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乐亭】话说“呔商精神”丨务实坚韧

发布时间:2025-05-11 21:00  浏览量:9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遇见,我是拾光,让我把乐亭的故事讲给你听!
这是拾光乐亭的第95篇文章,欢迎悦读!

拾光 乐亭

务实坚韧是呔商身上的突出精神,从农家子弟闯关东谋发展到成为冀商三大帮派之一,呔商一直秉承做人要实、办事要实的原则,不虚张,不哄骗,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做实,把企业做大。呔商代表刘新亭和武百祥的经历都生动诠释了这一点。汀流河刘石各庄的刘新亭是乐亭第一代呔商。他的发迹是从一副货郎担开始。最初,刘新亭只是将妻子纺的线、织的布挑到集市上去售卖,虽是蝇头小利,日积月累竟也有所盈余。逐渐地,他不再满足只卖妻子纺出的纱线布匹,货郎担里多了更多内容;他也不再满足于只在家门口的集市上待价而沽,而是挑着货郎担开始走街串巷,走出村庄,走出县城,走出市辖,越走越远,直到来到山海关。这是一条地域的分界线,出关就远离家乡,到了东北境内;这也是一条人生的分界线,出了关前途莫测,是赚是赔是吉是凶,谁也说不清楚。但刘新亭心里明白,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做买卖,不坑不骗,公平交易,就不会有大的闪失。因此,他选择了一往无前,坚定地向前走。刘新亭的货郎担担到了绥中,担到兴城,担到锦州,担到北宁……他在卖货中发现了商机:由于大批拓荒者涌入东北,拓荒用的锄板等农具成了稀缺货,基本生活用品也很匮乏,而当地的土特产又很便宜。刘新亭心中十分高兴,他立即回到家乡购置锄板、镐、犁等农具,再加上土布、棉花等生活用品,运往东北,回程时运回东北的土烟、大豆、麻等产品。物资多了,货郎担改为人力小推车,又改为大马车……刘新亭以他的务实坚韧和经商智慧,为刘家淘得了“第一桶金”。在之后的百年岁月里,刘家经过几代人的积累,资金雄厚,商业经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商铺、当铺、钱庄、粮栈、油坊、烧锅、大车店、海味店、瓷柜、布柜……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刘家商号达100多家,分布范围北起黑龙江,南到大上海,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刘家富可敌国,清朝末年朝廷曾向刘家借款,以驻守边防用之。曾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亲笔为刘家书下“京东第一家”的匾额。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刘家还培养出了韩杏林、傅春礼、孙秀三等一批呔商中的优秀人才。东北商魂武百祥也是从乡间货郎开始走入经商界的,他一波三折的经历更体现出呔商务实坚韧的精神。武百祥13岁跟随舅父赴关外习商,由学徒做起,直做到“万发德”粮铺的管账先生。1900年,为了躲避战乱,武百祥回到家乡,开始挑担卖货。待东北时局太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武百祥再赴长春,仍住“万发德”。此时,中东铁路修建,武百祥看到了“临路经商”的优势,依路而发的哈尔滨也充满着商机,于是,他决定去哈尔滨闯一闯。路远严寒他不怕,生意赔钱不死心,摆地摊、赶戏场,卖花生、瓜子、冰糖糕和烟卷等,历经磨难后武百祥终于在哈尔滨开了自己的小门店。之后,他与曹清和二人开了“义盛福”,一年下来,净赚纯利1300多元,可惜二人意见不合,1903年正月二人劈了伙。武百祥又回到长春,与万发德的老同事陈彦、苗仲选一起到哈尔滨同发街摆摊床,起字号为“仝记”(即人人都劳动、做工之意)。经过三年的合作,三人获利10000多元羌帖。但由于苗仲选干事不靠谱,一次他带着柜上交付于他的3000多元羌帖,去天津置货,结果参与赌博把钱输光了。至1906年,仝记散伙,武百祥分得现款1300元羌帖,另谋出路。1907年正月,武百祥计划置办一批货物,无意中发现从长春倒卖大洋到哈尔滨出售有利可图。一天,他从长春换回1000块现大洋存放在后屋的小钱柜中,准备第二天早上出手。不料,在夜深人静之时,被伙夫盗走。武百祥情绪十分低落,是朋友赵禅唐和李云亭的劝解,让他反思了这件事,决心重整旗鼓,再做营业。

呔商在哈尔滨创办的商号“同记商场”。这次他打算个人独资经营。当年“仝记”生意很红火,是由于苗仲选的败坏才未能延续下去。他想到从前一位老先生的话:“一个商号的名称就是一个代号,但历来大凡信誉不败之商家字号,又都是贯通古今者,并使其信誉与日俱增。”因此,他决定用同音不同字的“同记”为字号。之后,武百祥经营的大罗新寰球货店、同记商场、同记工厂等工商业盛极一时,成为哈尔滨百货行业的翘楚,并驰名南北各地。武百祥创业的过程虽很坎坷,但他坚韧不拔,硬是从小仝记做到大同记,开始了他在商圈中的大作为。

作者:赵锡德

编辑:李宏莹 主编:陈友海 编审:张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