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村名文化—— 西光华

发布时间:2025-05-09 10:26  浏览量:5

——解放

西光华,地势平坦,土质沙绵,为优质花生产地。光华乡政府驻地。东临西范电灌站干渠,西至新安村,南与北火上接壤,北至冯张村。全村692户,2800口人,耕种2739亩地。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苹果。

关于光华村名来历,根据光华村大觉寺金代铁钟记载,最早名为王黑。方言“王”念“月”,故亦称月黑。相传,村内有一王姓农家,生下一男孩,皮肤黝黑,父母为他取名王黑。王黑从小聪明伶俐,尤善谋划,长大后,靠贩炭发了财,为村内办了许多公益好事。村民为感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作为村名。

王黑村最早为一村,后分为两村。但何时分为东西两村,没有明文记载。笔者近日翻阅了明嘉靖版《荣河县志》,就有东王黑、西王黑之名。后来又翻阅了清乾隆和光绪年间《荣河县志》,东王黑、西王黑两个村名,也赫然入目,这就说明,至迟在明嘉以前就分为两个村子。

民国初年,荣河县孙家崖、岔门口、寺后、南北祥、上王信等地村民,在河滩大种棉花,连年丰收。那些棉花都集中到王黑出售,那时一个王黑竟有19家花店,还有些没有登记备案的不算。花店将收购的籽棉,轧成皮棉,打包销往天津、郑州、开封等地。因为河滩日照时间长,所产之棉花绒长,拉力强,色泽又十分漂亮,受到广大用户欢迎。一时间,王黑街道各种饭店、旅馆、理发馆、车马大店等服务商店相继而立。一时间,王黑名声大振,遂将王黑改为镇。

民国24年,荣河县县长范松茂闻其名,前来视察,看到当时的景象,大为赞赏。他虽是农校毕业,却很有文才,觉得王黑之名颇为粗俗,有失文雅,就提议改为光华镇,寓意光华四射,前程光明。说来也巧,还真应了范县长之吉言,光华镇自此生意更加兴隆。

光华村曾有一大觉寺,为佛教徒活动基地。根据“复建寺钟楼碑记”云,“光华寺钟,位于光华广场中心,原大觉寺瘟神庙遗址。光华村原名王黑村,村南一里处有大觉寺一座,寺院建于北宋年间……”。时在山西地出版社任编辑部副主任谢鸿喜,觉得“北宋年间”之说值得怀疑,遂询问管理人员,答曰:“北宋年间是传说。”他是搞学问的,凡事总想搞个水落石出,于是他查阅了《寰宇通志》,见其卷79页中记载:“大觉寺,在(荣河县)北30里,唐垂拱初建,后重修。”他又查阅了《蒲州府志》卷三古迹:“大觉寺,在(荣河县)北三十里,传为唐‘垂拱’初建寺也。”“志云垂拱初建”,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可知建筑历史之久。“光华原大觉寺明设僧会寺,为当时掌管荣河县佛教僧徒事务的官设机构。”据《万荣县志》记载,大觉建有山门、正殿、后寝宫,殿宇巍峨,房舍整齐,古树参天,宏伟壮观。后被日本侵略军拆毁。只留下这口金天眷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铸造的铁钟。其身高238厘米,壁厚14厘米,最大直径170厘米,重约万斤。敲击时声音洪亮,于20里外都能听到。这口钟原为大觉寺山门钟,建有钟楼。楼身上有文字,记载荣河县2镇39个村村名,其中26个村今犹存在,19个村名无考。

1988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连同群众集资共7.5万元,在大觉寺原址,即今光华乡政府广场建立了上下两层 、总高11.99米的钟楼一座。楼体造型为仿金代建筑,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亭内壁柱雕刻彩绘,有分流瀑布、八仙图案、九龙戏珠、四季花鸟,南北大门上悬有山西省原文物局长张一亲笔书写的“鐻觉”( 鐻音居)“蓬瀛”金字牌匾。

现在,西光华村实现了家家住新房、户户通自来水。巷道全部硬化,主巷道实现了亮化、香化、美化。村内建有幼儿园、初级小学、卫生所、文化广场,村民都在分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作 者 简 介

解放,万荣县万泉乡庙后村人,出生于1936年,2025年2月去世。曾任《万荣县志》副主编、总纂、《万荣人》报编辑,出版了《万荣史话》、《万荣古今名人》、《万荣笑话ABCD档案》、《万荣笑话探源》、《万荣村名文化》、《嵋岭走笔》等书籍,他还是万荣笑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