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待学生如亲子弟 ”

发布时间:2025-05-21 15:32  浏览量:22

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董必武视其为“当今一圣人”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赞其“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中国教育改造》是陶行知在他所进行的中国教育改造实验——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是20世纪对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的一本著作。

在本书首次出版时,陶行知已经形成基本观念: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去”与“取”,不问“新”与“旧”、“中”与“西”,只问“适”与“不适”。

简言之,中西古今的知识与文化应当是所写、所信、所行的初始条件。

在自序里他更是写下: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

(直到今天,《中国教育改造》依然被网友打出9.4的高分)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

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

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

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

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

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

(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

试将各学校的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更不必说了。一般有志办学的人,也专门在有学校的地方凑热闹,那边疆和内地的教育,都置在度外。

推其原故,只有一个病根,这病根就是怕。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的埋没了一生。

我们还要进一步看,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谁的责任?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

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由什么学校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法养成?可算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1917年陶行知(右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左2)等人合影)

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既是中心学校的中心,我们首先就要把他弄个明白。我们要晓得幼年人在生长历程中有什么能力,有什么需要。我们虽不能完全知道,但是学者已经研究出来的,我们必须充分明了。

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

环境对于幼年人的生活有两种大的力量。

一是助力。自然界的光线空气、食物、饮料在常态之下都是扶助人类生长的东西。社会里的语言、文字、真知、灼见,以及别人的互相提携也都有扶助我们生长的作用。

二是阻力。例如狂风、暴雨、水患、旱灾、虫害种种都是自然界与人为难的东西。社会方面的贪官、污吏、劣绅、土棍、盗贼以及一切不良的制度风俗也是我们生长的挡路物。

可是阻力倘不太大,可以化为助力。

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人的脑袋就是这样长大的,文明也是这样进化的。我们应当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因此,我们又要问自然界与社会界对于幼年人的生长有什么助力,有什么阻力?他们对于幼年人生长的贡献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缺憾要人力补天工之不足?

一个环境对于幼年人生长之助力、阻力、贡献、缺憾,要具体的分析开来才能指导教育的实施。

这个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培植的也是生活力。

它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我们这里所建议的步骤是一气呵成的:自然社会里的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师范学校;活的师范学校产生活的教师;活的教师产生有生活力的国民。

学校的势力不小。它能叫坏的变好,也能叫好的变坏。它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

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

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

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

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

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末,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数:321页

ISBN:9787100097963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

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俗话说“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末,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智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智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

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

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

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是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

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

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它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面免不掉微生物。

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的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

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恕。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

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

《中国教育改造》

本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所进行对中国教育改革试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本书反应了他对中国教育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的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去”与“取”,不问“新”与“旧”、“中”与“西”,只问“适”与“不适”。同时也反应了他在此信条下对教育理论的倡导与实践。本书展示了陶行知的“所信”、“所行”、“所写”,是对20世纪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的一本著作。

每日一书

市场、人才与金钱》

每日一词

《辞源》(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