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眼睛里的华夏》航拍片四十三季—山西5000年的文化缩影
发布时间:2024-08-29 00:14 浏览量:28
上下五千文明历史、遥望华夏千古文化这期视频我们要带大家一起走进电视栏目《眼睛里的华夏》之航拍片——山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缩影
山西省,巍然屹立于太行山脉之西,因此得名。这片土地,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更承载着长达三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近代的风雨飘摇中,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正是山西这片土地,如同坚实的脊梁,守护着文明的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
究竟是人塑造了环境,还是环境雕琢了人?让我们以新的视角,再次审视这片滋养我们的黄土地。山西,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诗。洪洞大槐树下的1230个姓氏,如同散落的种子,播撒在30个省份,直至遍布全球。尽管岁月流转,风霜雪雨,但中华儿女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却如同烙印,永远无法抹去。
回望180万年前的西侯度,那里是中国人最早用火的见证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曙光。从西侯度到丁村,早期的先民在晋南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山西,是人类的家园,是五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省城太原,以及其他城市,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出巨大的活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绘制出现代文明的天际线,引领着生活走向创造与繁荣。而山西,更是煤炭的宝库。六十多年来,山西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为新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山西的地势独特,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高原内部地势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形成了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地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据了总面积的80%。山西横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自产外流,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山西位于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这里,地处秦晋文化区,孕育了独特的“三晋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山西,一个因其坐落于巍峨太行山脉之西而得名的古老之地。这里,女娲曾补天,后羿曾射日,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亦曾将此地视为活动的重要舞台。这里,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文字记载的历史绵延三千年。近代,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正是这片土地,屹立不倒,守护着文明的火种。八路军三大主力曾挺进山西,在此创立抗日根据地,使山西成为全国抗战的战略支点。在这片黄土地上,是人改变了环境,还是环境塑造了人?让我们换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这片滋养我们的土地。
回溯至大约六亿年前,太行山尚是一片浩渺的海洋。频繁的地壳活动,使这片海域逐渐隆起,形成了如今绵延400多公里的山脉,它矗立在那里,成为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界。太行山的褶皱带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演变为大断裂带,石灰岩在流水的侵蚀下,逐渐溶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故事和传奇仍在续写。太行山峡谷深邃,蜿蜒的河流在崖壁间穿梭,仿佛是大自然绘就的一幅幅壮丽画卷。这些峡谷,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
当我们沿着太行山系继续向北探索,会发现一个更加神秘而神圣的地方——五台山。这座佛教名山矗立在华北之巅,五峰耸立,顶无林木,仿佛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座神圣殿堂。其高原草甸、冰川地貌和灌木沟壑,构成了一幅罕见的大美画卷。在这片土地上,佛教寺庙群星罗棋布,它们是中华文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也是人类信仰与敬畏之心的体现。
而汾河,这条母亲河,则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山西这片土地。她温婉而坚韧,流淌在黄土地之间,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她的流域内,松软的黄土地易于开垦和播种,使得山西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汾河蜿蜒716公里,流经29县,流域面积达到39000多平方公里。正是因为有了汾河的滋养,山西才有了5000年的文明史,才孕育出了那么多耐人寻味的中国故事。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与汾河那如丝如缕的温柔相比,黄河的奔腾之势无疑是她最鲜明的标签。然而,当黄河行至碛口,她的气质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从吕梁克虎镇到碛口镇,这七十多公里的河道里,隐藏着众多未知的暗礁与险滩,让碛口成为了黄河上最后一片古老的渡口。
在碛口,时间的流转仿佛凝固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这里,南来北往的船只交织成一首首古老的诗篇,潮涨潮落间,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俗如彩墨般交织,共同绘制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版图。这里的人们,他们与黄河一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将坚韧与智慧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使这片土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再往前行,壶口的壮丽景象映入眼帘。黄河在这里以无可比拟的激情,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那翻滚的巨浪,犹如天地间的怒吼,展现着大自然的无尽力量。1938年冬,诗人光未然在抗战的硝烟中来到壶口,他被这壮观的景象深深打动,与冼星海合作,创作出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充满了愤怒的激情和不屈的灵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站在这高山与河流之间,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高山挺立,仿佛是大地的脊梁,支撑着万物的生长;河流奔腾,宛如大地的血脉,滋养着生命的繁衍。或许,我们永远也说不清究竟是人改变了环境,还是环境塑造了人。但在这山水相依的画卷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也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脉络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不断向前流淌,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崛起与陨落。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探寻那些被岁月掩藏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山西襄汾县陶寺村的一次考古发现,仿佛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一片规模宏大的古城址在考古学家的辛勤努力下逐渐露出真容。这里,中国最早的文字得以重见天日,它们静静地躺在泥土中,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文明。同时,中国最早的乐器也在此被发掘,其悠扬的旋律似乎穿越了时空,为我们带来了古人的情感与心声。此外,中原地区最早的图腾也在此被发现,它们以独特的形态展现着古人的信仰与追求。
这片古城址的发现,让先秦史籍中的“中国”终于有了物质原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璀璨成果的展示。而在这片土地上,还隐藏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它比英国的巨石阵早了整整500年,见证了我们的先人对时间奥秘的初步掌握与探索。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有两个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尤为特殊。一个是端午节,人们用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方式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爱国精神。而另一个则是清明寒食节,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缅怀长眠于此的晋国大夫介子推,更是对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的敬仰与追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扫墓、踏青等活动,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
在曲沃天马曲村遗址出土的车马坑和前后8位君主的陵墓,更是让我们得以窥见晋国强盛与富庶的盛世景象。这些陵墓中的文物与遗迹,无不展现着晋国的辉煌与荣耀。而晋国的崛起,不仅加快了中国告别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步伐,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智慧与力量,更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追溯我的血脉之源,我的脚步不禁驻足在山西洪洞那棵古老而巍峨的大槐树下。这里,不仅是中国历史最为深厚的盐池所在,更是人类早期探寻并珍视食盐的神圣之地。那晶莹剔透的白色晶体,既是大地的恩赐,人类生存的基石,也在历史的波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证了无数纷争与和平的交织。
遥想那黄帝与蚩尤的旷世之战,是否正是对我们祖先为争夺这一珍贵资源而展开的激烈斗争的隐喻?而羊头山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更可能是炎帝部族最早活动的舞台。五千年前,炎帝尝遍百草,创制农具,驯化谷物,为中华民族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大门。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正是华夏文明最初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岁月如刀,无情地雕刻着文明的轨迹。在这个不起眼的山洞中,隐藏着《赵氏孤儿》的悲壮故事,那“忠义”二字,凝聚了中华民族道德和人格的精粹。当衰弱的古晋国被日益强大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中国便步入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然而就在这纷乱之中,中国的版图雏形也逐渐奠定。金戈铁马间,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正悄然崛起。
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史的洪流中,山西始终是群雄逐鹿的焦点。连绵的太行山和吕梁山,犹如中原腹地的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谁能够掌握这片表里山河,谁就掌握了问鼎天下的关键。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当汉武帝的楼船在黄河上疾驶而过,那曲《秋风辞》仿佛道尽了历史的沧桑与忧伤。
然而,岁月虽无情,但总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那便是文人的笔与武将的血。在历史的分分合合中,一位红脸大汉关羽以其一生捍卫的忠义信仰成为了与孔夫子并驾齐驱的“武圣人”。关羽的信仰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界限,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中传播开来,成为源于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想的象征。
而外长城,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限,见证了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尽管血腥的冲突时有发生,但伟大的文化最终总能化解一切纷争。
晋祠,宛如一位雍容华贵的佳人,静静地斜倚在悬瓮山下,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幽雅的气息。她的精致与凄婉,是对那个辉煌王朝最深沉的怀念与致敬。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传奇。
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幸好还有应县木塔,它巍峨耸立,矗立于塞外千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建筑。这座木塔见证了游牧文化的古朴与粗犷,它是中华文明多元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象征。
山西,这片土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现存宋辽金及其之前的木构建筑仅有160处,而山西就独占120处,这无疑是中华文明的幸运。漫步在山西的大街小巷,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远去的历史不期而遇。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仿佛是一扇通往历史的门扉,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一条走西口的路,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几代人的奋斗与拼搏。从冬天走到秋天,从明朝走到清朝,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这条路见证了晋商的辉煌与荣耀,也见证了他们的艰辛与困苦。然而,正是这些晋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让山西的商帮名扬四海,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些古堡和高墙之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我们不禁为那些晋商的豪情壮志所动容。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段令人惊叹的财富传奇。而“晋商”二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最好诠释和纪念。
每一扇古老的门户后,都潜藏着尘封而神秘的往昔。每一道坚固的高墙,都诉说着传世的佳话与历史的传奇。当这些散落的庄园大院汇聚一堂,共同构筑起祁县、太谷、平遥这三大“海内最富”的城池时,晋商,这一商业巨擘,也达到了其辉煌的巅峰。晋商的经营之道与管理智慧,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显得尤为现代化。其中一些前瞻性的金融理念,直至百年后,才在美国的华尔街得到呼应和体现。“汇通天下”,既是晋商的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实打实的业绩写照。
五台山,身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所在。这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各大流派和谐共存,自东汉以来庙宇屡建不辍,终成今日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群。即便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有47座庙宇,它们藏匿于巍峨的群山和飘渺的云雾之中,宁静而庄重。
古语云:“明修长城清修庙”。随着财富的积累与增长,精神寄托成为支撑国家兴衰的重要支柱。五台山上的佛乐萦绕,香烟袅袅,仿佛在诉说着前世今生的轮回。谁又能分辨这究竟是前世的记忆,还是今生的景象呢?
北岳恒山,中国的地理标志之一,而悬空寺则更是其上的瑰宝。这座寺庙,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圣地,已静静悬挂在恒山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长达1500年之久。支撑它的,是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维系它的,是无数信徒的虔诚与信仰。当历史的风尘被岁月的风吹散,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心意的交融。
巍巍大山,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太行山的浩然之气传颂千古,吕梁的豪情壮志贯穿古今。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它们以伟岸的身躯,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而今,一个新的时代正扑面而来,而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血脉,早已镌刻在岁月的长河里,代代相传,永不熄灭。俯瞰山西,五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一目了然。
谈及中国历史,山西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里不仅是五千年的农耕家园,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然而,要讲述山西的精彩故事,还需从今日开始,从城市开始。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代表,汇聚了工业时代的巨大能量。省城太原以及其他城市,正以蓬勃的活力,展现着新时代的风采。清晨,从公园和广场的晨练开始,生活便充满了活力与希望。学生们怀揣着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涌向校园,为新的一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自18世纪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应用以来,人类便步入了生机勃勃的工业时代。新中国的第一个梦想,便是追赶西方的工业文明步伐。而山西,这片埋藏了两亿多年煤炭的土地,也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山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蕴藏着至少2800亿吨以上的煤炭资源,占据了全国煤炭总量的约23%,其含煤层面积更是高达15.7万平方公里。在过去的六十年间,超过100亿吨的煤炭通过铁路、公路,如同黑色的巨龙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其运量之巨,足以让满载煤炭的列车队列环绕地球三圈。在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每三台中国电器中,就有一台是由山西的能源所驱动的,这无疑是山西对中国经济腾飞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早在130多年前,洋务运动的杰出代表张之洞,在山西创建了山西机器局,这是山西首个采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近代工厂。随后的二十多年里,火柴、纺织、机械、采矿以及冶金等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初步构建起了山西的工业体系。其中,西北实业公司更是声名远扬,旗下就拥有十个机器制造业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太原迅速崛起为中国工业的重要支柱。
1902年,山西大学堂应运而生,这所集东西教育精华于一体的学府,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并肩,共同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1955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中有11个落户山西,这些项目与洋务运动时期所建立的工业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重化工能源基地的坚实骨架。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山西作为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为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推了中国经济引擎的高速旋转,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工业时代虽然辉煌,但其审美法则和价值观也在悄然变化。在这个智慧和创新主导未来的时代,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已显得不够稳固,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
1996年6月25日,太原至旧关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其140.7公里的壮丽里程,犹如一道闪电,穿透了山河的桎梏,为山西与京津冀之间铺设了一条疾速的通道。仅仅18载春秋,山西的高速公路网络已迅速拓展至超过5000公里的宏伟里程。至2015年末,更是实现了632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33个出省通道,三纵十二横的宏伟格局,将曾经的阻隔化为坦途。
现代化的太原铁路南站,是高速列车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只需短短三个多小时便能抵达繁华的北京,理想与现实在速度的交织中迅速切换。如今,公路、铁路与空中交通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一幅立体的画卷,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速度感的山西。
便捷的交通不仅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更拉近了山西与世界的距离。这片土地上,9000余座古建熠熠生辉,45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其中,宋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更是占据了全国的7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5项之多,为山西的旅游业注入了空前的活力。
防护林和人工林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蔓延,荒山和村镇逐年焕发生机,绿意盎然。1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点缀其间,每年新增的400万亩绿化面积,让清新的空气和大自然的宁静重回人们的生活。山西,用其5000年的文化积淀和壮美的山河,展示着非凡的美丽与厚重。
群山之间,旋转的风叶不断捕捉着大自然赋予的风能资源,将其转化为电能,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象征着洁净与再生,为山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现代化的农业已摆脱了季节的束缚,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山西的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300万亩以上,优质杂粮、特色种植、林果苗木和反季节蔬菜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田野与市场之间的顺畅对接,预示着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美好的乡村时光,亲近自然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并驾齐驱,为人们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汾河再次波光粼粼,水是生命的源泉,两纵十横和六河联通的工程建设,将沿黄河汾河的大小水库串联相通,丰枯调剂,滋润了这片黄土地,也养育了一方百姓。他们诗意地栖居在这里,共同描绘着山西的壮丽画卷。
城市,作为梦想的摇篮,点亮了无数人的希望,也在孕育着无限的可能。一个充满希望的幸福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随着时光的流转,山西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它不仅仅承载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更在不断地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座城市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各自独特的光芒。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传统的庙会与现代的购物中心共同编织着繁忙而和谐的都市生活。人们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验到现代的便捷与舒适。
乡村的田野间,金黄的麦浪随风摇曳,绿油油的稻田波光粼粼。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农民的脸上。他们辛勤地劳作着,用双手描绘着新农村的美好画卷。
而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同样丰富多彩。他们热爱艺术、崇尚科学,注重教育、追求文明。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种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也层出不穷,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在这片土地上,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注重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出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一片片绿地、一条条清澈的河流、一座座生态公园,共同构成了山西的生态画卷。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用眼睛看华夏,展现上下五千年,腾飞的山西将传承华夏文明和现代文化。展望未来,山西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发展。它将传承华夏文明的精髓,吸收现代文化的精华,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山西,正向我们走来。
整理编写:郝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