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村名文化——上井村
发布时间:2025-05-09 10:08 浏览量:7
——解放
上井村原属河津县,1971年随里望公社划归万荣县。
上井村地处汾河南岸峨嵋第一台地,北距汾河10千米,标高475米,地下水深120米,为高原干旱区。东临和井村,西至里望村,南连解店镇万和村,北至乔薛村,距万荣县政府所在地解店镇7.5千米,现属里望乡政府管辖。
上井村全村总面积6.5平方千米,1100户,共4428口人,耕种着9257 亩土地。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茭、苹果等。
该村村名的来历现有两说。一说该村居下井之上,故名上井;二说该村村中央有一古井,水源旺盛。清洌甘甜,春夏从井中汲出之水,蜜蜂麇集,酿酒制醋,饮水做饭,均为上乘,上井村名盖源于此。又在该井旁边,栽着两个石柱,并刊有文字,一桩曰:西王村甲寅明昌五年二月八日匠人慎兄弟三人……字样”;另一桩刊有:“黄口重修、嘉靖二年”字样。因年久风霜侵蚀,字迹难以辨认,现据能辨认清的文字考证“明昌”系金朝章宗年号,即公元1194年。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肯定该村原名西王村,井凿成后,就改名“上井村”,距今已近八百年矣。
该村的人口构成,据老辈言传,陈姓和王姓为该村老户。明代以来,先后迁来王严杨三姓。王姓原系陕西米脂县瓦窑堡人,于明成化年间迁来,至今已传 23代。严姓原籍福建,到上井定居时间晚于王姓,至今已传22代;杨姓迁来较晚,是明嘉靖年间由翼城迁来,至今已传19代。
1963 年,黄河东侵,沿河村庄被淹,受其危害的河津县连伯、湖潮等村的孙、钮、杨姓等30多户迁驻该村。此外,还有历年来先后来该村定居的陈、张、史、郭、楚、路等姓氏。
上井村人文景观有多处,古建除王严杨三姓规模壮观的家庙和支祠堂外,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建筑年代久远,富丽堂皇。一座是泰山庙,建筑年代无考。清代晚期,村内有识之士和举人严中律,鉴于王严杨三姓虽然各居一隅,界线分明,但亦有睚眦械斗现象,外来姓氏亦有遭到排斥之虞,遂共同决定以“神道设教”,取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将泰山庙改为“三义庙”,寓意并教诲王严杨三姓子弟学习刘关张义结同心,生死与共的精神。
清同治六年,他们共同捐银1500两,动工改建。此工程浩大,竟前后费时十年。除正殿外,还建了配殿塑了各种神像,请绘画高手画了多幅刘关张的桃园结义的壁画。刘备神龛题写了“以义为上”;关公神龛题写了“浩然之气”;张飞神龛题写了“有勇知方”;大庙匾额题写了“参天地”。这些都是严中律一手策划,亲笔题写的。
另一大庙就是建在西明埝的圣母庙。圣母庙不知建于何年,相传为一座大寺院,占地18亩。因寺内僧人不守清规,拦路抢劫,被官府取缔,周围村庄群众将寺拆掉分了。该寺有一口大钟重900斤,周身有铭文,声音洪亮,于10里外可闻其音。该钟为全村号令,诸如群众集会,村民诉讼祭神庆典,以及其它紧急事件,都以鸣钟为号,就连村中长者谢世,也先以钟声为讣闻。
民国初年,该村清代武进士杨殿栋,首倡由里望、上井、和井、乔薛、南阳、北阳、柏庄、平原等8个村庄集资捐款,重修西埝圣母庙,建成大殿、献殿、耳房、舞台。每年二月初八上述村庄轮流当值祭神赛社,届时各村锣鼓、花鼓、高跷、抬阁、狮子龙灯各逞其能,互比高低,并聘有大戏演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才逐年衰落。近年来进行了重修彩绘。
上井村的景观“海市蜃楼”,尤其令人神往。此景观在上井村北,那里有十里广阔平原,百顷良田,是乔薛、北牛、北阳、南阳等村的“粮仓”,俗称西明埝。每逢冬春天气晴朗,眺望该处,但见白水漫漫,微波涟漪,杨柳婆娑,亭台楼阁,农夫耕地,宛如江南风光,令人惊叹不已!相传,草莽英雄“青面虎”即出生该地。蒲剧传统剧目《白水滩》和《通天犀》就是演他的故事。
此外,该村还有一古堡。该堡在村东南,高5丈、广7亩。登堡四望,全村房舍尽收眼底。堡内有地道、深不可测。地道通到村外沟壑,内有水井、石磨、石碾等生活设备,是明代先民防乱避难之所。1980年该村建修自来水管,利用古堡高程,建成蓄水池,变成水塔,为村民现代化生活服务。
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上井村民,经历了光绪三年、民国18年的自然灾害、日军侵略军的残酷烧杀掠夺,他们不屈不挠和其坚持斗争,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杨五娃等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王贵虎在抗美援朝战场以身殉国。
该村还流传着“打官车”的故事。民国初年,该村村东有条大车道,是万泉、猗氏、安邑等县运输煤炭及货物的大道,俗称“炭车道”。炭车道要上一条大坡,过往车辆上坡时需要牲口送坡,于是这就成为该村有牲口人家一项副业收入。
民国21年(1932),冯阎倒蒋中败退下来的溃军,盘踞晋南一带,军纪败坏,扰民害民,百姓不堪其扰。一次,一位村民被迫去为官兵送坡,因流露不满情绪就被他们殴打致伤并被捆绑在车后拖走。村长闻讯与其讲理并要求放人,不意村长也遭殴打,于是激起民愤,村内钟声一响,刹时百十名群众,扛着各种农具迅速将车辆包围,齐声喊打,吓得那些官兵屁滚尿流,哭爹叫娘,跪地求饶,村长恐怕把事闹大,极力劝阻村民就此罢休。然而,该部连长闻讯却大发雷霆扬言要“血洗上井村”。这可忙坏了村长,他一面向县衙告状,一面向省政府发电报申诉,又多处找关系伸冤,幸亏该村在太原绥靖公署任军械处长的杨新铭据理力争,终于撤销了该连连长职务,获得胜利。
上井村素有“文化村”之美誉,清同治年间,该村村民严中律,就在该村办起“杏林书院”,培养出一批人才,后来方圆百十里的知名人士皆出其门下。民国初年,该村锐意改革的知识分子严慎修,联络该村严振海、王国杰等破除迷信,推倒神像,拆除西大寺,在该村办起第一个高级小学。上世纪30年代,该村办起4所初级小学和一所女子初级小学。民国21年(1932),该村村民严敬斋及其侄严开元(留美硕士、山大教授)就将无声电影引进该村,在村内大庙放映,大开了村民眼界。据说这在全国也是刚引进不久,在河津县和万泉、荣河县是首开先河。
有统计数字显示,在抗战前,各村文盲遍地,而该村竟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28人,截止1987年统计,该村在国内外担任公职的人员至少有250人(不包括其家属),据《万荣县志》和《河津县志》介绍,该村在社会上有深远影响的人物有:严中律,清举人,博闻强识,精于书画,乡人喜其德才,荐为孝廉。他为人急公好义,嫉恶如仇,在和盐霸柴家、胡家斗争中,不顾个人身家性命,拒绝其贿赂,说他不能只贪个人甜,让全县人民吃苦。后因此遭到官府迫害,将其囚于庙中。由于民众抗议,方获释放。获释后,他只身告状,迫使柴胡两家放弃盐业经营,县里百姓皆拍手称快,乡人送他“孝廉方正”牌匾。
严开元,曾留学美国,硕士学位,山大教授,工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政协副主席;严慎修,早年留学日本,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建立后,协同其他进步人士开展剪辫子、放天足、搬神像等活动。曾先后担任河东革命党人李岐山领导的军政分府经济要员、山大教授、山西畜牧专业学校校长,抗日战争开始后,返回家乡和当地有威望之人以村为单位,成立抗日自卫队,并把西明埝圣母庙的经费全部买了武器,日寇侵入该村后,他用日语大骂日本鬼子兵,后日寇要血洗上井村,他冒死去见日军司令,司令念他们是早稻田大学同学,上井村才免遭灭顶之灾;杨殿栋,晚清武进士,曾在薛李村办过武术学校,教练村民习武,抵抗外来侵略。此外,上井还有杨新铭、王文定、严国光、严以竣、王智等社会名人。
上井村民酷爱戏曲,每年村内至少要唱三台大戏(职业剧团)。早在1933年,彭云海在该村成立了娃娃戏班,历时三年,培养出一批戏曲人才,蒲剧名旦筱兰香就出自该班。与此同时,该村的文娱爱好者,成立了业余戏班,农闲时排练,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和农闲时就登台演出,由于技艺超群,经常到邻村和城镇巡回演出,名声鹊起,倍受欢迎。此风传承至今,人们提起上井业余剧团,无不翘起姆指,交口称赞。
作 者 简 介
解放,万荣县万泉乡庙后村人,出生于1936年,2025年2月去世。曾任《万荣县志》副主编、总纂、《万荣人》报编辑,出版了《万荣史话》、《万荣古今名人》、《万荣笑话ABCD档案》、《万荣笑话探源》、《万荣村名文化》、《嵋岭走笔》等书籍,他还是万荣笑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 上一篇:万荣村名文化——永利村
- 下一篇:万荣村名文化——西苏冯村