典中汲取精华,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做到古为今用。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知行合一”“心即理”等著名学说,后世评价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佛家等诸多元素,在《尊经阁记》中将尊经与“心”联系起来,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值得当下的我们亲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