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讲堂丨宽严皆诗意,钱塘古今:张咏(184)
发布时间:2025-05-19 11:17 浏览量:41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宽严皆诗意,钱塘古今:张咏
在北宋初期的政坛,涌现出了一大批贤臣良吏,如群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曾任杭州知州的张咏便是其中之一。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乖”作为动词有违背、背离之意,“崖”则是边际之意,从这两个字上就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不为世俗羁绊的个性。他是游侠,是诗人,更是皇帝离不了的良臣。
张咏像
张咏出生在五代十国末期,家贫,父母无力供他读书。不过他天性豪爽,喜欢练武,传说曾到华山拜访陈抟老祖,得其悉心点化,练得一手精妙绝伦的剑法,开启了他的剑客生涯。这从他“凌山跨陆不道远,蹑屩配剑来相寻”“我欲为君舞长剑,剑歌苦悲人苦厌”等诗句中都有体现。
赵匡胤称帝后,主张重文轻武,广开科举的治国方略。张咏也在任侠的经历里感悟到凭借一己之力,除恶有限,剑锋与毛笔共用,才能在北宋的天空下划写出一道属于平民的生存法则。因此热爱学习的他开始投身科举,他不仅自己苦读,还劝弟弟也努力读书。《劝学示弟诜》中的名句“大化不自言,委之在英才。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如今依然是众多学子用以自勉的座右铭。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咏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荣登进士乙科。开启了自己从布衣侠客到北宋治蜀名臣、“交子”之父的传奇人生。
公元994年,张咏临危受命,前往益州平定叛乱。他办事果断迅速,平定了叛乱,严肃惩处了扰民的士兵,释放了被胁迫的无辜百姓。第二次主政益州时是咸平六年(1003年),他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府库被叛军洗劫一空,市面上私制货币泛滥成灾,百姓不堪其苦。为了整顿经济,张咏与西川转运使黄观联手,铸造了景德大钱,并允许十六家有实力的商人发行和兑换交子。这使得交子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官方认可的纸币。在现存最早的1023年交子残片上,可以看到三重套印的防伪技术,黑色面值、朱红官印、蓝灰密押,这让伪钞率骤降了九成。张咏在交子的用纸上也实现了科技突破,他亲自指导匠人用楮树皮混合剑阁青竹造纸,并在夹层嵌入蚕丝暗纹。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珍藏的北宋交子残片中,仍可识别出“益州官造”的字样。英国金融史家费格斯曾在《货币的诞生》中写道:“张咏让中国提前七百年进入信用货币时代。”
张咏临危救难的能力一直深得朝廷的信任,其实在二任蜀地之前的咸平二年(999年),杭州饥荒爆发,“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张咏就是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来救灾的。
北宋交子示例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难以为继,沿海有很多人私自卖盐度荒。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盐是朝廷专卖,不得私卖,因此被捕的有数百人,但张咏只对他们减轻刑罚后便遣散了。部下说:“不严厉制裁他们,恐怕无法禁止此事的再次发生。”张咏说:“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即先让他们度过饥荒,待秋收之后,百姓有了粮食,再以旧法禁止。并在盐市旁支起的粥棚出贴出告示:“秋收后,私盐一粒不得入城。”由于张咏的宽严相济,杭州又出现了“民获安济”的局面。苏东坡曾评价其,“以宽得爱,爱止于一时。以严得畏,畏止于力之所及。故宽而见畏,严而见爱,皆圣贤之难事而所及者远矣”。
交子金融博物馆“裂纸为币”
法律必定要以民为本,既要不失公平正义,又要有人文情怀,法的温度。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将“善意执行”理念制度化、规范化。诚然,“人情大不过法律”,法律需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它又必须是无情的。我们当今的执法者作为法律的捍卫者,如何在实现公平正义的同时又秉持善良之心,从而真正地让人们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和遵守法律。这是一个大课题,钱塘潮涌八百年,张乖崖的剑与墨早已沉入史册,但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所有刚性的规则,终需浸泡在土地的温度与时辰的露水里,才能生长成支撑人间烟火的垂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