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篆书的雄浑派代表”刘自椟的篆书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5 浏览量:34
刘自椟(1914—2001)作为“当代篆书的雄浑派代表”,其艺术实践以周秦金石为根基,将西北地域文化的苍茫气象与篆书的典雅基因深度融合,构建起“铁骨铜筋”的独特美学范式。他的篆书以“雄沉、苍劲、朴茂”为核心意象,既得金文的磅礴气象,又融入北碑的方雄笔意,被日本《知远》书道杂志誉为“当代篆书第一”。
刘自椟的篆书用笔以“金石气”为魂,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意象化转化,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线条语言,逆锋切入时略露锋芒,模拟青铜器浇铸时留下的范线痕迹。如《金文四屏》中“王”字起笔,方折如鼎足铸模,与《毛公鼎》铭文的庄重感一脉相承;中锋行笔时融入小幅震颤,如《临墙盘铭文轴》中“德”字长横,中段涩行似铜液冷却时的凝固肌理,既有《墙盘》的雍容,又添苍茫之气;垂露收笔常作“截铁式”顿笔,如《临石鼓文轴》中“马”字竖画,末端如青铜鼎足断裂后的截面,刚硬中见残破之美。
这种笔法体系将篆书从“毛笔书写”提升至“青铜铸造”的质感维度,沈鹏评价其“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形成“铁线银钩”的独特张力。
刘自椟的结体以“三秦篆书”为标识,通过对金文结构的夸张变形,构建出“上覆下承、左低右高”的动态平衡:打破对称法则,将次要偏旁大幅移位以制造险峻之势。如“宝”字将“宀”部夸张放大,覆盖下部“贝”“玉”,形成“天覆”之象;“寿”字将“口”部左倾,与上部垂笔形成险峻对比;对繁复金文构件进行合理简化,如“车”字省略车轮辐条,仅以三圈概括,既保留象形特征,又增强现代构成感;拉长主笔强化纵向张力,如“鼎”字压缩横向笔画,突出中竖如鼎耳高耸,《虢季子白盘》的清朗与《散氏盘》的跌宕在此交融。
这种结体理念使每个字既符合古文字学规范,又具备“如鼎彝陈列庙堂”的庄重感,被启功赞为“字里行间见周秦气象”。
刘自椟的章法布局打破传统篆书的整齐划一,创造性地将青铜器铭文的原生状态转化为现代书法语言:通过字组的大小悬殊与行距的欹侧变化,模拟青铜器主纹与地纹的层次关系。如《自作诗篆书四条屏》中,“云雷”二字紧密如鼎腹纹饰,“山川”二字疏朗似鼎足留白,通篇如商周彝器的立体展开;运用浓墨、淡墨、枯墨的交替,再现青铜器在不同光线下的氧化效果。其晚年作品《临大盂鼎铭文轴》中,浓墨如鼎腹绿锈,枯笔似铭文边缘薄锈,墨色交响中构筑起贯通古今的金石世界;借鉴摩崖石刻的自然风化感,如《临天发神谶碑轴》中,字距忽大忽小,行距时正时斜,似风雨剥蚀后的残碑断碣,在破碎中见完整。
这种章法创新使篆书从“平面书写”升华为“时空叙事”,被日本书道家金泽子卿誉为“学古创新风气披,天真流露最清奇”。
沈鹏曾评价其作品“见刚又见柔,古意兼今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刘自椟在篆书史上的独特地位——他不是简单的复古者,而是以现代书家的视野重新激活周秦文明基因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