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韩氏宰相传略
发布时间:2025-05-14 05:14 浏览量:10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因其谥号献,故亦称韩献子。韩武子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亦称韩子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
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位优秀而稳健的政治家[3][4],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韩厥趁机提起赵氏后人赵武,景公便将原赵氏田邑归还赵武,以续赵氏宗祀。[5]楚国攻打宋国,韩厥出兵救宋国,楚军因害怕而退兵。[2]
晋悼公六年(前567年),韩厥率兵击败郑军,第二年告老致仕,后去世。
韩起(?—公元前497年),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宣,史称韩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之一,六卿之一,政治生命超长的政治家。他是韩献子韩厥之子,曾担任晋国正卿和中军将军。
公元前566年,时任正卿的韩献子韩厥告老,晋悼公应允并破格提拔荀罃执政。韩厥的长子是韩无忌,韩无忌却以自己有略微的残疾为由推辞,向晋悼公推荐自己的弟弟韩起为卿。不是嫡长子的韩起幸运的成为韩氏家族的宗主。
此后韩起一直在晋国高层任职,于公元前563年协助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公元前560年,卿士荀罃、士鲂去世,晋悼公重组三军六卿,韩起礼让赵武,辅赵武佐上军。赵韩两家的关系更为亲密。
公元前541年,已担任正卿7年有余的赵武撒手人寰,韩起继之为中军元帅,开始对晋国长达27年的执政。韩起为臣低调,但却贪心有余,物欲虽强,却对晋国的霸业漠不关心。在这27年的执政时间里,韩起始终在平衡六卿之间的利益,使之未能表面化,却又从中获利良多,壮大韩氏的根基。经过韩起执政后,韩氏得到极大地发展,奠定百年后“三家分晋”韩氏有其一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514年,韩起告老,魏献子魏舒担任执政。公元前497年,年过九旬的韩起寿终正寝;谥号“宣”,故称韩宣子。《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
韩傀(?-前397年),字侠累。战国初期韩国贵族,韩景侯的弟弟,韩烈侯的叔父。
韩烈侯在位初期,侠累任韩国的相国,与濮阳的严遂(字仲子)争权,严仲子失败,出走他国。后来在齐国,有人向严仲子推荐聂政。严仲子雇聂政杀侠累,于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侠累被杀。
韩安国(?—公元前127年),西汉人,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今商丘市民权县)人,后迁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的谋士、大臣、将领,善谋略,能带兵。
韩安国曾经在邹县田先生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学说,后在梁孝王处担任中大夫,曾与张羽共同抵御吴楚七国之乱,献计献谋帮助梁孝王化解危机,颇受窦太后、汉景帝看重。在对匈政策上,倡导和亲,曾参与马邑之谋。后日渐被武帝疏远,又在对匈作战中失利,被武帝责备,此后郁郁不得志,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去世。
韩安国初为梁孝王谋士担任中大夫,后进入汉朝廷担任御史大夫以及护军将军等职,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司马迁称赞他有大略,才智能够看清当世时局,顺应潮流,但却又不媚世俗。
韩棱,东汉名臣,字伯师,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颍[yǐng]川舞阳(今河南省舞钢市庙街乡大韩庄)人。韩棱孝道友爱,不畏权贵,足智多谋,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位至司空。
初为郡功,,位至司空。据《东观记》载:“邳在汉为邑,公莅之,俗而政异,邳人追思,立庙奉祀”。庙在城西北,巨山之阳。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肃宗见易以宝剑,其名曰“韩棱楚龙渊”。宋时封“渊德公。”
韩,字伯南,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颍[yǐng]川郡舞阳县人,韩棱之孙。他曾任丹阳郡太守,后因其兄南阳太守韩昭贪污案而被征回京师,但很快就被赦免,并担任沛相和太常。汉桓帝永寿元年,他接替房植成为司空,永寿三年,他又接替尹颂成为司徒。然而,他和孙朗因依附梁冀而被下狱,出狱后被贬为庶人。延熹八年,他被任命为司隶校尉,揭发了宦官左悺和其兄南乡侯左称的罪行,两人皆自杀。他还揭发了中常侍具瑗兄沛相恭臧的罪行,具瑗[yuàn]被贬为都乡侯。此外,他还推翻了已故宦官单超、徐璜和唐衡的袭封,将他们的子弟分封者夺去爵土。
韩歆[xīn](?-39年),字翁君,南阳人,为当地名士,曾任更始政权河内郡太守,后归顺刘秀,作为军师随邓禹西征长安。刘秀称帝之后,被封扶阳侯。历任尚书令、沛郡太守、大司徒。因屦屡直谏,被刘秀罢官,回乡途中又遭诏书问责,与其子双双自杀。
韩歆,素习经学,曾倡导设立《左氏春秋》博士,为古文经学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韩歆一向名气很大,死于无罪,大家都不满,刘秀也后悔了。为了弥补前过,他下诏对韩家追赐金钱、粮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并对其家属予以安慰抚恤。
韩歆的学术思想属于古文经学,东汉成立之后,他率先提出设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西汉时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行,汉王朝将今文经学设立学官——博士,而古文经学还未取得立学官博士的殊荣。光武帝中兴后,设立《五经》博士,共十四人,全都是今文经学家。时任尚书令的韩歆提议设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费氏易》、《左氏春秋》属于古文经学系统。
刘秀下诏,请群臣商议。建武四年(28年)正月,刘秀大会公卿、大夫、博士于宫中云台,亲自主持了这场争论。争论的两方:一是赞成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的一方,以尚书令韩歆、太中大夫许淑为代表。二是反对的一方,以博士范升为代表。双方相争不下,直到日中才不得不停下。
后经研究《左氏春秋》的专家陈元再次上书,光武帝刘秀最终决定设立《左氏春秋》博士,为古文经学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韩暨(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是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他是西汉韩王韩信的后代,出生于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韩暨早年被举为孝廉,但多次辞谢官职。后来,他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宜城长。在丞相曹操平定荆州后,韩暨转任丞相士曹属、乐陵太守和监冶谒[yè]者等职务。在担任监冶谒者期间,他推广使用水排代替马排,大大提高了冶炼效率,因此受到褒奖并被任命为司金都尉。后来,他被封为宜城亭侯,并升任太常,进一步封为南乡亭侯。晚年因年老而辞去职务,拜为太中大夫。景初二年(238年),他升任司徒,但不久后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号为“恭”。
韩茂(?~456年),字元兴,安定安武(今宁夏镇原县)人,北魏将领,自称东汉司空韩棱后代,龙骧将军、常山太守韩耆之子。
膂[lǚ]力过人,善于骑射。沉毅笃实,善于抚众,勇冠当世。初得明元帝拓跋嗣赏识,任虎贲中郎将。太武帝即位后,率军击败胡夏、柔然、北燕、南朝宋,平定平凉。讨伐叛乱,屡立战功,拜殿中尚书、太子少师、安定郡公。文成帝即位,拜侍中、尚书令、征南大将军。
太安二年(456年),去世,追赠泾州刺史、安定王,谥号为桓。
韩轨(?-554年),字百年,太安狄那人,北齐时期大臣,官至大司马,谥曰“肃武”。
字百年。高欢为晋州刺史时,任镇城都督。助欢起兵信都,有战功,迁泰州刺史。在州有政绩,吏民求其留守。封安德郡公。历任中书令、司徒。欢纳其妹。北齐初,进封为王,拜大司马,谦恭守礼,不以富贵骄人。随文宣帝攻柔然患疾,卒于军中。(参见《北史》)
韩褒(?-572年),字弘业,昌黎大棘(今辽宁省朝阳市)人,鲜卑化汉人,恒州刺史韩演之子。年少好学,颇有远略。北魏建明年间,起家奉朝请、强弩将军,转任太中大夫。依附于夏州刺史宇文泰,建议镇压侯莫陈悦之乱、割据关陇地区。西魏建立后,累任相府司马,赐姓侯吕陵氏。出任卫将军、北雍州刺史,剿灭盗贼,抑制豪强。历任给事黄门侍郎、侍中,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会二州刺史。北周时期,历任御伯中大夫、司会中大夫,出任汾州刺史、河州总管、凤州刺史,累迁少保。天和七年(572年),去世,追赠太保、泾岐燕三州刺史,谥号为贞。
韩晋明,男,太安狄那(今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朝阳镇)人,北齐政治人物,韩轨之子。齐后主天统年间,封韩晋明为东莱王。韩晋明有侠气,勋贵子弟中,只有他留心学问。当时他好酒放纵,召宾客宴席,一次万钱,犹以为节俭。几次推辞显贵官职,天天以招引宾客为乐。武平末年,为尚书右仆射,到职百余日,称病解官。
好酒诞纵,招引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朝庭处之贵要之地,必以疾辞。告人云:“废人饮美酒、封名胜,安能作刀笔吏返披故纸乎?”武平末,除尚书左仆射,百余日便谢病解官。
韩瑗[yuàn](606年-659年),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韩仲良之子。
韩瑗出身于南阳韩氏,历任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袭封颍[yǐng]川县公。他在废后之争时,支持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引起武则天的嫉恨。
显庆二年(657年),韩瑗被诬陷谋反,贬为振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韩瑗病逝,又被抄没家产。中宗年间平反。后追谥“贞烈”。
韩瑗年轻时操行出众,博学多才,且通晓吏治,贞观年间累迁至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县公。
永徽三年(652年),韩瑗升任黄门侍郎。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任命韩瑗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后又加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六年(655年),韩瑗进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当时,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极力反对。韩瑗也痛哭进谏:“皇后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如今无罪却要被废,这不是社稷之福。”唐高宗不听。次日,韩瑗再次进谏:“匹夫尚且知道挑选媳妇,何况天子?《诗经》有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每次读到此处,都要掩卷叹息,不想今日竟亲眼见证这种灾祸。”高宗大怒,命人将韩瑗拉出大殿。武则天最终还是被立为皇后。
显庆元年(656年),韩瑗上表高宗,为贬任潭州都督的褚遂良讼冤,称褚遂良“公忠体国”,希望高宗将其赦免。高宗道:“褚遂良狂悖乖张,直言犯上,朕责罚他,怎算有过错呢?”韩瑗答道:“褚遂良是国家重臣,他的缺点就好像白纸上停了一只苍蝇,何至于就说是有罪呢?陛下富有四海,安享太平,却驱逐旧臣,难道您还不醒悟吗?”高宗不听。韩瑗忧愤不已,请求辞官归田,高宗没有批复。
韩瑗担任宰相期间,多次上表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唐宣宗年间图像凌烟阁。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中,其中第六位便是“中书令兼修国史韩瑗”。
韩休(673-740年),字良士,[2]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官员,
唐玄宗为太子时曾令韩休条陈国政,韩休曾先后担任左补厥、判主爵员外郎和礼部侍郎。唐玄宗先天元年,韩休考中进士。后来,韩休转任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刺史,后任工部侍郎,迁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韩休受到中书令萧嵩的举荐,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拜为宰相。他生性刚直,数次犯言直谏,后被罢为检校工部尚书。不久,他又被迁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
韩休年轻时精通词学,后考中制举,累迁至桃林县丞。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韩休被举为贤良,并到东宫回答有关国政的策问,与校书郎赵冬曦被定为乙等,擢[zhuó]升为左补阙。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此后十余年,韩休也由左补阙累获升迁,历任吏部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知制诰。
开元十二年(724年),山东地区发生旱灾,唐玄宗遂命韩休与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崔沔等五名中枢官员补任州刺史。其中,韩休出任虢[guó]州刺史。后来,韩休因母亲去世,离职归乡,并要求依礼制守孝,得到唐玄宗的批准。丧满后,韩休出任工部侍郎,兼知制诰[gào],又改任尚书右丞。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侍中裴光庭病逝。唐玄宗让中书令萧嵩推举朝臣,以接任侍中,萧嵩便推举韩休。韩休因此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又加银青光禄大夫。
同年十月,韩休又与萧嵩在唐玄宗面前争论,并当面指责萧嵩。萧嵩为此请求退休。唐玄宗很不高兴,将二人一同罢相。后改任萧嵩为尚书左丞相。韩休则改任工部尚书。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韩休加授太子少师,封爵宜阳县子。
韩休病逝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赐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又追赠韩休为太子太师。韩休生前敢于直谏,被史家评为开元贤相之一。他本人在《全唐文》中存文十篇,在《全唐诗》中存诗三首。
韩滉(723—787) 唐京兆长安人,字太冲,唐朝宰相。韩休子。通《易》、《春秋》,好鼓琴,善书画。肃宗至德时,为吏部员外郎,簿最详致。代宗大历六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清勤检辖,帑藏稍实。德宗时,除镇海军节度使,安辑百姓,均其租税,境内称理。帝走奉天,淮、汴震骚,滉训士卒,完靖东南。又调发粮帛以济朝廷,当时赖之。贞元初,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江淮转运使,封郑国公。刘玄佐不朝,滉过汴州讽之,为办装犒军,玄佐遂入朝。卒谥忠肃。工书法,得张旭笔法。善画人物及农村风物,绘牛、羊尤佳。画有《五牛图》、《文苑图》等传世。撰有《春秋通》等。
玄宗天宝中以荫入仕,历同官主簿。肃宗至德元载(756)避地山南,历山南节度判官等。乾元二年(759)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尚书右丞。代宗大历六年(771)任户部侍郎判度支,与刘晏分领诸道财赋。德宗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东西观察使。德宗奔奉天,滉转输江南粟帛,朝廷赖之。贞元元年(785)加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二年封晋国公,三年二月卒。生平见顾况《韩公行状》,新、旧《唐书》本传。滉工诗文,善书画,精《易象》、《春秋》。其浙西幕中多用能文善画之士,时时唱和。《全唐诗》存诗3首。
韩弘(765年-823年1月18日),滑州匡城人。唐朝中期藩镇、将领,曹魏司徒韩暨之后。
韩弘早年举明经科不中,遂弃文从武。后受舅父、宣武节度使刘玄佐提拔,历任大理评事、都知兵马使等职。贞元十五年(799年)被拥立为节度留后,并获朝廷承认。他为人精明,勤于政事。任内诛杀骄兵三百人,又忠于朝廷。累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等职。淮西之乱时,韩弘为淮西诸军行营都统,担任主帅。他企图阻挠对淮西的讨伐,养寇自重。淮西平定后,加授侍中,封许国公。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伏诛后,韩弘大为惊恐,遂奉表入朝。受唐宪宗、穆宗宠遇,官终司徒、中书令。
长庆二年十二月(823年1月),韩弘去世,年五十八。获赠太尉,谥号“隐”。撰有《圣朝万岁乐谱》,今已佚。
韩建(约855年-912年),字佐时,河南长葛(今河南长葛)人。晚唐军阀,五代后梁宰相。韩建最初是蔡州秦宗权的部下军校,后来成为宦官将领杨复光的忠武八都之一,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杨复光死后,韩建与鹿晏弘等人西行,投靠权宦田令孜,先后担任华州刺史、镇国军节度使等职。韩建统治华州长达十六年,期间治理有方,使华州成为乱世中的一片乐土。对外方面,韩建与李茂贞、王行瑜结盟,甚至称兵犯阙。 唐乾宁三年(896年),韩建在华州挟持唐昭宗,期间曾杀害唐宗室十一王。唐昭宗回京后,韩建被封为许国公。天复元年(901年),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发动西征,先攻打韩建,韩建投降。随后,韩建先后担任忠武军节度使、佑国军节度使、淄青平卢军节度使等职。在后梁建国后,韩建被拜为宰相,官至太保。后来,韩建出任匡国军节度使。 梁乾化二年(912年),因兵变,韩建被部将张厚所杀。次年,梁末帝朱友贞追赠韩建为太师。
韩延徽(882年—959年),字藏明。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辽国的开国功臣,是契丹最早继续倡导“胡汉分治”的汉族政治家。韩延徽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刺史,韩延徽初期在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手下任职,后奉命出使契丹时被耶律阿保机留用,成为他身边的主要谋士。后辅助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其子孙世代在辽为官,开创幽州韩氏一族。
韩德让(公元941年~1011年),字致尧,契丹名兴宁·姚哥,蓟州玉田(今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人,辽国重臣。
辽圣宗统和十二年(公元994年),室昉致仕后,韩德让接任北府宰相,后加守太保、监修国史,赐“兴化功臣”号。六月,韩德让上奏称东、中、南三京各断案官吏,多因私下之嘱托,枉法加以宽恕,或者妄行拷打,请加以禁止,耶律隆绪准其奏。
不久,韩德让又上表请求任用贤能斥逐奸邪之辈,萧太后高兴地说“:举荐贤才辅佐朝政,这才真个是尽了大臣之职。”遂优诏给以赏赐。韩德让服丧期满,加守太保,兼政事令。
辽圣宗统和十七年(公元999年)九月,北院枢密使魏王耶律斜轸去世,韩德让接任北院枢密使。随后,因辽军瀛州大捷、擒获宋将康保裔之功,拜为大丞相,改封齐国王,加食邑八千户、食实封四千户,兼赐“嘉谋神智功臣”号。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韩德让随耶律隆绪和萧太后南征,与北宋缔结澶渊之盟而还。其时,已有萧敌鲁等人提议给韩德让赐国姓耶律,隶籍横帐。十二月,班师之际,萧太后便正式赐韩德让姓耶律,改封为晋国王,加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一千户,加赐“经天纬地匡时致主霸国功臣”号,免于常朝、在御座边设独座、不用被唱名、不用下拜、不与其他臣僚同席同班的特殊礼遇。次年,韩德让出奴籍,隶属横帐季父房后,正式成为辽国皇族的一员。
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二月,太后萧绰去世。次年四月,下葬太后时,耶律隆绪以皇帝亦要有兄长为由,按自己的字辈给韩德让赐名为“隆运”,使韩德让获得了“皇兄”的身份,位在亲王之上,赐田宅及陪葬地。
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十月,耶律隆绪亲征高丽,韩德让从征。班师之际,韩德让得四肢风瘫,耶律隆绪和皇后亲自临视医药。
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韩德让去世,时年七十一岁,耶律隆绪闻讯为其辍朝,按家人之礼为其服丧,并以亲王礼陪葬于乾陵之侧,追赠其为尚书令,赐谥号为“文忠”,按诸宫例建文忠王府。
韩亿(972年~1044年),字宗魏,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名臣。
咸平五年(1002年),韩亿中了进士,授官大理评事、永城知县。他善于断案理政,常为百姓解决困难、争取利益,声望很高。韩亿具有外交经验,常常为朝廷提供有益的建议,官升至参知政事。宝元元年(1038年),因儿子韩综将官职让给哥哥,韩亿遭受弹劾,被罢官,改任应天府知府,后又升至尚书左丞。庆历三年(1043年),韩亿官至太子少傅,随后辞官退休。庆历四年(1044年),韩亿去世,享年73岁。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北宋大臣苏舜钦认为,韩亿性格方正严肃,从不说无根据之事。每次朝中议论大事,韩亿都坚持正义,敢于直言。退休在家后,韩亿坚持修身治家,从不倦怠。对待贫贱、富贵者毫无差别。教子有方,孩子们都很有成就。待人真诚,常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南宋史学家王称认为,”韩亿方重有守,治家严肃。”
韩琦(1008—1075) ,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科举考试榜眼,历任监丞、通判,淄州(今淄博)、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等职。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他身居何职,都能以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和使命感参与时政,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务实有为的参政理念。如在任职右司谏期间,他就以无比的至诚和独到的眼光,尽着自己“既居谏垣,事无不言”的职责,使得不称职的宰相王随、陈尧佐以及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同日罢相。又如宝元二年(1039),遭受灾荒打击、嗷待哺的益利路190万灾民,由于韩琦的及时赈而脱离死亡的威胁。康定元年(1040),时届而立之年的韩琦出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担当起抗御西夏的重任,尽管由于指挥失误而有好水川之战的失利,但是他的耿耿忠心,却与日月同光。在此战失利之后,韩琦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转而实施积极的防御战略,有效地防范了西夏的袭扰。韩琦与范仲淹的协力合作,得到了当时人的高度赞誉,人们编了歌谣颂扬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北宋建立以后积贫积弱的局面,到了仁宗时代已是愈演愈烈。仁宗庆历三年,韩琦、范仲淹被召入京师,出任枢密副使,不久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建议明黜陟、抑佼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事,以谋革新,是谓“庆历新政”。这显然是努力修正北宋祖宗之法”的一次尝试。在这场轰动一时的变革的前后,韩琦先是力陈“先行七事”、“救弊八事及“西北四策”等富国强兵的对策继而在新政过程中,他的变革决心没有因为强大的反对浪潮而动摇,当变革举步维艰,范仲淹激流勇退时,韩琦依然矢志不渝地独力支撑危局直到庆历五年(1045)被贬出朝,新政也无果而终。
被贬外放的韩琦,尽管心情苦闷,却并未消沉,在长达11年的四处为官生涯中,无论在扬州(今江苏江都)、郓州(今山东东平)、成德(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县),还是在并州(今山西太原)、相州(今河南安阳),他始终高扬“勤政爱民”的为政理念,大刀阔斧地推行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策和措施,因而赢得了定州等地百姓的拥戴,当他离开定州时,定州人民扶老携幼,争着相送,以至于“道路士庶,哭声动原野”。对于为官一方的地方官来说,百姓的依依不舍、泪眼相送,是对其政绩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其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充分肯定。无论古今,概莫能外。嘉祐三年(1058)六月,韩琦入为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从此开始了历时10年的宰相生涯。政治上,他两定建储大计,又竭力缓和英宗与曹太后之间的矛盾,为确保最高权利的平稳交接、避免皇室内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深得史家的赞誉。称赞他“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经济上,由他主持的嘉祐四年大规模均田活动,不仅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而且为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军事上,在韩琦的建议和坚持下,北宋朝廷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籍民为兵”,这一措施既降低了军事支出,又加强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此外,他在整顿吏治、选拔和任用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
总之,在嘉祐、治平年间,韩琦“历仕三朝,辅策两朝,功存社稷,泽被后世,无论男女老幼,也无论身份贵贱,都对韩琦钦慕不已。在他的主持下,北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凡此种种,都为熙宁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政事之余,韩琦喜欢舞文弄墨。据《宋史·文志》著录,韩琦的诗文计有《参用古今家祭式》、《仁宗实录》200卷(与人合著)、(端拱以来宣敕子》60卷、《嘉祐编敕》18卷、《总例》1卷、《谏垣存稿》3卷、《阅古堂诗》1卷、《韩琦集》50卷,可谓卷帙浩繁,尤其是他的书法骨力壮伟,深得后人的赞誉:“魏公书全法颜平原(颜真卿),而时时露柳(公权)骨,锋距四出,令人不可正视”。传世墨迹有《信宿帖》、《小恳帖》等。
韩绛(1012~1088) ,字子华,开封雍丘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甲科。此后40余年,历任地方及朝廷多种官职,表现出较强的执政才干,因而深得名相韩琦的器重。神宗即位之后,在韩琦的大力推荐下,韩绛官拜枢密副使,新官上任,韩绛作出的第一项举措就是上书建议改革差役法。由于他的经济主张与王安石不谋而合,所以在就任枢密副使之后不久,就取代陈升之出掌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他全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和各项措施,并在熙宁三年(1070)升任参知政事。当时,西夏犯塞,致使陕西边境冲突不断。为给变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韩绛主动请缨出掌陕西政局。是年冬季,新任陕西宣抚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的韩绛,开幕府于延安,全力经划面北军面,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有美好的结局,韩绛虽有为国守边的热忱,却由于不谙军事、举措乖方而为西夏所败。熙宁七年,在强大的压力下,王安石罢相去职。当此事关变法成败的危急关头,韩绛代替王安石出任宰相。在职期间,他坚持王安石的既定方针政策,勉力推行新法,被人称为“传法沙门”。从总体上看,韩绛为官清正,又临事果敢,为了澄清吏治,他奏请神宗设置审官西院,以管理武官。不过,在当时纷纭的政治斗争中,韩绛也没能在相位上呆多久,很快被排挤出朝廷,辗转于许州、定州、河南府。哲宗即位后,韩绛改任镇江节度使,后为开府仪同三司晋爵康国公,卒谥“献肃”,赠太保。韩绛工于书法,传世墨迹有《承师诗帖》、《家餐帖》、《与从事同年札》、《与留守司徒侍中札》等。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出生于颍昌(今河南许昌)。他是北宋大臣韩亿的第五个儿子,也是韩绛、韩缜的兄弟。韩维凭借父荫起家,担任将作监主簿,后进入河东安抚幕府。经欧阳修推荐,担任为检讨、知太常礼院。他出任秘阁校理、泾州通判,成为颍[yǐng]王(赵顼)记事参军,迁迩英殿侍讲、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宋神宗即位后,韩维担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汝州,兼侍讲、判太常寺事。他治理襄州、河阳、许州等地,出任开封知府。宋哲宗即位后,韩维拜为门下侍郎,出知邓州、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年间,列入元祐党人,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于均州,经过诸子乞纳官爵,得以回乡。元符元年(1098年),韩维去世,享年八十二。他著有《南阳集》三十卷,传于世。韩维能诗,叶梦得称其“情致风流,绝出时辈”。他的妻子苏耆是苏舜钦的姐妹。
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韩忠彦(1038年-1109年9月16日),北宋政治家,魏郡王韩琦长子,字师朴,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他历任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等职。
建中靖国初,韩忠彦和曾布同为宋徽宗的宰相。韩忠彦身材魁梧高大但生性淡泊,曾布也有来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同父异母弟弟,家学渊源。因为工作的关系,韩忠彦和曾布一同出镜的频率很高,他们一高一矮并列在一起的反差常常让人哑然失笑,于是,“龟鹤宰相”的冠名不胫而走。真是不能小觑民间智慧,“龟鹤”对曾布、韩忠彦来说无论从形象还是政见作为上都十分贴切。
宋哲宗赵煦在位时,因政治立场不明,被外放为定州知州。端王赵佶即位后,他回朝任门下侍郎,不久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政期间与右相曾布不协,再次外放为大名府知府,后累贬为磁州团练副使。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同年八月,韩忠彦去世,享年72岁,后谥“文定”。他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诗作被收录于《全宋诗》中。
韩侂胄(1152—1207) ,字节夫,相州安阳人,忠献王韩琦的曾孙。他的祖父韩嘉彦娶了神宗之女贤穆帝姬,父亲韩诫娶了高宗吴皇后之妹,他本人又娶了吴皇后的侄女。凭着累世簪缨的显赫门第和亲上加亲的外戚身份,韩侂胄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也正由于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几乎无缘登上权力顶峰。历史上外戚乱政的前车之鉴,成为韩侂胄仕途上无形的障碍。韩侂胄以祖荫入仕,淳熙末年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绍熙五年(1194),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筹划立嘉王赵括即位,因为韩侂胄是吴太后的外甥,就请他去恳求太后的同意。作为元勋子弟,韩侂胄非常向往建功立业,对光耀门楣有着一种天然的希冀。他本以为凭借自己在绍内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成为封疆大吏,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只得到宜州观察使兼枢密都承旨的职位,极度失望的他迁怒于赵汝愚。凭借着裙带关系和接近天子的优势,韩侂胄仅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把赵汝愚排挤出局。庆元元年(1195),赵汝愚遭弹劾去职,在奔赴贬所途中,被韩侂胄害死于衡州(今湖南衡阳)。与此同时,所有反对者一概被诬以赵汝愚的党人而被逐斥出朝,其中包括朱熹。韩侂胄对朱熹的打击本出于政治报复,但事情最后归结到朱熹所提倡的“道学”上,于是臭名昭著的庆元党禁随之粉墨登场,这场政治运动一直延续到嘉泰二年(1202)方才弛禁。在此期间,韩侂胄由枢密都承旨,晋位开府仪同三司,进而又加少傅、少师,封平原郡王、加太傅,又加太师。直至开禧元年(1205)的平章军国事,立班宰相之上。就当时形势而言,建功立业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复疆域、尽雪前耻。而此时此刻,金国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内政问题使得它焦头烂额,来自外部如靼和蒙古的威胁也与日俱增。主观需求与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的两相结合,终于促成韩侂胄的北伐之举。但是,南宋朝并不具备打赢这场战争的实力,姑且不论战争准备得过于仓促,疲敝的士气和骄惰的将士早就决定了最终的胜负。意欲乘人之危的开禧北伐,反而结束了韩侂胄长达13年的独裁,在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杨皇后和礼部侍郎史弥远联合发动的政变中,韩侂胄被截杀于玉津园侧近的磨刀坑。平心而论,在北伐问题上,韩侂胄只是一个失败者,但绝不是一个罪恶者。当嘉定元年(1208)他被剖棺斩首函送金廷,实际上意味着南宋朝已经完全丧失了应有的精神和理念。
韩企先(1082~1146) ,原籍蓟州玉田(今属河北),有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他的九世祖韩知古是赫赫有名的辽国中书令,而他本人自乾统年间考中进士后,入仕于辽国。天辅六年(1122),金朝大将完颜攻克辽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韩企先出降,被擢为枢密副都承旨,后迁转运使。次年,完颜宗翰经略山西,韩企先被任为西京留守。太宗天会七年(1129),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次年迁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楚国公,他主要经管原北宋辖境官员的选授及租税的调发等事宜。十二年,至上京朝见金太宗,被任为尚书右丞相。金熙宗时,继为右丞相,皇统元年(1141)晋封濮王。韩企先博通经史,熟知汉制,比及熙宗改革,金朝的宪章法度多出其手,同时参与国策的制订。尤其可贵的是,他以奖掖后进为已任一时贤能,多得网罗,深得世宗皇帝的赞许,认为“汉人宰相准韩企先最贤”。皇统六年(1146)卒,大定十五年(1175)谥“简毅”。
韩爌(1565~1644) ,字象云,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万历四十五年被擢为礼部右侍郎,泰康元年(1620)八月,明光宗即位,韩爌又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也许是万历皇帝在位时间太长(整整48年),等得太久的皇太子朱常洛,继位为光宗仅一个月就患了重病,服了太监送来的药,病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不久,就气息奄奄。光宗病危,韩爌与首辅方从哲、礼部尚书刘一爆等人同受顾命。当时宫廷内外因“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接连发生而危机重重,人心惶惶,韩爌竭诚翼卫,中外倚以为重。
光宗死后,其子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是为熹宗,韩爌以拥戴之功,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久,首辅方从哲被免职,由刘一燝接任,韩爌则成为他的助手,协助治理朝政。在明朝统治者中,天启皇帝其实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帝王。他的木工手艺不错,对木工制造也很有兴趣,据史书记载,,天启皇帝曾经制作了一些工艺水平相当高的作品。然而,这位天启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却实在乏善可陈。即位伊始,天启帝就赐太监魏忠贤世荫,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很快就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逐渐将国家最高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横行不法的阉党及其走卒,极尽党同伐异之能事,但朝廷中正直之士也纷起抗争。
天启四年(1624),左副都御史杨涟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御史黄尊素等也相继上疏,国子祭酒蔡毅中率师生千余人请求追究魏忠贤之罪。此时的内阁首辅是叶向高,韩爌是次辅,在声势不小的反抗浪潮面前,魏忠贤颇感畏惧,不得不向韩燎求援。然而韩燎却没有响应,这使魏忠贤甚为不满,由此结下了对韩爌的仇恨。在阉党的打击下,叶向高被罢官,韩爌接任首辅。韩燎处事持正,但却缺乏叶向高笼络人心的智术,仅靠廉正自持,根本不是魏忠贤及其阉党的对手。再加上阉党魏广微等也加人了内阁,对韩煌处处掣肘,更使阉党气焰大张。为了将东林党人和不愿依附阉党的正人君子一网打尽,魏忠贤的党羽们纷纷编撰《天鉴录》、《同志录》等黑名单。坚决反对阉党的韩爌,同其他28位东林党人一起被列入崔呈秀的《天鉴录》,成为阉党清除异己的重要目标。在魏党的不断诬劾下,韩爌终于被削籍除名。阉党仍不罢休,又寻找借口诬蔑韩爌贪赃受贿,将其家人打死在狱中。韩爌被迫卖田卖宅,向亲朋故友借贷偿还。
韩爌蒙冤受屈,遭禁锢数年,至崇祯元年(1628)才得以复出。复出的韩爌在不久之后再次出任内阁首辅大臣,与李标、钱龙锡共同主持搜捕阉党的斗争,结束了阉党专权的局面。明朝末年,崛起于辽东的后金成为明朝廷的一大威胁。崇祯二年(1629),后金大举攻明,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越过边境城墙,直逼京师城下。驻守辽地的袁崇焕紧急率部入援。此时,遭打击但并不甘心的阉党残余以为有机可乘,诬告袁崇焕勾结东林党人谋反,并造谣说后金军队进犯是与袁崇焕有密约。崇祯皇帝听信谗言,将袁崇焕逮捕入狱。阉党计谋得逞,又把矛头对准了当初主持科举考试选拔了袁崇焕的韩爌。他们弹劾韩爌,说他“主款误国,招寇欺君”,“坐视成败”,应该被罢官。在重重压力之下,韩爌不得不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辞去首辅职务,回到了家乡蒲州。韩爌先后两度担任内阁首辅,为人老成持重,为相期间,始终以引正抑邪为己任,天下均称其贤。
崇祯十七年(1644)春,李自成起义军攻陷蒲州,逼迫乡居在家的韩爌出来相见,被其拒绝。起义军抓了韩爌的孙子以相要挟。韩只有这一个孙子,不得不出来相见。相见后,起义军即释放了他的孙子。但是到家中的韩爌,却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而死,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