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十五运再现天体之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高效推进天
发布时间:2025-05-10 12:09 浏览量:7
【老广们注意!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要变样了】
各位街坊还记得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那两座白色门楼吗?1987年建成时可是广州新中轴线的"门面担当",承载着三代人的城市记忆。时隔16年,这两个"消失"的地标即将以全新面貌回归!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河区分局正式核发了复建工程规划许可,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即将焕发新生。
要说这段故事,得从2009年说起。当年为了开发地下商业空间,这两座纯白立柱门楼无奈拆除。但最近有个大动作——为迎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天河体育中心启动升级改造,当年主持设计的设计大师郭明卓亲自提议复建,这个建议直接被市政府采纳。如今项目获批,意味着我们很快就能见到"升级版"的天体门楼!
最让人佩服的是设计师的巧思。新门楼延续了老建筑白色立柱加顶棚的经典造型,但可不是简单复制。钢结构主体搭配现代光影技术,既保证50年不褪色不变形,又能玩出灯光秀新花样。白天是简约大气的城市雕塑,入夜后变身光影艺术装置,这样的设计让老地标有了新生命。
(效果图展示)
看到设计图的朋友都夸会玩:门楼顶棚的镂空设计就像给建筑装上"呼吸孔",自然光线穿透形成独特光影;钢结构骨架外裹特殊涂料,风吹雨打二十年都不怕褪色。最妙的是保留历史基因的同时,加入了智能感应装置,未来游客扫码就能看到门楼的前世今生。
这次复建藏着个暖心细节。当年参与设计的团队里,有位工程师已经退休,听说要复建特意从澳洲飞回来参与讨论。他说:"当年拆的时候大家心里都难受,现在能亲手让它重生,比当年新建更有成就感。"这份传承,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
审批流程也创下新纪录。天河区分局特事特办,把方案审查和施工许可合并办理,原本要3个月的流程压缩到45天。工作人员说:"十五运会倒计时已经开始,我们要让市民早日见到新地标。"这种效率,难怪网友都说"广州速度名不虚传"。
(设计理念解析)
门楼位置可是大有讲究。站在新中轴线上往北看,能望见广州塔;向南则连接天河路商圈。复建后的门楼就像时空隧道,北面是赛博朋克的未来商圈,南面是承载记忆的老城风貌。这种新旧碰撞,正是广州敢为人先精神的最佳注解。
要说最让人期待的,是门楼变身"城市会客厅"。复建方案特别设计了24小时开放的休闲空间,市民可以在这里歇脚、拍照,甚至举办小型文化展览。有街坊调侃:"以后喝完早茶还能在这拍艺术照,比北京路打卡点更有味道!"
(新旧对比图)
看着效果图,老广们纷纷认出这些设计细节:立柱间距保留原始数据,顶棚弧度精确还原1987年图纸。但细看又能发现新意——立柱内部预埋智能传感器,顶棚材料升级为自洁纳米涂层。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手法,让历史建筑真正活了起来。
项目负责人透露,门楼复建只是第一步。未来将打通南广场地下连廊,把体育中心、天河城商圈和珠江新城串成步行圈。这意味着,市民可以从门楼一路逛到广州图书馆,全程不用过马路。这种"城市缝合术",正是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招。
(施工进度表)
虽然规划刚获批,但工程团队已经行动起来。先期进行的地质勘探发现,原址地下藏着民国时期的排水渠。施工方表示会原样保护这些"城市记忆",并在展示区重现老广州的市政智慧。这种"古今对话"的设计,让工程多了几分考古的趣味。
对于年轻市民关心的互动体验,项目组准备了不少惊喜。门楼东侧将设置AR互动屏,手机扫描就能看到1987年开馆当天的热闹场景;西侧计划安装声音装置,收录不同时代的体育赛事经典片段。这些科技+人文的设计,让历史建筑真正"开口说话"。
(效果图细节)
看着设计图,有眼尖的街坊发现门楼台阶数暗藏玄机。原来设计师把1987这个年份转化为台阶数量,每级台阶都刻着当年重大体育赛事的简记。这种"数字记忆"的设计,让冰冷的台阶变成承载城市记忆的载体。
这次复建还开创了先河——首次在政府工程中引入"记忆传承顾问"。团队里不仅有建筑师,还有研究广州历史的学者,甚至邀请了老体育迷组成"记忆委员会"。他们收集了2000多份市民回忆,把"小时候在门楼下等爸爸下班"这样的故事,转化成建筑细节。
(文化活动预告)
据透露,门楼落成后将定期举办"城市记忆展"。从1987年开馆的老照片,到2009年拆除时的市民留言墙,甚至保留部分拆除时的建筑构件作为展品。这种"可触摸的历史",让参观者能亲身感受城市发展脉搏。
随着十五运会进入倒计时,天河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全面提速。门楼复建不仅是个建筑项目,更是广州城市精神的传承实验。当白色立柱重新矗立在南广场,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记忆的复活,更是城市发展逻辑的升级——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夜景灯光秀概念图)
最让人期待的夜景模式,设计师用了"月光滤镜"概念。门楼顶棚的镂空处会投射出珠江夜景的动态光影,立柱内藏的LED灯带能根据气温变色。冬天的暖黄与夏夜的湛蓝,让同一座建筑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性格。
看着这些设计亮点,不得不佩服广州的城市更新智慧。既没有大拆大建破坏历史文脉,又通过技术创新让老建筑焕发新生。这种"绣花功夫"式的改造,正是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范本。等到门楼重开那天,约上老友去打卡,绝对会是刷爆朋友圈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