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名人:“梅开三度”弈林双枪将——徐天利
发布时间:2025-05-20 15:36 浏览量:38
徐天利,出生于1936年9月18日,不幸于2021年5月21日逝世,享年85岁,浙江鄞县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自幼好弈,14岁参加上海同学棋社活动,次年获上海市青年会个人赛冠军,弱冠时已名闻弈林,1956年获全国八大城市大中学生象棋赛冠军,50年代初与湖北李义庭有一时瑜亮之称。
徐天利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久负盛誉的沪上三杰之一,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即披甲上阵棋手中的第三号高手。在大学念书时,徐天利下棋的时间有限,只是在暑假期间作大象棋表演。大象棋表演每场有12元的收入。1956年,象棋正式列入体育运动项目。1956年8月,在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联合举办的全国八大城市大学生象棋比赛中,代表上海参赛的徐天利荣获冠军。
1957年春,徐天利获得上海市象棋个人赛冠军。同年,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的第二至第五名王嘉良、刘忆慈、李义庭、侯玉山四大国手应邀访问上海。徐天利和朱剑秋、龚一苇、韩文荣四人组成的上海队(何顺安因病未参加)出场应战。
当时,正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向党提意见的高潮时期。徐天利是应届毕业生,市委决定应届毕业生暂缓统一分配,留校参加整风。徐天利因为外调上海队应战四大国手,让他躲过了大鸣大放大辩论的高潮。赛后返校,形势开始转入了反击右派向党猖狂进攻的反右斗争。徐天利想如果没有外调上海队参加比赛,年轻气盛实话实说的他很难想象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是象棋让他躲过了这一场劫难!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徐天利
1959年起改弈国际象棋,并于1960、1962年两次获全国国际象棋赛冠军。并曾代表中国访问莫斯科,于1965年战胜苏联大师希波夫,是中国国际象棋界的重要先驱者之一。
1974年重返中国象棋棋坛,并参加全国赛名列第11名。为上海队在1979年第4届全运会获全国团体冠军立下大功。也是该队在1978、1980至1985年七次杀入前6名的主力队员。1980年乐山大战,徐天利就曾在比赛中途遥遥领先,结果在关键战役先后负于柳大华、言穆江,最后屈居亚军。
1981年全国个人赛分别获得第3名。1982年获象棋大师称号,1985年获国际象棋大师称号,1988年获亚象联颁布的象棋国际大师称号,1998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著述甚多,尤以《十连冠的棋艺精华》一书颇得好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弈林“双枪将”。曾任上海市象棋协会副主席,高级教练,上海市象棋队主教练。
著有《旷代棋王胡荣华全集》(第一卷)、《猴年象棋大师赛对局选精评》,与胡荣华合著的《十连冠的棋艺精华》等深受国内外棋友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历任上海市象棋协会副主席,高级教练,上海市象棋队主教练。
徐天利棋风稳健细腻,布阵稳当,中残局功夫老练。50年代以擅长中炮七路马,后手屏风马著称。
我国三棋全能、两棋兼精者大有其人,如论水平,如论参加全国大赛,能够项项名登金榜者则为数寥空,30多年来,只有徐天利、刘文哲、张东禄等数人而已。其中,徐天利是先下象棋,后下国际象棋,再改下象棋,统统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在中国棋界是唯一有此殊荣的。所以,说他是“梅开三度”。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霞飞路(今淮海路)和重庆路口有一个卖点心的双开间门面的小铺,它的楼上有一间茶室,叫做凌云阁(人称棋坛少林寺),是棋坛好手风云际会之处。1950年的一天,凌云阁的台柱之一,同孚象棋队队长宋义山带来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年,向棋友介绍说:“这是同孚队的小老弟徐天利。诸位不要看他年轻,前途不可限量。”当时凌云阁上尽皆身手不凡之士,岂能被几句空话吓倒?相邀对局者颇多。这位少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一日之内,就为自己在上海滩棋坛上争得一席之地。
徐天利在十岁左右迷上象棋,很快成为“马路英雄”。那时他身体赢弱,奉家命跟一位老武师学习太极拳,同堂学艺的有个买卖皮货的老板叫董华章,也是同孚象棋队的领队。他看到这位小老弟年纪轻轻也来学太极拳,颇感兴趣。闲谈之中知道他也喜爱象棋,大为高兴,当即在公园内杀将起来,结果被小徐杀得满头大汗。董华章立即拉着徐天利会见宋义山,并在宋义山考试合格后,加入同孚象棋队。
徐天利自入同孚队后,前有董华章,宋义山等开路,后有一些年轻好战者轮番较量棋艺,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棋艺大进。1951年,上海市曾有过一次自由报名参加的比赛,二三流棋手参加的不少,他竟然荣获了第一,那时才15岁,可谓一鸣惊人。1953年、1954年,杨官麟、陈松顺、李义庭、侯玉山等高手来沪献艺,徐天利被推荐为进行象棋表演的主力。特别是他对名声最盛的杨官麟,在大新公司4局激战2胜1负1和,青莲阁2局争雄1平1负,6局下来,打成平手,终于名声大振。
1956年他获得全国大学生赛第1台冠军,1957年得上海市冠军,1957年、1958年次取得全国第6名。1959年全运会,各省参赛名额只有一位,上海象棋选手人才济济,老有朱剑秋、何顺安,少有胡荣华,因此改下国际象棋。高水平的象棋功力加上高水平的外语,水到渠成,1960、1962年他连获两届全国冠军。1964年因小分略低而居亚军。1963年他迎战苏联特级大师李琳·塔尔和尤鲍维奇,2战2平。1964年参加中国队去苏联比赛,是我队唯一战平两场的人。1965年,他战胜苏联青年大师希波夫,巧和特级国际大师克罗基乌斯。
正当他的技艺日臻完善之际,“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扭曲了他的成功之路。1974年后,由于时过境迁,上海国际象棋人才济济,而象棋却又青黄不接,按照现实的需要,徐又改下象棋。30多岁的人跑到高水平发展的象棋天地里去角逐,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1979年全运会团体大赛,徐天利在第二台以优异战绩为上海队争得团体冠军,1980年取得全国亚军,1981年又得全国第三。
徐天利开局面不算广,但先后手都有自己精研的独到之处。他中残局功夫老到,尤好局面棋。对两项棋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行棋如高山流水,飘逸潇洒。
徐天利是象棋特级大师兼国际象棋大师,高级教练,曾任上海市象棋协会主席、上海市象棋队主教练。他的著作有《中炮七路马)专集(中国象棋谱内)和《胡荣华棋艺精华》等,均是象棋宝库的精品。
在棋界,如果说“胡司令”是一座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山,那么,徐天利就是一座被“胡司令”光辉遮掩的更高的山峰。小时候的徐天利受到家庭氛围影响,父亲、伯父、叔父都是棋迷,耳濡目染,便学会了象棋。1951年,徐天利跟邻居大爷晨练学太极,一服装店老板董华章也学太极,一天早晨,董迟到了,听说他“下棋下的太晚”,便追问出一个棋苑出来,徐天利要跟去玩,受到测试,结果居然把董华章拿下,董甚为吃惊,带着徐天利结识了棋界好友。进入棋苑后,徐天利大开眼界,知道了开局、中局、残局,知道了《橘中秘》、《梅花谱》,准确地说,从那时徐天利才真正迷上象棋。在柳林路有一个小茶馆,当时各行各业的业余高手均云集至此,徐大庆、徐和良、龚一苇、韩文荣等高手均是常客,徐天利经过棋友介绍去玩,受到欢迎。半年后,徐天利来到凌云阁。凌云阁棋迷众多,名手云集,自1951年起,广东陈松顺、杨官璘就是凌云阁座上佳宾。此外,北京谢小然、浙江刘亿慈、湖北李义庭等全国各地高手都先后来凌云阁献艺,盛极一时。在凌云阁学棋两年多,徐天利逐个战胜多位名手,从1954年起,徐天利也开始有资格有实力作大象棋表演赛了。上海象棋表演赛主赛场设在大新游乐场和大世界游乐场,杨官璘、侯玉山、罗天扬、李义庭等先后来沪登台献艺,盛况空前。至此,徐天利真正地进入了象棋界。1956年,象棋正式列入体育运动项目,是年8月,由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联合举办全国八大城市大中学生象棋比赛,徐天利代表上海参赛荣获冠军,并得到了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接见,荣幸万分。
这里附上他早年的一篇回忆录,以资纪念:
象棋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象艺博大精深,雅俗共赏,融数学、哲学、艺术、竞技于一炉,被列宁称之为智慧的体操。新中国成立后,自1956年起象棋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被国家体委列入正式体育运动项目,并且是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棋类个人锦标赛,而象棋则第一个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他的两个兄弟项目围棋和国际象棋列入表演项目。直至今日,象棋全国个人赛已举办了40届了。自此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关心下,象棋活动无论在推广,普及提高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优秀棋手一代又一代地快速成长,他们的棋艺水平也已远远地超越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本人有幸经历了这50余年的全过程,现在我就把这50余年来的亲身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我生长在一个祖孙三代共居一堂的大家庭中,父亲、叔伯和堂兄们均是象棋爱好者。1951年春节,我全家举行了一次象棋比赛,我竟然获得了冠军。胜利的喜悦使我真正爱上了象棋。但象棋的外部世界在哪里呢,我又如何提高深造呢?说起来真是与象棋有缘,机遇很快就来了。那时我和一位堂兄在跟一位街坊老爷子学太极拳和推手,1951年早春的某天清晨,来了一位30余岁的年青人,他自称“董华章”,要求一起学太极拳,希望我师父“恩准”,老爷子慨然答应,这样我多了一位董师弟。当时只知他是我们街道上某皮货店的老板。数日后的一个星期天早上,董师弟8时左右才来,而我们早已练习完毕。师父责问他为何迟到,他说昨晚是周末,晚上在棋院下棋直至深夜,请求师傅原谅。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在旁边闻听棋院二字不胜喜悦,立即上前说:“师弟喜欢下象棋吗?哪里有棋院,可否带我去观赏?”他说可以,经他介绍由此我成为同学象棋院中的一员,进入了一个象棋的新天地,师弟董华章是我的象棋领路人,也可说是我的人生领路人,我万分地感谢他、怀念他(他后来去了香港、美国,失去了联系)。
进入棋院后我才知道象棋有开、中、残之分,有橘中秘、梅花谱等棋书可学,那时我才真正地迷上了象棋。队长金铭富(杨官璘1951年访沪时曾至我院与金对弈让三先,我也在旁观战),队内主力宗义山最负盛名,是除了董文渊、何顺安、朱剑秋三人外的一流高手,在1951年国庆节,在工人文化宫与杨官璘举行大象棋表演赛而战胜了杨官璘,一时轰动了上海棋坛。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学棋,我得到了众多棋友的爱护、指点和帮助,棋艺突飞猛进。
半年后,为了进一步深造,我开始进入了当年上海弈林的“少林寺”凌云阁求艺闻道。凌云阁棋迷众多,名手云集,乐于此道而欲求深造者无不以去过凌云阁为荣。江浙两省棋手也经常来此游学。自1951年起,广东陈松顺、杨官璘就经常是凌云阁的座上佳宾,此外北京谢小然、西安王羽屏、浙江刘亿慈、湖北罗天杨、李义庭、天津庞蔼庭、马宽、温州沈志奕、嘉兴高琪、平湖朱明华等全国各地的一流高手都先后来凌云阁造访献艺,盛极一时。我也先后结识了他们并交上了朋友。在凌云阁下棋、学棋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循序渐进,逐个战胜了许多在上海颇有名望的棋手后终于闯出了“少林寺”的十八罗汉堂,并于1954年起有资格、有实力与国内外的顶尖高手分庭抗礼、作大象棋表演赛了。从1954年起,每年夏天上海象棋表演赛的主赛场设在大新游乐场和大世界游乐场。杨官璘、侯玉山、罗天扬、李义庭、沈志奕、高琪、朱明华、庞蔼庭等先后来沪登台献艺,我作为上海棋手的一员也经常参与表演,盛况空前。其中最负盛名的杨官璘年年必到,深受上海棋迷的喜爱。大象棋表演成了上海娱乐圈夏令时的文娱活动之一,给上海广大棋迷和欲求深造者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的良好机会,想来此时我是真正地进入了象棋界。
我在大学求学时期下棋的时间较少,只是在暑假期间才有机会作大象棋表演,每场有12元的收入,作为我零花钱的补贴。1956年象棋正式列入体育运动项目并于是年8月由团中央和青年报联合举办了全国八大城市大中学生象棋比赛,我代表上海参赛荣获冠军,并得到了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接见,荣幸万分。返校后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祝贺。1957年春,我又获上海市象棋个人赛冠军。紧接着第一届全国象棋赛前六名(杨官璘、王加良、刘亿慈、李义庭、侯玉山、何顺安)中的2~5名四大国手应邀访问上海。我和朱剑秋、龚一苇、韩文荣4人组成的上海队(何顺安因病未参加)出场应战。此时正是全国展开大鸣大放大辩论、向党提意见的高潮时期,我是应届毕业生,市委决定暂缓统一分配,留校参加整风。我外调参赛恰恰躲过了这一鸣放的高潮时期,赛后返校,形势开始转入了反击右派向党猖狂进攻的反右斗争。回想起来如没有四国手邀请赛,当时我年青气盛实话实说很难想象是会不经意间说些什么不得体的话呢!从这方面讲,象棋让我躲过了这一非常时期,幸甚!
到了9月,学校运动进入尾声,我们400多位毕业生中有数人被打成右派,我班班长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调干生”、老党员,参加过延安整风,时任校党委委员),9月初开始统一分配,市政府有政策,优秀运动员不外流,由此我被分配至华东化工学校任外语助教(当时百分之90以上的同学都分配至外省市)。
象棋又让我留在了上海,我能不爱象棋吗?我以上海市冠军的身份参加了1957年(第二届、上海)和1958年(第三届、广州、)的第二、第三届全国个人象棋赛,均获第六名,跻身国手行列。自广州返沪后并未返校而直接参加了上海“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三棋集训队”,任队长(编制12人),1959年5月我又获上海市象棋赛冠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何顺安还是我去参加全运会象棋赛呢?因每项棋参赛名额只1名。领导考虑再三后找我谈心,言下之意是我有深造国际象棋的优越条件(象棋功底和俄语),希望我改下国际象棋,快速提高而去参赛。遗憾的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终究难成气候,在全运会赛事上我仅获第9名。
返沪后领队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市体委决定成立三棋专业队,属上海体院运动系,仅6名编制,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二名。这就是说下棋对我来说已不仅是个人爱好,而是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特殊事业了。记得鲁迅曾说:如果个人的爱好特长能和仗以养家活口的工作、职业结合起来那真是人生乐事(原意)。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欣然应允,愿终身以象棋为事业。就这样我由教育界转入了体育界,成了一名真正的专业棋手了,但当时是专攻国际象棋。
全运会上仅获第9名,心中未免有些歉意,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在我毕生的棋艺生涯中,以1959年11月至1960年10月最为用功。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在1960年的全国国际象棋个人赛中荣获冠军。此后又获1962年全国冠军、1964年全国亚军、1966年全国亚军,并于1964年出访前苏联。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年来我并未远离象棋,当时全国赛是三棋亲如兄弟,同时同在一个赛地举行,象棋界的老棋友仍时有重逢,闲时仍有把酒言欢的机会。平时双边互访的机会也不少,在上海,每逢节假日应各文化馆和工厂之邀也客串作大象棋表演和车论战,真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感。总的来说这近10年来我心情舒畅,事业有成,感到很幸福。在此特别再补充一点,文革前的专业运动员是十分幸运的。党和政府十分关怀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每人每月享受伙食补贴,棋队每天1.6元,自交费每天0.3元,副食品享受特种供应待遇。这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保证了专业运动员的营养健康。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上海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围棋元老顾水如老先生,其后是《围棋月刊》编辑曹钧石老先生,75岁的顾老曾是段祺瑞门下的清客,61岁的曹老性情刚烈直爽,是经常无意间得罪某副社长的不敬之徒。随着运动的逐步深入,第三个不幸之徒会是谁呢?其实当时棋社内有这样那样所谓历史问题的人还有几个,真是人人自危啊!
谁知第三个受批之人竟是在下本人。8月间的某一个星期一,上午上班时一进大厅,突然见到墙上贴满了批判我的大字报,什么徐某人是“棋社宣扬封资修的罪魁祸首”、“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体育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有甚者,责问我与苏联棋手交谈些什么(因当时我充当棋手间交谈的临时翻译)。我一下就明白了这是步了曾钧石的后尘了。少不更事的造反派责令我靠边检查,且封我为“牛鬼蛇神队长”。每天上午带领顾曹两人扫大花园,下午写检查。当时我虽感委屈,但也清楚地知道,这些莫名其妙之罪是难加我身的,很快会雨过天晴的。果然三个月后,在斗争的大方向“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大气候下”,我迅速被恢复名誉,又成了革命群众了。好得很,我既不是保皇派又不是造反派,成了自由自在的逍遥派,这正符合我的个性、我的所求。这一事件也使我第一次去认真地感受人生百态。
古今中外的书籍我虽阅读了不少,但只能记其事而不能会其意,更不能举一反三,我虽在而立之年,但涉世尚浅,尽管这一事件让我体会到社会丑恶的一面,但我相信人间仍有真善美。又是象棋带领着我去感受了人间的真诚、善良、友爱,带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和自信。成了逍遥派后无所事事,我一头钻进了我的“最爱”——上海的象棋圈内,放下大国手的臭架子去直面人生。
在靠近淮海中路边上的柳林路上有一个小茶馆兼老虎灶。当时各行各业的业余高手均云集至此,徐大庆、徐和良、龚一苇、韩文荣等均是常客。我得知此讯后就去造访,受到棋友们热烈的欢迎。
2017年11月上海第五届大棋圣战正在进行,象棋界翘楚王天一、赵鑫鑫、洪智、蒋川、孙勇征、徐超等王者尽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今是他们的天下。这次大棋圣战上,“旷世棋王”、“棋坛司令”胡荣华现身赛场,成为一大亮点。“司令”72岁,现已慢慢淡出江湖,此番亮相,惹来媒体密切关注,让棋界同仁争相合影,乐此不疲。那时,还行动利索,话语清晰,思路敏捷,只是手有点颤抖,他说酒量还可以,每天都喝点啤酒。比赛的那一段时间里,每天都能看到徐老来赛场看比赛,看完比赛一个人步行回家。
在81岁的徐天利一直还保留抽烟习惯,“一天抽两到四支烟,那都不叫抽烟,打麻将时自己就能抽一包烟。”现在不用手机,习惯了,以前就怕人家一打电话总喊去喝酒,干脆不用了。随遇而安,习惯就好,目前退休金8000元,吃喝不愁,1996年退休之后,也没有想出去挣钱,够用就好。或许,心态安然,淡薄名利,粗茶淡饭,便是这位老人的养生之道。面色红润,只是说话有点磕巴。他喜欢喝啤酒,以前年轻的时候,喝白酒,也只是五六两。除了啤酒,徐天利还喜欢喝茶与散步,“除了下雨,每天都是早晨七点出门,步行去复兴公园散步,三刻钟,下午三点四十五下楼拿晚报,出去再走三刻钟。”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开展,跟中苏两国友好交往有一定关联。徐天利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毕业,分配到华东化工学院担任助教,刚上班一年多,1958年便调入上海专业队,进行专业训练。1959年全运会选拔,何顺安实力雄厚,又长徐天利10来岁,当时要求每个省选派一名棋手,名额限制,再加上当时国际象棋人才奇缺,年底徐天利便由象棋改练国际象棋。时间仅隔一年,1960年获得国际象棋全国冠军,1962年再次问鼎。1964年、1966年两获亚军。1965年战胜苏联大师希波夫,徐天利成为中国国际象棋的重要先驱者之一。“那个年代棋手们学习,基本靠翻译苏俄棋谱,所学俄语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双枪将”在那个三大棋棋手吃喝拉撒都在一起的时代,不足为奇,而要有如此深厚造诣的确实没有几个人。胡荣华三棋兼备,当属棋界“三枪将”,是为一代奇才,后人难以超越,尤其在三棋专业分工越来越有隔膜、越来越细致化的今天,后来者若要超越胡荣华,已绝无可能。当今国际象棋领军人叶江川对徐天利敬佩有加,他认为,象棋与国际象棋两项棋互相借鉴,互为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棋手传承,那个年代,像刘文哲、简怀穂等老一辈棋手也都是双枪将,国象的发展壮大,这些棋手发挥了很大作用,徐天利在象棋与国象两大棋种上造诣如此之高,还是非常少见的。
1957年春,徐天利再获上海冠军。王嘉良、刘亿慈、李义庭、侯玉山四大国手应邀访问上海。徐天利和朱剑秋、龚一苇、韩文荣4人组队应战,此时恰逢全国展开大鸣大放大辩论,徐天利外出比赛躲过这一危险时期,非常幸运。多个人生节点,都跟象棋相关,徐天利跟象棋缘分深远。1957年、1958年全国个人象棋赛,徐天利以上海市冠军身份参赛,均获第六名,由此跻身国手行列。中间历经文革十年浩劫,70年代,徐天利重操中国象棋,1980年、1981年,获得亚军、季军。湖北柳大华东风劲吹,赶了上来,徐天利与全国冠军近在咫尺又擦肩而过,不无遗憾。1984年,徐天利任上海队主教练,至1996年退休。此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全国个人赛上海集训队要求4人,当时有何顺安、陈奇、徐天利,少一人,恰好上海少年冠军胡荣华崭露头角,且徐天利在少年宫当教练,他着力推荐胡荣华,是年,胡荣华13岁。而时隔一年,1960年,15岁的胡荣华横空出世,夺得全国冠军,自此,中国象棋进入了胡荣华十连霸时代。
徐天利,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高材生,绝对稀缺人才,半个世纪躬身于棋类事业,堪为一代棋人拓荒先锋。他曾说,“ 象棋带领着我去感受了人间的真诚、善良、友爱,带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和自信。”诚如斯言,对徐天利来说,象棋,就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达观,通透,极乐。
徐天利的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均有较高造诣,双枪将!这称号,厉害!既懂中国象棋,又懂国际象棋,这跨界的天赋,真是让人佩服!#迎端午粽香纳福#
- 上一篇:众多闽台乡建乡创成果在海交会发布
- 下一篇:在西安 感受非遗阿宫腔的“青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