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3-4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

发布时间:2025-05-09 17:45  浏览量:7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布2025年3-4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入选!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

图书简介

《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

(“道南”中华文明讲坛丛书)

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一本跨学科对话的学术文集,包含了十二位来自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学术大家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生动阐释中华文明宇宙观,展现中华文化要义,探求中华文明的深层理解之道,是一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十二位知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宇宙观,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社会学、建筑学、科技史等角度,就中华文明宇宙观与中国智慧、人文与自然、山林与社会、天人合一与人生境界、大一统与文化地理、甲骨文与殷商宇宙观、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宋代家礼等议题,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

每位作者学养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研覃思,行文流畅,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之道”。相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传统文化功底的读者,均可从中汲取智慧,涵养心性,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更加自觉自信地赓续光耀中华文明。

专家推荐

宇宙观是人类文明生成的重要思想根基,融贯古今中西之变对之予以新的阐释,将有助于理解中国文明的缘起形态及未来演进方向。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当代中国面临着重建文化自信的迫切任务,重建文化自信的一大关键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特性。中华文明的宇宙观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范畴内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只有“仰观宇宙之大”,方可“俯察品类之盛”。

——朱浒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中华文明研究院院长

在中国文明中,宇宙论一直是哲学思想最核心的母题,也是构成中国文明连续性最重要的根基。天地大化流行,文明生生不息,使作为文明体的中国始终独立天壤。理解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实质上便是探求中国文明的深层理解之道,在这一意义上,《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做出了富有意义的探索。

——陈壁生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生生之道是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核心特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积极刚健、奋发不息的精神气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悠久不息的人文动力。本书从哲学、经典、天文、地理、礼仪、民俗、建筑等多重视角,彰显生生之道的深厚内涵,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展现中华文化要义,凸显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孟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精彩片段

山林与社会

中国是一个文明体,延续几千年,并塑造了人文地理上的东亚文化圈。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实在的社会性的保持和发展,还必须拥有一种超越性的心灵和精神,化育成具体的历史和人,构筑成连续的生命而存续。与西方文明中的政教结构不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则依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概念(即祭祀礼仪中的“山川”、人神交通中的“山海”、文人艺术中的“山水”以及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山河”),承载了道统的本体构造。

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浪潮里,天与地、山与水在具体的社会运行中渐渐失去了位置,随之,人也失去了在自然和宇宙中的位置。世俗主义的世界历史、物质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思维和实存上的对象化机制,将人的生命带入无所不在的观念、知识甚至身体上的权力关系之中。这种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既表现为行为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科学意识,又表现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相混融的价值立场,从而使文明的进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或许,山林世界以及山水所具体构造而表现的自然与人文之互成关系,可塑成一种新的神圣性,一种与天地交接、与山水共情的生命形态,一种真正从人出发、为人所实现而又超越于人的归宿。

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

当我们站在太和殿的月台上,放眼望去,东边是体仁阁,西边是弘义阁,凡与文、仁、春有关的建筑皆位于东方,凡与武、义、秋有关的建筑皆位于西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阳气升腾;西方是太阳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阴气凝聚。由此形成城市中的一阴一阳,与宇宙、天地、世界的阴阳组合是一致的。大地东西平面与天地上下立面组成一个阴阳交流的空间,万事万物因此而皆禀赋此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产生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人皆具有仁心,这是文脉代代相传的根基。

文武建筑的左右严格对称,既强调了秩序,又突出了文武之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文武构筑天下最大的房子——这个最大的房子就叫仁,心里就会装着仁。正位叫礼,大道为义,当仁、礼、义行于天下时,天下归仁,礼乐社会也就诞生了。

紫禁城、北京城的文武建筑布局,是传统文武之道、仁义之道和阴阳之道的体现,其文武理念原出于天,始于文祖,辉煌于文王。阴阳交流产生生命,因而天是主生的,其本性是善。从尧舜开始,经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的发挥,将之上升为天道。天道主生,天道要传下来,要依赖于圣人,儒家所创造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个道统,以仁为根本,成为道统的精神灵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产生了万物,人作为万物之长,要代行天地之仁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保持天心,以仁存心,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最终达到赞助天地化育生命的目的。建立在这个道统精神之上的北京城、紫禁城因此有一颗仁心,才能如月之恒、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永不崩塌。

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中华文明的宇宙观/臧峰宇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宇宙的认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本内涵

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中华文明与哲学智慧/向世陵

“宇宙”与“宇宙观”

“中国”“世界”与“宇宙”

经典讲述的文明起源

3.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转化创新/陈卫平

中国近代的历史观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认识论(知行观)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逻辑和方法论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4.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李宗桂

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5.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建构——《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赵敏俐

历代《禹贡》研究简述及当下困境

大禹的神话与《禹贡》的书写方式

《禹贡》生成历史背景的文化考察

《禹贡》的经典价值和文化意义

6.天下、天命格局下的《诗》《书》篇章/李山

“天下”与“天命”

格局与心胸

尚德即“人心换人心”

余论:文化的融合与礼乐的创制

7.山林与社会/渠敬东

政统与道统

非社会性的山林

人文化的自然

士人的内在世界

山林的多重社会交往

余论

8.从甲骨文看殷商人的宇宙观/张玉金

人间的结构

鬼神的世界

结语

9.揭暄对欧洲宇宙学与理学宇宙论的调和/石云里

10.紫禁城文武建筑布局与文德光华/王子林

文武建筑布局

文武二楼的起源

文武建筑布局是对天下太平的向往

文武二楼与重其文德

体仁、弘义二阁与仁义之道

文武二楼与天之大德

道统的传承与核心价值

结论

11. 蠡测中华文明的唐代高度/刘后滨

走向盛唐的历史节拍

制度创造的自我作古

精神活动的探险开拓

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12. 宋代家礼的书写者/陆敏珍

书写者的角色:隐身的与在场的

书写者的立意:情感的与有序的

仪式:意义的与重复的

话外之音:书写中的其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